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8月05日漏签0天
罗山吧 关注:160,619贴子:4,991,314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8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罗山吧
>0< 加载中...

故乡的春节 完整版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故乡的春节(一)
豫南小镇
我的家乡所在的镇子在豫南大别山脚下,小镇往南三公里便是连绵起伏的大别山余脉,往北三公里地貌则是起伏不大的丘陵,再往北,地势就平坦开阔起来,像北方的平原一样,只是偶尔能见一两座小土丘。
我们镇子不大,西南边大山里的溪水汇聚成一条小河流到这里,绕着镇子南边转了个弯,向北边的县城方向流去。这条河在我们当地没有名字,我们都叫它大河。大河流经镇子东边的时候,那里有一座五十年代修的石桥,过桥后翻过一座土岗就是我们村,田家湾。我小时候就在这里长大,现在仍住在这个村子,由于常年在外务工,只是每年春节才回去住半个月左右。
马上又是春节了,我又要准备动身回乡过年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对春节还是有期待的,因为可以休闲一段时间,和亲友们相聚畅怀。但让我最怀念的,还是儿时过春节的场景。
有人说,上了岁数的人才喜欢怀旧。也有人说对现状不满的人才喜欢回味过去。但我认为是因为当今社会发展变迁变化太快了,日新月异,以至于大家都在怀旧。
本人出生于70年代末,童年刚好赶上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田地到户。那时农村还没有出现外出务工潮,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虽说当时万元户在农村还很罕见,大家在经济都不怎么宽裕,我觉得那个时期是农村里最繁盛、最有味道的时期,乡村文化氛围气息是空前的浓郁。
大人望种田,小孩儿望过年。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 ,常年馋嘴的小孩,在还没有进入腊月就开始扳着指头盼望过年了。因为过年就意味着可以愉快的玩耍,有新衣服穿,会改善伙食,还能有些小零食吃。自家吃过了还可以跟着大人走亲戚做客继续吃,玩。
对于过年对于大人们来说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总要给老人孩子添置些新衣物,自家和招待客人所需要的鱼肉烟酒,糖茶酱醋,豆腐粉条,取暖用的木炭,这些都是过年的硬通货。另外还有必要的打发新登门的客人红包。比如说新女婿、新婚的妹夫、弟媳妇。或亲友的孩子第一次来拜年,都需要打发数额不等的钱。到了腊月,人们见面常问的一句话:你屋的年货置齐了吗?拮据女主人形容年前的窘迫:过年来了是冤家,儿要帽子女要花,老公公要皮袄拜菩萨,老婆婆还要蜂蜜粘糍粑。哪哪儿都要钱,难啊。
当时大家都不怎么宽裕,为了过好春节,在进入冬月就有人家提前开始张罗年货了。经过了一年的忙碌,这时候田地里没有那么多活,可以结伴去南边大山里面弄些柴火先。那时农村取暖做饭都靠烧柴,每家都需要储备一垛柴火过年。柴火分软柴和硬柴,都是需要的,软柴用来引火,最好是泛黄干燥的松针。硬柴包括枝枝条条,棍棍棒棒,如果能弄些再粗一点的树干用来做劈柴那就更好了。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二)糯米的缠绵
也可以先打两甑糍粑给孩子们解解馋。糯米是自家产的,不用花钱,通常是几家一起加工。一来打糍粑相对煮饭来说要麻烦一些,要好几个人操作,大家一起相互帮助打糍粑会省好多工夫,同一个口锅灶蒸若干桶糯米也比较省柴。更重要的是邻里之间团结协作完成一项事情,那氛围会很热闹,融洽,愉快。
几家商议好打糍粑的时间后,男人们会把扣在墙角的怼窑子(石臼)翻过来,反复擦洗干净,然后抬到堂屋,妇女们则在厨房将泡好的糯米洗净然后上甑,烧火开蒸。这种像木桶一样的甑一次可以蒸30斤糯米,大火蒸上一个小时,为防止锅底被烧干,中途需要不断往锅内续水。
当热气腾腾,颤微微,雪白的糯米饭扣进石臼里,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稻米的清香。四个男人早已准备好捣棍,绕着石臼逆时针行进,每走一步便捅击一次,开始有节奏地捣击起来,这样会使捣击更加均匀。可以用湿毛巾(不能直接用手或其他工具,否则会被粘住很难扯开)快速的从飞舞的捣棍中间去揪扯一块先行解馋,热乎乎的糯米饭被捣烂后会更加的糍糯香甜。
