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平等自由和快乐吧 关注:618贴子:170,568

回复:【个人藏书】《爱与同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既然明知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是复杂的,为什么要把它看作一场简单的仅仅让自己欢喜的什么东西呢?游戏、梦境、旅行,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一种体验,但不等于本身。我的说法能得到你认同的很少,我已经习惯了。类似的,我觉得,食品与饭菜不同,衣物与服装不同,木头与树木不同,生物与人不同。
————————————————————
  有人喜欢把简单的事弄得很复杂,有人则善于把复杂的事给简单化,各有利弊吧。我觉得,生活常常都是很复杂的,而作为个体的生命,则是可以弄得简单一些的,如何去看待,怎样去应对,这是观念,也是心态,都任凭个人自取吧。
  同样的,我的说法也很少会得到你的认同,或许正是因此,我们才会一直在这里掰扯着。无论如何,你给了我很多的刺激,也引发了我很多的灵感,为这个,我要跟你说声:谢谢!


IP属地:辽宁67楼2022-11-09 22:53
收起回复
      如果他是出于真心实意,那么他必然是一个心灵还很年轻的青年,因为悲惨、危险的东西只对年轻人产生这样一种奇怪的吸引力。话说回来,非常年轻的人的这种本能往往差不多总是对的。
    ————————————————————
      木心说过:一个老奸巨猾的人,还能保持着一颗童心,这个人全了。
      想子曾指出过我的狡猾,我是承认的,但我知道,以自己的天性,老奸巨猾是绝对修炼不成的。我的狡猾,只不过是每一个成年人通常情况下都会必备的小伎俩吧,所以,同为成年人的想子自然也就能看得明白。我是从很早就立志,要保持着自己的童心,不要太成熟,尤其决不要象那些成年人一般的世故。可是我不敢说,自己还依然保有着一颗还很年轻的心灵。我的幼稚、不成熟,和我的迂腐可笑总是混杂在一起的,让他人和自己都很无奈。但有一样我是做到了,而且还很得意,那就是,我一直是个非常非常贪玩的老顽童。


    IP属地:辽宁68楼2022-11-09 23:30
    收起回复
      2025-08-03 03:27: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
      ————————————————————
        刚刚重读前言,这是茨威格在他的绝命书中的话。对我来说,也是这样的,脑力劳动是很纯粹的一种快乐,而个人自由则是这个世界上我所能拥有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IP属地:辽宁69楼2022-11-10 01:09
      回复
          一个人既勤奋、又聪明,同时还节约成性,迟早会挣得一副家产,我觉得对此无须作特别的哲学上的探讨。另外也不值得赞赏。我们当大夫的终归知道得最清楚,在生死关头,一个人的银行存折是帮不了他多少忙的。
        ————————————————————
          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发家史,或是说是一个名叫莱默尔·卡尼兹的乡村穷小子的个人奋斗史。我认为,这部小说里塑造的最成功、最精彩的人物就是这个表面上的富豪显贵,内质里的一个又精明又多情的小商人。若非他的精明和多情,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如果他没有经历过早年的艰苦奋斗而又非常意外地发了一笔横财,也就不会在老婆辞世,爱女瘫痪之后,视金钱如粪土;不会毫不吝惜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除了让爱女重新站起来这一个执念,再没有了别的念想。
          这样一个鲜活的、独具特色的人物,在我的不多的阅读经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可以比肩《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先生、《简爱》中的罗切斯特先生、《名利场》中的多宾上尉,还有《远离尘嚣》中的盖博瑞尔,以及《同乡朋友》中的白纳脱先生(话说,这个名字翻译的真不咋地,贝纳托、本内特不是都要更好一些吗)等等,所有这些光彩亮丽的艺术形象的。尽管他并没有以上这些人物身上那么多的所谓的高尚的情操或是高贵的身家。
          这个人物让我如此的看重,就是因为他的真实,还有他身上所体现出的最令人信服的人性的诸多侧面。在他的真实面前,前边那些高尚的、高贵的先生们,倒有些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和虚幻了。
          有评家说,封·开克斯法尔伐的这段历史有点喧宾夺主了,言外之意就是他的篇幅、戏份过多、过重了。但在我,康多尔大夫叙述的这段故事一直是这本书里最让我喜爱的部分,每次重读,都要非常郑重地而细致地让自己的情绪和心态都尽可能地保持在类似第一次初读的状态。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那段简短的却又是最打动我一句话:“。。。 。。。”。喔,是什么来的,这会儿却已经不记得了。无妨,过不了多久就会再次读到了。
          掮客蒙骗老实人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在文学作品里,比比皆是。人人痛恨骗子,人人也都同情上当受骗的好人和老实人。但这一次,作者竟然让一个地地道道的骗子有了人情味,并且竟然还动了真情——说到这,再插一句,在这个名叫莱默尔·卡尼兹的穷小子后来又变身为代理人的一个并不高尚也并不可爱的人真情面前,几乎所有那些美丽的、悲伤的、跌宕起伏的、缠绵悱恻的、让人又爱又恨的爱情故事里的所有的男女主角们的真情,都显得有点那么的苍白和缺乏说服力了。
          一个如此老套的故事,一个并不光鲜的小人物,作者竟然能够让它、让他们焕发出这样的光彩,真如同是千年的朽木上开出了一朵鲜丽而又超绝的奇幻之花。


