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吧 关注:599,411贴子:24,781,432
  • 12回复贴,共1

〖分享〗古代汉语那些事儿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复习枯燥,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发个贴跟吧友们分享一下,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掌握。
本贴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一、古代汉语词汇部分
二、古代汉字渊源
三、古代汉语语法
四、音韵学基础
五、诗词对联格律
六、古汉语常见修辞
七、古代文体简介
参考教材:《古代汉语》胡安顺 郭芹纳 版
高亮!挖坑,但不一定坚持得下去,不定时更新,一切随缘。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7-06 12:18回复
    想要学好文言文,大体上需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词汇,二是语法。掌握好这两个要点,多少都会使你的文言戏有点儿内味,不至于一码一堆生僻字,意思不通不说,语言习惯竟还是白话文的习惯。当然,若能再加上大量的古文阅读,相信高考文言文于你而言,也不过小菜一碟。
    好了,话不多说,接下来我会按照书上的顺序,简单讲讲词汇这一块。
    当然要提前说好的是,我并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一方面,相当于一个半吊子。如果有哪里讲的不对,大家随时可以指出来批评我。
    好了!正式开始!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7-06 12:22
    回复
      (二)合成词
      什么叫合成词呢?由两个及以上的语素合成的词叫合成词,可分为以下两类:复合式、附加式。
      1.复合式:复合的方式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三种。
      a.首先谈谈并列式复合。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的词放到一起使用,就是并列式复合。
      意思相近——近义并列:如宾客、琴瑟、言语、年岁。
      意思相对——对义并列:如春秋、干戈、阴阳、乾坤。
      还有一种特殊的,叫做“偏义并列”。就是原本俩词是因为近义或者对义才放在一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两个词只偏重于其中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如妻子——偏妻、动静——偏动、安危——偏危、国家——偏国。
      b.其次要说的就是偏正式复合,这个要和偏义并列区分开来,偏义并列中的两个词意思上原本相同或相近,而偏正式复合中的两个词却是有主次之分的,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如:天下、兵法、百姓、布衣。
      很容易记混,但打个比方就好理解了。偏义并列相当于你父亲生的两个孩子,一个嫡子一个庶子,同样都是孩子,但家里都比较偏心嫡子。而偏正复合则是你父亲给你买了一件纯金的首饰,你戴在头上就闪闪发光,别人见到你都说:“看呐!金灿灿的小姐又出门了!”金灿灿是用来修饰你的。
      c.最后说动宾式复合,两个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打个比方就是你父亲给你买了个丫鬟,你可以支使她。
      如:将军、司仪、启明、牵牛。
      2.附加式:就是某些带前缀或后缀的词。这类词是我见过用文言文写戏时,大家最会用的词了。
      最常见的带后缀的词是~然。
      比如:悄然、赧然、欣然、油然等。(但不代表有些人可以乱用,什么字后面都加一个然,拜托,这个翻译成……的样子。)
      不常见的是加前缀的,除了诗经,我几乎没见谁在戏里用过。比如有~、薄~、言~、于~。
      举几个例子:有周、有狄、薄言、言归、于飞、于归等。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7-06 12:24
      回复
        详细分析过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之后,接下来我们讲讲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源远流长,经过数年的发展继承,很多词的内涵与外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大家不清楚这点就去写文言戏,很容易今义古用,写出来的文言文也不够地道。
        无论是出于写戏的要求,还是出于阅读古文的需求,我们都要了解一些实词的变化历程。接下来我会从六个方面具体论述。
        (一)旧词的继承
        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词通过代代相传被继承下来,这部分词就是汉语的基本词汇。
        这类旧词的继承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既继承了词形,又继承了词义——形义相同。
