流行乐/电影/美食
今天来说一说这三样东西的相似处
继续地探讨音乐上的雅和俗
在上上季的贴子中曾阐述过酱紫的一种观点
电影可分为商业片,文艺片,艺术片这三类
其中文艺片是中文电影独有的类别
可以归属在“软类型电影”当中
(商业片可以被称之为类型片)
它和艺术片的区别是后者可以是反叙事甚至是完全无叙事的
(艺术片可以没有故事的情节甚至在逻辑上未必自洽)
其作用就是用镜头探索影像表达的边界
举个音乐上的例子来说比如龚琳娜《忐忑》
无(有意义)歌词纯以中国戏曲的各种唱腔汇集而成
(唱腔可看成其音乐的组成的元素,如同电影的镜头,唱腔的组合方式可类比镜头的表达)
当然这首歌它其实是有情绪的
让听众感受到歌曲的情绪的方式有曲调的跌宕顿挫
亦有表演者的面部的表情的变化
(可以这么说:结合了原唱者舞台表演的《忐忑》,其艺术性要大过纯音频的版本)
这样类比艺术片的音乐的形式
经常被称为“实验性音乐”
它是相当具备创作者色彩的作品
但对普罗听众群来说可听性经常是较弱的
实验性音乐在原则上不能被称为是“流行乐”
就象是艺术片不应该被称呼为商业片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文艺片(比如《花样的年华》)在音乐上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上赛季齐大姐的一首歌是很好的注脚
《BIRDS & FISH》
相比之《忐忑》,其表达的情绪是清楚而不是含糊的(歌词可辅助听众对歌曲的理解)
其唱强是唯美(相对符合大众接受度)而不是独特怪异的
其曲调有一定的好听度
总之不那么商业接地气却也不是完全的艺术而不接地气
对应商业片自然是大量的流行大金曲或口水歌神曲
这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不一一举出了
然而流行大金曲和口水歌神曲虽然同样流行度爆表
但其质量的高下还是有分别的
《七里香》《天路》《后来》《可惜不是你》《春天里》:《小苹果》《套马杆》《伤不起》
其差距还是一目了然的
(冷知识:神曲一般在曲子悦耳度上是很强的,但是歌词基本上那就emmmmmmm)
商业片首先就是看总票房,其次看口碑,这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指标
文艺片主要是需要有奖项傍身,另外电影的人文的价值是考量的要素之一
艺术片主要是导演个人的表达及独创的技巧形式,能不能在影史上留下名字和学术的价值
所以三类的电影评价的指标完全是不同的
你以票房来定文艺片或艺术片的好坏
简直是鸡同鸭讲的完全说不通
就像实验新音乐形式,你指望它能出圈大流行,概率太低了
(《忐忑》可以说一个例外,神曲的表象之下难掩其实验性音乐的艺术本质)
歌手舞台上的各种激烈的争论
有一个原因就是让各种不同音乐的形式同台来竞技
以500评委的投票作为单一的衡量标准
就象把商业片,文艺片,艺术片统一到特定群体的投票标准下
以票数来决定哪一个更优秀
不引起争执才是怪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