男人们边起劲的操作边愉快的吹牛聊天,聊得嗓门大时,女主人怕他们说话唾沫飞溅进去,一旁假装说:哎呀,你们打糍粑不要说话嘛。打糍粑的王二顺子察觉出了其中的用意:你这样说我先吐一口进去啊。
随着哈哈一笑,经过一番捣拌挑扭,糯米饭很快成为了粘如胶,细如泥的一团,这样基本就大功告成了,四人奋力将着这团米胶挑起到女主人早已洒好淀粉的案板上,女主人必须趁热将这团糯米按成巴掌厚的一大块,然后切成课本大小的四方块,次日就硬邦邦了。
因为没有冰箱,为防止风干开裂,需将糍粑下漂,泡在水里保存。中途换几次水,可以保存到来年二月。糍粑吃法有很多种,无论是煮是煎是烤,都是很香的。吃糍粑要比煮饭方便,而且更扛饿,对于忙碌的下力劳动农民来说,是一样非常不错的食品。


2025-08-05 00:35: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三)烟火的味道
豫南的冬天,零度以下的气温是常态化的。这里没有北方的火炕,也没有煤炉,暖气更不用提。房子保温效果也不好,取暖靠晒太阳,和烧火盆。好在房子密封不好,瓦片覆盖的屋顶都是有缝隙的,可以在屋子里火盆烧柴取暖,而不担心烟散出不去和一氧化碳中毒。可对于劳动力少的家庭来说,木柴也必须省着烧,生一盆熊熊旺旺的火取暖也是比较奢侈的。
乡谚云:打糍粑有火烤。当大家聚集在某家合伙打糍粑时,各家都会自带足够的“硬柴火”蒸甑。灶膛里必须持续的添柴保证大火,因此会产出大量的火炭,火炭铲出来会堆上满满一大盆,红彤彤的,上面偶尔会泛起一道蓝色的火焰。围坐上一大圈人,不必离火盆太近便会觉得很温暖,我们把这称之为“烤仰火”。这个火烤的比较舒服,热量足,不像烧柴,冒烟咕咚的,老是容易熏到眼睛。
那时的我经常去前院六爷爷家蹭火烤。六爷爷家是在厨屋的地上挖个凼(dang,4声)子,把柴火架在上面烧。这比火盆烧的火要上身暖和。寒从脚下起,这火凼子烤火腿脚都能烤得很舒服。不像烤火盆,火烧大了总会烧到火盆边沿的木框架子,而且只能烤到上身和头部。
不过六爷爷家也比较省,经常烧一些树蔸(dou)子。有被砍伐的树木,六爷爷就会把树根挖出来,通常都是好几十斤大木疙瘩,劈不开,锯不动,就这样整个烧。必须先配些细软的柴火才能引着。由于树根水分大,开始烧的时候会冒出好多烟。当被熏到流眼泪的时候,我会念动我的辟烟咒:“烟儿烟儿莫煪(qiu,一声,熏的意思)我,你去煪天上的黄大哥”。然后我就看着这烟直线上升,钻出房顶瓦片的缝隙,真的上到天上去了。
不光是人怕冷,小动物一样怕冷需要烤火。六爷爷家的狸花猫,每天晚上都要钻进灶膛里取暖,身上的毛被灶膛未熄灭的火星烧的斑斑癞癞的。每当我们烤火时,它都会跳到我的腿上,肚皮里持续发出咕咕咕的声音,就像村里放电影时发电机运转的声音一样。
梁子叔叔总喜欢用火钳在火盆里夹来钳去。烧槐树树蔸时,我喜欢看梁子叔叔用火钳来回快速戳掉树根表面的火碳,这时无数的火星怦然而起,像燃放的烟花,如同一条起舞的火凤凰,漂亮极了。经过他一番捣弄,火也会更旺起来。但每当这时都会换来六爷爷的训斥:又在盘火!梁子叔叔振振有词:火要空心,人要聪明!
在阴冷灰蒙的腊月天,站在我们湾后山上,就可以看见每家乌黑的瓦房顶上都笼罩着一片淡蓝色的烟雾。每种物体燃烧都有它特有的味道。有烧稻草时,这烟雾中会有那种潮湿的草涩味,有烧樟树时,烟雾中会出现那种樟木香味,烧松树时,便能闻到那种松香油脂的味道。公认最香的要属黄荆条,这种表皮光滑的灌木燃烧起来会有一种特别的芬芳。(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在座的各位,想必一定有被黄荆条教育过的吧?)总之,这是烟火的味道,是植物的另一种味道。
在烟雾发出的火塘边,孩子们或把糍粑烤的肿胀焦糊,或许在烤被 “足+两”(lia,3声。老字典有这个字,踩踏的意思。)湿的棉鞋,或许正把脚伸向火堆,看袜子缓缓上冒出的湿气。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四)放大的大米
一般家里劳动力多,家庭条件会稍微好一点。他们一般富余的农产品也多。家里人口多,当年又种有黄豆,可以考虑打一个豆腐。
搲几十斤黄豆,到豆腐店,请人家加工,要多少水豆腐,多少千张,多少豆腐干,交代好后,所有加工出的豆腐和豆渣都是自己的,付给人家加工费就行了。
和糍粑一样,豆腐也要放在水里储存,一直可以吃到年后。现在好多年没有家庭去加工豆腐了,因为现在春节可以吃的东西太多了,不需要那么大量的豆腐。想吃随时可以买吃新鲜的,豆腐放久了味道也不好的。另外现在豆腐店老板也不会接待这样的业务了,腊月自己生意都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去加工人家的!