        如:日、月、星、天、地、人、春、夏、秋、冬、风、雷、雨、电等等。
        二是只继承了词形,却没有继承词义——形同义别。
        如:红。
        红的古义是指浅红,红的今义却泛指为一切红。
        再如:坐。
        坐的古义是指跪坐,今义是指坐在凳子上。这是因为以前没有发明出凳子,凳子是后来从外族传进来的。(有一说一,某新版电视剧封神榜大家商朝时就都坐上了胡凳,真是令人迷惑。)
        再比如:谢。
        谢的古义是指谢罪,道歉,今义指感谢。
        (二)旧词旧义的消亡
        1.旧词:
        在语言的发展中,也有一部分词已经消亡了。并不是说这个词无法考证了,这里的消亡是指除了某些特定情况,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我们不再用到。
        同样分两种情况,一是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消亡了,二是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我们今天已经不这么称呼。
        第一种情况我举两个例子:
        比如,笏。
        这个东西一开始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提词器,后来转变为一种礼仪的象征。而今天我们已经没人会上朝,全国人大也不需要拿着小条。
        再比如,媵。
        春秋战国的时候比较流行的一种陪嫁方式,通俗讲,就是买一送一。嫁个女儿的同时,再从宗族里选个女儿的姐妹一起嫁过去。今天我们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制,你想搞这个,那是犯法。
        所以除了古装剧台词需要,或者古风演绎对戏的需要之外,这类词已经消亡了。
        第二种情况我举两个例子:
        比如,汤。
        记得我小学时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管澡堂子叫汤池,当时我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着,边洗边喝的意思吗?呕~
        后来才知道,古代的汤指的是热水,而今天我们已经不在管热水叫汤了。
        再比如:汲。
        这个字在古代是打水的意思,而今天城里都用上了自来水,平时我们都说接水、打水,除了特定场合,我们不会再这么用了。
        2.旧义
        旧义的消亡是从义项的角度来解释的,学过中学文言文的大概都有过语文老师拼命让你背实词解释的经历。我们都知道,古代一个实词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具体什么意思要对语境进行分析。每一种解释在古代汉语中都有个专业名词——义项。
        在词语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词的义项悄咪咪的就丢掉了。假说一个词原本就二十几个义项,人们用着用着,就用丢了十七八个,就剩那么几个意思,我们今天还在使用。
        比如,数。
        数的义项有十个:①数目②几个③算术④技术⑤道理⑥命运⑦计算⑧责备⑨多次⑩细密。
        在使用的过程中,④⑤⑩的用法已经消亡了,⑥的用法也不常见,仅有命数一词还在使用这个义项。
        (三)新词新义的产生
        新词的产生很容易理解,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为满足日常交流需要,就必须要发明一些新的词来使用。比如:互联网、手机、移动数据等等。
        新义的产生亦是如此,比如吃鸡,以前可能就只是单纯的指吃一只鸡,然而现在一说吃鸡都知道,说的是游戏。再比如菊花,以前它真的只是一朵黄颜色好看的花,现在可以代指某种不可描述的器官。这里就不多说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7-06 12:27
        回复
          (四)词内涵和外延的变化
          内涵:
          1.词的缩小:即词由上位概念转变成下位概念,内涵缩小。通俗讲,就是这个词被贬官了,原本手下十来个小弟,现在自己混成小弟了。
          比如:金。
          先秦时期只要是金属,都可以称之为金,什么铁啊、铜啊、银啊、铅啊、金子啊,都叫金。后来专指金子,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总不至于拿个铁的糊弄我,告诉我古代就这么叫……
          再比如:子。
          最开始的时候,凡是孩子都叫子,没有女这个概念。就像凡是他皆用他,没有她这个字。这大概就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之一吧。后来才有儿子、女儿的说法,这个时候的“子”,就专指男性孩子了。
          2.词的扩大:即由下位概念转变成了上位概念。很好理解,就是升官了,以前给人当小弟,现在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如此:河。
          汉代以前,专指黄河。汉代之后,泛指一切河流。
          再比如:皮。