        IP属地:辽宁70楼2022-11-10 02:14
        收起回复
            偶感:写作有如登山,当你写出一段精彩的段落或自认精湛超绝的妙笔生花后,就如同是登上了一座不大不小的山峰。这个时候,你是需要稍稍地休息一段时间的,且不可乘胜追击。每一次的登临山顶,都是一次激情的燃烧与绽放。激情的可贵之处在于,不要恣意地燃烧,不能毫无节制地四处绽放。老生常谈的话就是:懂得节制,才能够长久。
            似乎中国所有这类的老话都含有很明显的功利成分,节制为了什么?为了长久。那为什么要长久呢?把握眼前不也是同样的重要吗。有了功利之心,必然就会有了纷争,所以,最好是去除功利心,仅从自然规律而言,走累了,就是要休息的。到了山顶,别急着去登另一座山峰,也先别急着下山,好不容易上来了,平心静气地四处看看,瞭望、欣赏一下眼前或是远处的风景,这才是登山的初衷,也就是给登山者的最好的奖赏吧。


          IP属地:辽宁71楼2022-11-10 02:58
          回复
              居然显示了这么多,但还是比查看回复里少了2条。我不确定这是给我的“回复”,但是想说说你观点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比如你认为“人们的习惯和内心都是力图维持现状,不想改变,也害怕变更的”,而在58楼你说过,人心是“既难以安定的又常常是难以捉摸的那么一种东西”,我同意这种说法。
            ————————————————————
              是的,我的回复常常都是借由你而铺展开去,任由着自己的思路往那些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方向去蔓延。自相矛盾是很正常的,也是所有人都避免不了的,并且,反倒是那些丝毫没有自相矛盾之处的人才是最为可疑的——这是反间谍工作者的结论。
              不过,我这两段话却并不矛盾,请允许我来为自己辩解一下:“人们的习惯和内心、力图、不想、害怕。。。”这是什么?这是人的主观。“人心是既难以安定的又常常是难以捉摸的那么一种东西”,这是客观。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充斥着所有人的现实与整个世界的虚空的。
              如果你所同意的仅仅是后边的那个所谓的客观,那么,我希望你也可以同意前边的那个所谓的主观。


            IP属地:辽宁72楼2022-11-12 16:31
            收起回复
                世上不存在没有自相矛盾之处的人,但至少在某个问题上要尽可能自圆其说吧。就这个问题来说,后边的那个所谓的客观是基于它前面的一句话:“安心也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因为日复一日的波澜不兴,又会让人有寻求些不一样的刺激的心理。”习惯都有其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力图维持现状也是一定条件下的表现。
              ————————————————————
                是的,自圆其说差不多算是一种本能,但我总在想,若是能够不在意或经常有意无意地忽略它,是否会让我们的心绪更自由,且很可能会在无意于自洽时而反倒更为自适呢?