          以前专指兽皮,后来什么皮都可以叫作皮,人皮、树皮、铁皮、书皮……
          3.词的转移:即词所代表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原来指这个,后来指那个了。理解起来就是,当官被调任了,原来管两浙,后来给调到大东北去了。
          比如:汤。
          古代的意思是热水,现代的意思是菜汤,所以我看电视剧里管洗澡的地方叫汤池的时候,才会产生她们要边洗边喝的错觉。
          再比如:青楼。
          青楼原本的意思可不是妓院,它原本的意思是华美的楼阁。这里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汉字的构字——偏旁部首。
          青部首的字:精、清、晴、婧、靓等等,这些字或多或少都蕴含了一丝“美好”的意思。米之美好则为精,水之美好则为清,日之美好则为晴,女之美好则为婧,东西美好则为靓。
          忘了从哪里听来的,今天也分享给贴吧里的你们,如果觉得这个说法不对,也可以一起交流探讨,我们共同查查论文。
          (五)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有些词的感情色彩随着时间的增长产生了变化,原本是褒义词的词,如今可能是贬义,原本是贬义的词,如今又可能是褒义的。这也很好理解,举个通俗的例子吧:睿智原本是夸一个人聪明机智的,然而在网络的使用中,逐渐变成了它的相反意思。现在谁要是在网上说你是个睿智,你就要反应反应了。再比如**,原本是**又*丝的意思,骂人用的,现在却变成了沙雕,颇具有喜剧色彩。
          反映在古代汉语上,有六点:
          1.由褒变贬:
          如:爪牙。原本的用法是夸赞自己的得力帮手用的,后来却成了某人走狗的意思。
          2.由贬变褒:
          如:锻炼。原本是给人捏造罪名,构陷他人的意思,后来却成了锻炼身体的意思。
          3.由中变褒:
          如:祥。原本不论是凶兆还是吉兆,都叫作祥,后来专指吉。
          4.由中变贬:
          如:谤。说人坏话为诽,公开指责为谤,可见谤原本是中性词,后来变成了诽谤一个词,说坏话,无中生有,恶意攻击都叫诽谤。
          5.由褒变中:
          如:时髦。原本是指好看的才子,后指时尚。
          6.由贬变中:
          如:交通。原本指暗中勾结党同,后指道路阡陌交通。
          (六)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同表示一件事,以前这个词的意思可能比较重,后来没那么严重,也可能是以前表现的意思比较轻,后来严重了。
          由轻到重:
          如:诛。原本意思是责备,程度较轻,有诛心之论一词。后来有了诛杀的意思,程度就严重得多了。
          如:恨。原本意思不过是遗憾而已,“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说得是对江山易主好景不再的遗憾。后来恨这个词程度加重,表示怨恨、痛恨、仇恨,自不是一个遗憾可以解释的。
          由重到轻:
          如:怨。正好相反,怨这个词在古时候恰恰是恨的意思,不能解释成遗憾。后来才有了埋怨的用法。
          如:购。古代的时候花千金悬赏叫购,“秦王购之以千金”就是秦王拿千金悬赏人头的意思。如今我们不管买什么,都叫购物,一毛钱也叫购。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7-06 12:29
          回复
            是不是对古代实词的数十种解释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手去背?别慌,几分钟种带您梳理古代实词的义项,看完这一节,想必对文言文的学习,更有帮助。
            【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文言文的实词通常会有很多个释义,那么,这些释义之间有什么规律与联系呢,今天我就来简单讲讲这个。
            (一)词的本义
            1.何为词的本义?就是这个字原本的意义,这个字在造字之初代表着什么,它的本义就是什么,一个词,仅有一个本义。
            说起本义,这就要追溯到人们造字之初,人们最开始造的一批字都是有具体的对象的。
            如:月。古人看到天上的月亮,就会比照着月亮的样子,画个月牙,再在里面画一竖,这就是最早的甲骨文。所以“月”字的本义,也就是月亮。
            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为了符合表达交流记录等需要,月这个字的义项逐渐出现了变化,变得更加丰富起来。比如用来计时的十二个月份、比如月亮发出的光——月光、比如像月亮一样的颜色——月白、比如妇女一月一来的姨妈——月事等等,这些意思就不是月的本义,而是月的引申义。
            再如:解。
            解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画法,是一个人在分解一头牛。所以造字之初,解所表达的本来意思就是肢解牛。但随着语言的发展,为适应实际需要,解这个字的义项也逐渐丰富起来。比如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把完整的东西分开——瓦解、把吵架的人分开——调解、把难题分开——解决,理解、把误会解开——解释等等,这些意思并非解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2.如何探求本义与引申义?一是分析汉字的字形,主要指甲骨文、金文、小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根据字形分析本义的书。不过缺点是,许慎生活的年代他没见过甲骨文,甲骨文是1899年从药材里发现的。所以许慎的书里有些错误,但仍然价值很大!二是要结合古代的文字资料,在文献中找依据。
            说几个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字吧。
            “生”和“年”。
            我们现今一提起“生”最先想到的大概是出生、生命,一提起“年”最先想到的就是过年。但研究过这两个字的本义后,才发现并非如此,这两个字十分有意思。
            “生”的甲骨文写法,像是一棵土地里茁壮成长的禾苗。可以想象当时人们造这个字时,首先想起的并非呱呱坠地的婴儿,而是土地上生长的禾苗。禾苗带来了生机,禾苗养育了生命。
            而年一开始也并非是计时用的,年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像是一个人背着禾苗,禾苗还长了沉甸甸的穗,象征着谷物成熟,人民收获。谷梁传中也有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可见作物成熟,收成好,就是年的本义。而在后来的使用中,才有一年一度的说法。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7-06 12:33
            回复
              (二)词的引申义
              说完了本义,终于能讲讲引申义了。什么是引申义呢?由本义直接或者间接发展演化出的意思,就是这个字的引申义。引申义有远近之分,凡是直接引申出来的,就叫近引申义,凡是由本义的近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就叫远引申义。举个形象的例子,父亲生的孩子叫儿子,相当于近引申义。儿子再生孩子叫孙子,相当于父亲的远引申义。
              当然文言文实词义项们的引申关系并不全部都是父子孙一脉单传的。仔细分可以分成三种:
              1.递进式引申:
              是指从本义出发,沿着一个方向相递引申。说白了就是父传子子传孙孙再传曾孙,代代单传,死一个就绝后了的那种。比如:“责”。
              责的本义是债务,那别人欠你钱不还,你跟不跟他要?得要吧,要就是引申义“索取”。然后你跟他要的时候他说再宽限宽限,你就得跟他提要求吧,一年还还是两年还,利息是多少都定好,这就是引申义“要求”。再然后过了几年他不仅本金不还,利息也不还!这时候你生气不生气?生气!你就站大街上骂他,就是引申义“指责”啦!
              再比如:“防”。
              本义是堤坝的意思,在河里建一座堤坝,河水里面的泥就容易把堤坝堵上,所以就有了“堵塞”的引申义。那如果这种堵塞不是发生在河里,而是发生在陆地上,路被堵了,那就是引申义关防要塞。那么关塞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是用来抵御外敌入侵的,那就是引申义防止。那么为了防止百姓做出不好的事情该怎么办呢?出禁令啊!
              2.并列式引申:
              是指从本义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引申。说白了就是父亲拒绝代代单传,自己一个人生了很多个儿子,儿子们之间的地位是并列的。
              比如际,本义两墙相接的那条缝。
              如果是两个国家相接的那条缝的话,那就是两国交界;如果是天与地相接的边缘的话,那就是天际;如果是人和人接触的话,那就是人际、交际;物和物接触的话,那叫会合;如果是形容两个东西正在产生接触的话,那就是接近。
              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是并列的,它们都由两墙夹角的那条缝引申而出。
              3.综合式引申:
              是指从本义出发,有些递进引申了,有些并列引申了。这种我一般称其为家谱式的复杂。父亲生了好几个儿子——并列引申,儿子又各自生了孙子——递进引申,每个儿子生的孙子有三四个——并列引申,有的孙子只生一个曾孙子——递进引申,有的孙子觉得单传绝后的概率太大,生了好多个曾孙子——并列引申,有的曾孙子……
              比如“:出”。
              出的本义是出门,作为父亲辈的他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出发、出现、逐出、拿出。其中儿子辈逐出拿出年纪尚幼,就没成家生子,而儿子辈出发生了两个孩子孙子辈超出、出仕,出现则生了三个孩子孙子辈分别是出产、发出、戏曲的一段落(一出好戏的出),孙子辈出产呢又生了一个儿子曾孙子辈叫出生。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个词从本义出发,可以产生很多引申义,那么这些引申义是随意联想出来的吗?真是想象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吗?