              IP属地:辽宁73楼2022-11-14 10:45
              回复
                  由较为纯粹的精神追求变成更为普遍也更为执着与坚定的物质追求。这种由高到底的改变,恐怕是不可逆的。”高低估且不论,人是精神与物质的综合体,精神与物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纯粹的精神真的存在吗?假如看不到物质的一面,这种所谓的纯粹又能走多远呢?
                ————————————————————
                  今天我要修正一下自己的说法,世上人不外乎精神、情感和物质,这三种需求,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侧重,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追求。人们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呢,也总是要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总的来说:1、多数人受时代的影响较大,少数人则更愿意也能够坚持自己的天性——在我看来,人们的志趣和心智,主要是由其天性所决定的。如孔子所言:唯上智与下愚不可移也。
                  2、所谓“由较为纯粹的精神追求变成更为普遍也更为执着与坚定的物质追求,且这种由高到底的改变,恐怕是不可逆的”,说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其实,不管社会与时代如何变化,以追求物质生活为目标的人,永远是绝大多数,但若是处于那种有助于滋养人们的精神与情感的时代,物质的匮乏不会让他们绝望,物质的极大丰富,也不会轻易地就让多数人失去他们的节操。
                  无论多么纯粹的人,身上也必定包含着物质与现实的成分;无论环境怎样地改变,也无法变更他们的心性与信心。


                IP属地:辽宁74楼2022-11-14 11:07
                收起回复
                  2025-08-03 03:21: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未来会怎样,可以自己去想象,也可以去看小说。这个探索的过程,就是在试图找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我也同意你篡改的木心的说法,但是,我还是想说,重要的不是能不能找到这个规律,而是这个探索的过程。
                  ————————————————————
                    未来究竟会怎样,人们尽可以去开拓自己的想象力,但想象和小说都不可靠。试图找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只是极少数人吧,并且,多少能够对人类的探索与发展起那么点作用的,又似乎并不是那些执意于探索的人。
                    若真的能够找到规律,那想必是极好的,也必定会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有人看重过程,有人执意于结果,还有的人呢,他们坚称,只要有那么个愿望和信心就可以了。
                    要我说呢,什么都可以很重要,什么也都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对我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活着就要满心欢喜的,去找寻那些能够让自己沉醉和痴迷的游戏,去享受生命中每一天的阳光和每一刻的自由的呼吸。


                  IP属地:辽宁75楼2022-11-14 11:18
                  收起回复
                      是否过分在意和看重,只能由当事人自己去感受,当然不需要他人操心,所以不妨将探寻规律作为一种客观评判。要我说呢,之所以古往今来会有那么多人执意于满心欢喜,就是因为它永远不可能达到。
                    ————————————————————
                      这段咱们逐句来分析:“是否过分在意和看重,只能由当事人自己去感受”——非也,有人说:“输了几百块钱,我根本不在乎。”你信吗?我不信。类似“只能。。。”什么什么的,这种绝对化的说法,都是属于情绪化而非理性的。这正是汉语文化的特色,人人习以为常,人人又常常都并不自觉。所以说,语言的特色,造就了民族的文化特色。中国以伦理教化而传承,长时期地压抑着人们的天性和情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自认为是以理性为主导的表达与表述中,渗透着大量的非理性的、不那么合乎情理的情感的表达。
                      “是否过分在意和看重,只能由当事人自己去感受,当然不需要他人操心”——同上,这又是绝对化的说法。举例,你如此的在意并看重我,我怎么会无动于衷,又怎么能不经常地倍感困扰呢。再举例,你看上了一款漂亮又时尚的新鞋,家人说:“喜欢就买下来吧。”总之,类似这种当事人自己的在意和看重,那是经常都会受到别人的关注或所谓的操心的。
                      “要我说呢,之所以古往今来会有那么多人执意于满心欢喜,就是因为它永远不可能达到。”——非也,人的执意,无论是哪一种,多半都是天性的驱使,不仅仅是能不能达到的问题。据我个人的体会,类似满心欢喜这种事,那是经常会有的。我们之所以会永不满足,并非是因为它们不可能实现,而是人的欲望实现了一种,马上就会下一种,更多的,或是更高的需求。


                    IP属地:辽宁76楼2022-11-15 12:43
                    收起回复
                        孔老先生的原意是在说识人之难,我觉得,难就难在人心,无论他人还是自己,人心都是复杂多变的。人心无限广阔又贪得无厌,可能会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一定的满足,但生命不可能停留在那一刻,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更多的空虚和失落才是需要思考的。这不是感性的表达,而是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
                        非也,孔老先生这段话表达了两个层次,而且是递进的关系。第一层,眼睛不可靠,第二层,心不可靠。总体意思和重点,不是识人难,而是做人难。
                        做人之难,最难的就是做自己,而做自己的难处,其一,怎样去认识自己,其次,怎样去实现自我。方式很多很多,只说两样,一种就是你说的:“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更多的空虚和失落。”另一种就是我喜欢的方式:“明天的烦恼自有明天去应对,我每天都竭尽全力去过好这一天就是了。”