              不是。
              引申义的产生是有规律可偱的。
              1.相似引申: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在形状、作用、特点等方面相似的另一事物。
              如:颠。
              本义头顶,并非人有顶,动物也有顶,高山也有顶,故相似引申出“泛指事物顶部”这一义项。
              2.关联引申: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与之在动作、处所、时间、工具、结果等方面相关的另一事物。
              如:皮。
              本义是兽皮,剥皮在动作上与之相关,所以名词的皮也因此便可以有动词的用法——剥皮。
              3.比喻引申:指用这一事物的词引申来表示另一被该词所比喻的事物。
              如:心腹。
              本义是心脏和肚皮,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心脏坏了就死了,所有重要的器官都在肚皮里!所以特别重要的手下,就叫心腹。
              了解这些知识之后,古代汉语才算是真正的入了门。我们在理解一个实词的时候可以采用多角度,比如这个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它的词义古今有没有什么变化?它的众多义项之间是什么关系,又是怎样引申的。当这些东西我们都理解了之后,才能更娴熟的运用于文言戏的写作当中,也能更好的理解古人写的古文,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7-06 12:36
              回复
                前几天高考,听说齐桓公火了,好奇使我去看看题,看完题目后我笑了,因为我相信我们玩古风演绎的,无论是混政斗还是混宫斗,大概都能写出满意的作文。混政斗过宫斗最能提升的,就是多角度辩论问题的能力啊!
                假如你要在朝堂上和对手讲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的事,或者你要用他们的典故劝谏君主,你看这个作文不就写上了吗?还不用写成文言文,多简单?
                我个人对这道作文题的写作角度做了一些分析,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一)从个体进行分析
                姜小白:
                1.唯才是举、用人不疑
                2.心胸宽广有容人之心
                3.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不刚愎自用
                4.有大局观,看问题做事情能从国家的层面出发,不计较个人恩怨。
                管仲:
                1.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2.交友甚广,不以立场为敌
                3.不管处于什么阵营,都能积极进取,踏实肯干。
                鲍叔牙:
                1.友谊:当朋友和自己处于对立阵营,并不以此为敌,交好依旧。当朋友受难,挺身而出,冒生命危险保下朋友,管鲍之交成为古代友谊的典范。
                2.有大局观:想问题做事情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不以个人得失为意。
                3.有心胸:管仲上位势必影响他的地位,但他心胸宽广,眼界高,不在乎眼前得失,终青史留名。
                4.知人知己:知道管仲的才能,也清楚认识到自己和管仲的距离,实事求是,不狂妄自大,不自卑,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
                (二)从整体角度分析
                整体来说,齐桓公能有如此霸业,光靠他自己不行,光靠管仲也不行,没有鲍叔牙也不行。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功绩,与众人的才能与努力脱不了干系。
                这是一个1+1大于是2的故事。
                这也就启示我们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的发展出力,着眼于全局,不记个人得失,国家才能蓬勃发展,反过来作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比如此次疫情,大家居家隔离,企业停工,个人的损失是看得见的。但我们不计得失,主动为国家的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如今我国疫情防控的好,这里面有我们每个人的功劳。同时国家安定,有反过来造福于我们每个人等等。
                好了,明天开始码古代汉语文字部分,这部分不会讲太多,因为涉及到很多字形贴吧里没办法打出来,就简单涉猎,大家如果对这个感兴趣的话,可以学学书法。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0-07-15 06:48
                回复
                  一场淅沥的小雨过后,原野上留下了动物们走过的痕迹。他站在穹庐下,耳闻清脆鸟鸣,目见轻风拂柳,他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突然,一阵远古的召唤自天地间传来,他浑身一震,受到了感召。他觉得,自己得做点儿什么,才不愧对寰宇乾坤。
                  于是他仰头,看日月星辰在头顶循环往复,他低头,观飞禽走兽留在原野上的足迹。
                  一切都变得神圣,那是文字的最初。
                  这个人,叫仓颉。
                  然而,所有的文字都是这样被造出来的吗?造字有没有遵循某种规律呢?
                  今天,我就简单聊聊,字的诞生。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对汉字产生了好奇,为什么它要这么写?这许多的字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它们最初究竟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他们纷纷投入研究,有的对有的错,直到东汉,六书说才逐渐完善。
                  【一】汉字的理论
                  (一)六书说
                  什么是六书,通俗来讲,就是用六种方法去研究汉字的造字和用字。前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研究造字的,后两种“转注、假借”是研究用字的。
                  接下来,分别讲讲六书。
                  (二)六书的结构
                  1.象形
                  很好理解,通俗讲,就是你看到啥往地上画个啥,用你画的这个东西代表你看到的那个东西。
                  其中象形字又分两种,一是独体象形,比如日、月、山、木、火,这种字画个轮廓就能表示整体了。二是合体象形,比如果、叶、瓜、齿,这种字光画个果根本代表不了果,需要把果树也画上。光画个叶也无法代表叶,必须画树,树上再画叶。尤其是齿,光画牙齿代表不了牙齿,必须先画个嘴巴,在嘴巴里画牙,才能代表牙齿。
                  象形字的特点:
                  ①独体的多,合体的少
                  ②表达具体事物
                  ③不表音
                  2.指事
                  并非所有事物都可以照着样子画下来,上怎么画?下怎么画?味道怎么画?这些抽象的概念是没法画的,所以只能引进另一种造字法——指事。
                  指事一般也分两种,一是独体指事,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整体,比如一、二、三、四等。二是合体指事,就是在原有的象形字上添符号,表示另一种事物。比如本,就是在木的基础上添一横,表示植物的根部。比如刃,就是在刀的基础上添一点,表示刀的刀刃部分。
                  指事字的特点:
                  ①独体,或在独体上添符号
                  ②不表音
                  3.会意
                  通俗讲,就是一看就能猜到是怎么个意思的字。象形字就是画画,但世上能画出来的事物到底还是太少了。你说鱼能画,鸟能画,羊能画,兔子能画,那炎怎么画?磊怎么画?休怎么画?森林怎么画?于是古人想出一个办法,做加法。把几个象形字加在一起,表示一个新事物。
                  会意字也分两种,一是以形会意,就是看字形就能猜出是什么意思,比如休字,你一瞅就知道那是一个人靠着一棵树休息。二是以义会意,就是你得根据这两个象形字的意思去推理,比如男,从田从力,什么人在田野里头出力气?男人呗。
                  会意字的特点:
                  ①复合结构
                  ②几个字合一起产生新义
                  ③不表音
                  4.形声字
                  这个就更好理解了,一半形符一半声符嘛小学都学过,比如江海河啥的,三点水是形符,剩下那一半是声符。
                  什么?你说声符不对?那是因为古代发音跟现在的发音不一样。所以每次看到穿越剧,女主本人穿过去了,然后读书写字说话啥的都没阻碍,我就觉得尴尬癌都要犯了。我一个略懂繁体字,会用毛笔写字的人穿越过去都未必成活。
                  形声字的类型就稍微有点复杂了。
                  ※省声字:指为了书写方便或美观,造字时将声符省去一部分的字。
                  如:秋、家、恬等(这里涉及小篆字形,自己查说文解字吧)
                  ※省形字:指为了书写或美观,省掉形符的一部分。
                  如:寐、考、弑等
                  ※亦声字:这个比较特殊,是会意兼形声的字,就是既表示意义,又表示声音,特别牛啤!
                  如:授,从手从受,有意义,手是形符,受又表声音。
                  如:娶,从女从取,有意义,女是形符,取是声符。
                  如:婚,从女从昏,有意义,女是形符,昏是声符。
                  形声字结构形式:
                  左形右声:江、溢、棋等
                  右形左声:攻、颜、顶等
                  上形下声:娶、房、苔等
                  下形上声:辜、背、架等
                  形占一角:栽、疆、颖等
                  声占一角:寐、碧、徒等
                  特点: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成
                  ②形符表的意是模糊的,非准确的
                  ③声符代表读音
                  造字部分说完,我们说用字。
                  5.转注
                  什么叫转注,大家都没太搞懂,众说纷纭,但有三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
                  ①部首说
                  意思就是说,转注其实是按部首给字添注释的。
                  ②互训说
                  意思就是说,转注其实是同义词互相注释。
                  ③引申说
                  意识是说,转注其实是对词义的引申。
                  ④同源说
                  意思是,转注是指词义分化所引起的文字滋生现象。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0-07-16 18:29
                  回复
                    6.假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意思就是,原本没有这个字,但是说话的时候又要用怎么办,找一个已有的字去假装是它。
                    打个比方,东北方言,用一个词来表示痒,叫ci(四声)nao(轻声)相信大家都拼得出,但是,没有人会写这个词,怎么办呢,假借别的字来表示这个词,即次挠或刺挠等等。
                    著名东北方言:跛棱盖卡秃喽皮了,除了最后两个字,全是假借字,只要读音是这个你咋写都行。
                    比如:我,原本的意思是兵器,后来被借用为第一人称的用法。
                    比如:汝,原本是水名,后来被借去表示你。
                    比如:然,本来是燃烧的意思,后来被借去表示然后。
                    ❗这里要注意一点,假借字和通假字,不是一个东西,特别容易整混了!