                      IP属地:辽宁77楼2022-11-15 12:51
                      收起回复
                          第一段:为什么不信呢?对于腰缠万贯的人来说,输了几百块只是九牛一毛吧,更何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金钱观,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观念为他人做判断呢?以往人们生活范围狭小、生存状态相似,才导致了对天性和情感的压抑,那么,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什么不能理性地去理解那些看似非理性的表达呢?
                        ————————————————————
                          当然不信,一个人无论有多少钱财,都跟他们的在不在乎不绝对相关。一个家徒四壁的人可能是不在乎的,一个百万富翁也可能是很在乎的。这就像两个扫烟囱的工人,浑身弄脏的可能去洗澡,也可能不洗;没那么脏的也可能去洗澡也可能不洗。看一个人是否在乎,有个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当他说自己不在乎的时候,那他一定就是有那么点、有那么些的在乎的。
                          我觉得,我们的天性和情感的压抑,其主要根由是文化与体制的问题,而不是什么生活范围的窄小和生存状态的相似。难道我们今天的生活的范围就不再窄小了,生存的方式就不再相似了吗?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活中很难见到真正的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千篇一律的人,千篇一律的面孔,千篇一律的表达与诉求。天涯海角全都走遍的人,他的生活范围就不再窄小了吗?从前人人有理想有信念,现如今每个人的理想和现实都是一样的,不过就是车子、房子和孩子,我们的生活状态简直可以说是比从前的人们更加的,何其的相似了。
                          因为我们所有的人都是非理性的表达,自然也就都不可能理性地去理解那些不仅仅是看似非理性的表达。再说了,新的环境和条件真的就能改变人吗?所谓的新环境与新条件,不过就是我们的老房子都拆掉了,我们的兜里都有钱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太多太多的有钱人,依然还是保持着他们的那一颗纯纯的穷心;我们的影视作品里,也一直一直地都在上演着旧貌换新颜,人越老越不值钱。


                        IP属地:辽宁78楼2022-11-16 00:58
                        收起回复
                            第二段: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事务,假如不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怎么判断某件事所占的比重呢?更何况,对事务的处理方法和态度并不能完全代表在意和看重的程度。比如,你是无动于衷还是倍感困扰,其实取决于你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家人的劝说体现了家人的关心,是否买下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决定。
                          ————————————————————
                            假如“对事务的处理方法和态度都并不能完全代表在意和看重的程度”,那么,请问,除此而外,还有哪些途径是可以让我们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的?


                          IP属地:辽宁79楼2022-11-16 01:03
                          收起回复
                              第三段:天性驱使的欲求很多,比如吃饱穿暖,但除非饥寒交迫,很少有人执意于此。天性只是始动因素,而要使人“执意”,这个目标必定很难达到。可能是你我对“满心欢喜”一词的理解不同吧,我觉得,满心欢喜之所以永远不可能达到,就在于人心永不满足。欲求种种,千变万化,大小多少的不同而已。
                            ————————————————————
                              使人执意的,除了目标难以达到而外,是否还会有“特别喜欢、怎么都不够”,这样的一些因由呢?
                              我觉得,你我对于“满心欢喜”理解的不同,大概很可能是我常常都是满心欢喜的,而你则恰相反,是极少或根本就从未体会过什么叫满心欢喜的吧?但是,说实话,这实在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毕竟,同为人类,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差异吧,尤其是这种最基本的喜乐悲欢。


                            IP属地:辽宁80楼2022-11-16 01:12
                            收起回复
                              2025-08-03 03:15:2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认为,文化与体制是上层建筑,建立在某一社会中人群普遍的生存状态基础上,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不会成为主流文化,不被大众认可的体制不可能长期存在。我不太了解你说的“从前人人有理想有信念”“较为纯粹的精神追求”具体指什么,“人人”都有的范围有多大,这种理想信念追求又是怎样建立的。
                              ——————————————————
                                这个话题我也不想往下聊的,打住吧。


                              IP属地:辽宁81楼2022-11-16 11: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