                    假借字那是根本没那么个字,想要表达就必须借个字,要不然表达不了,比如刺挠这个词,你要用文字的方式表达东北方言就必须借字。然后用的人多了,大家都这么用,这就慢慢约定俗成了。比如旮沓,这是方言,大家打字都习惯打成这个,你打成嘎达、疙瘩啥的就是错的!
                    通假字那是本来有这个字,在写字的过程中作者突然忘了这个咋写了,就找了个同音字代替,也就是传说中的错别字。比如有一天我写作文,写到记忆犹新的时候犹字不会写了,拿拼音代替显得我多尴尬啊,那我就写个记忆尤新吧,错别字!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通假字就是错别字我们今人为什么不给它改过来呢?因为要知道古籍的价值就是古人写的一手资料,你给人家改了就不是一手的了,就贬值了。而且要知道古代字的读音跟现在是不一样的,通假字的存在有利于我们研究上古音。有时候两个字在以前读音是一样的,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这个通过研究通假字,可略知一二。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0-07-16 18:31
                    回复
                      这段话可说太好了,送给一些明明不会写文言戏却偏偏要在白话文里加入一些生僻字词以表示自己有文化戏写的好的,部分人。
                      令人迷惑。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0-07-18 09:56
                      回复
                        汉字从古至今,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字形一点点改良变化,已经和最开始的样子十分不同了。那么,汉字究竟是怎样一个变化过程呢?今天就来简单了解一下。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简单了解)
                        一、古文字阶段
                        啊并不是您字面理解的那个意思,古代的文字就叫古文字,不是这样的,古文字是有具体的时代划分的。
                        秦以及秦朝以前所使用的文字形体,比如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等统称为古文字,就是我们如果一朝穿越过去立刻就会变文盲的,大字不识。而秦以后的文字,隶书也好,楷书也罢,都是繁体字写的,我们多少能认识一部分。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听说是抓中药抓出来的,后来在殷商旧址又出土些个甲骨文。
                        甲骨文的特点:
                        1.构形上看,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已经全部出现,假借情况十分普遍。
                        2.尚保留早期文字特征,图画意味浓。
                        3.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有多种写法。
                        4.合文较多。合文是指几个字合写成一个字,可能是因为王八壳很小,能少占地方就尽量少。
                        5.笔画多为细瘦直笔,没办法啊,刻的嘛,刀又不咋好使。
                        (二)殷周金文
                        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你想,王八壳那么小的地方也就能占卜个吉凶,你想多写点儿东西,壳就不够了,所以古人没办法就刻在锅碗瓢盆和洗澡盆子上。
                        金文特点:
                        1.笔画粗壮,多用肥笔和曲笔。
                        2.新象形字少,原象形字的象形色彩开始减弱,趋向线条化和符号化。
                        3.书写日趋规范,偏旁逐渐定型,异体字减少。
                        4.合文大量减少。
                        (三)战国文字
                        战国时期嘛,天下分成七八瓣,但并不是说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文字,他们用的都是汉语汉字,但是地域不同嘛,仅仅是语言上有方言,文字上写法啊风格啊都不一样而已。
                        那时候读书可麻烦,得自己动手抄书,抄着抄着就写错了,一个人写错很多人写错就成了某地区地域特色。
                        特点:
                        1.书写风格上存在地域的差异。
                        2.异体字、俗体字比较普遍。
                        3.字形变化的随意性很大。
                        4.部分字装饰性很强,类似今天的艺术字。
                        (四)小篆
                        特别好看!!!
                        秦始皇书同文,大家都写。
                        特点:
                        1.字与字之间联系被加强。
                        2.比较全面地保存了汉字的构形理据。
                        3.形声字大量增加。
                        4.结构固定。
                        二、今文字阶段
                        (一)隶书
                        汉朝,有人觉得小篆写着没效率,就改了改。
                        特点:
                        1.将小篆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
                        2.对小篆的结构进行了大规模改造。
                        3.增强了笔画和结构的艺术感。
                        (二)楷书
                        就我们现在写的楷书,换成繁体字。
                        特点:
                        1.变隶书八字形的扁方形为正方形。
                        2.变隶书波动回旋的笔画为平直形。
                        3.减少了异体和异构现象。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0-08-04 06:55
                        回复
                          按上文顺序: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0-08-04 07: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