普通人家打两炮豆米子还是可以的(就是用糯米迸爆米花)。靠大河下游水库边上王家湾的王克蟆,(我们土话管青蛙叫克蟆)专门搞这个业务。每年腊月半景儿,王克蟆挑着担子,准时来到我们湾。担子一头装着像炮弹一样的粮食放大器,一头则是风匣和连着长长布袋的笊篱。
王克蟆把黑黝黝的家伙事儿支在湾中间长生家门前的臭椿树下,火还没生着,小孩子们吸着鼻涕第一波围了上来,随即,就有妇女们带着糯米来了,一番讨价还价,王克蟆把糯米灌进他那炮弹里,又加两勺白糖,用一根铁棒把盖子加固旋紧,把炮弹放倒在支架的卡环上,左手拉动风匣,铁疙瘩下的火苗便窜了上来,呼呼作响。王克蟆右手飞快的转动着连着炮弹的圆圈把手,那手摇铁环中间的那块硕大的白色手表随之一起转了起来,让人眼花缭乱。当时感觉那块手表真是满满的高科技啊。
当王克蟆把他的铁疙瘩放过一阵气,又瞟了几眼铁环中间高科技手表之后,他把炮弹拎起来,架在那个笊篱上。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赶忙都捂住了耳朵。随着“砰”的一声炮响,白色的烟雾腾空而起,米香四溢。笊篱后的布袋被撑的圆鼓鼓的,顶的老长。
来打豆米的二婶解开布袋口,给我们每个小孩抓一把白净净,光溜溜的豆米。刚出炉的豆米捧在手里热乎乎的,吃到嘴里脆生生,香喷喷的。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五)甜甜的酒窝
做一盆甜酒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先蒸熟一锅糯米饭,把它平摊在簸箕上,然后把麻将骰子一样的甜酒曲压成粉末,均匀的洒在糯米饭上。在把糯米饭装进瓦盆里,再注入用糖精融化的凉开水,之所以不用白糖,除了是因为比白糖省钱外,还因为糖精做出来的米酒,甜味会有点儿芳香,口感且比白糖做出的清爽,不会发粘。
再在瓦盆中间的糯米饭挖一个窟窿眼,这里大概就是了“酒窝”了,甜酒酿成后,这里搲出的酒酿最是绵甜,就像我表妹笑起来脸蛋上的酒窝一样甜蜜。
加曲的糯米饭装进瓦盆里后,最关键的技术来了,就是发酵。我母亲通常是在灶台内侧的备用锅里先铺些稻草,把瓦盆座进去,然后盆上加个盖子,盖子上面再铺些稻草或废旧的棉衣,最后盖上大锅盖。
冬季太冷,为了发酵成功,锅底每天需要放一丢丢火。这个火不能太大,否则米酒会酸掉,浪费了粮食。也不能太小,否则便会不甜,前功尽弃。具体需要多少摄氏度才能完美发酵成功,母亲也说不上来,总之全凭感觉。大多时候母亲做的甜酒是很成功的;这样发酵个三天左右,甜酒就做好了,吃上一碗,曲香浓郁,清甜可口。可以用它煮一锅甜酒糍粑,开春后乍暖的日子,中午外面干活回来来它一碗,顿觉神清气爽。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六) 年年有“鱼”
我们湾年前有一个让全村聚集在一起的盛 会——打年鱼。与北方村名叫某某庄、某某屯不同,我们这里的村子大多叫做某某湾。大概因为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傍水而居吧。即使不是在河边的村子,村里也一定都会有几口水塘的。
我们湾也不例外。村前村后有若干大小水塘,都已承包到户;村中央的水塘最大,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我们称之为“大塘”或“门口塘”。大塘不对外承包,每年腊月把鱼打起来,按人头分给村里每户人家。
到了打鱼那一天,人们早早起床聚集到池塘边。有负责帮忙打鱼的,按照惯例他们参加打鱼出工出力,下午分鱼时会多分十斤鱼;大多数人是围观,当然也会顺便搭把手;打鱼的师傅是从水库边上向家寨请来的,他们带来一种巨网,与平时常见渔民的撒网和丝网不同,这种巨网的威力实在是很牛的,一网下去能打上千斤鱼,我们门口塘每年通常是打两网就够了,第二网稍微少点,也能打个几百斤。这种网扑鱼的场面实在是壮观,我们小孩子自然是不肯放过这热闹的场面,兴奋的跑前跑后,丝毫不会觉的冷。
腊月间,池塘经常会结上锅巴那么厚的一层冰,需先下去几个人划船去把冰敲破。我们村离大河近,村里有几户靠河里打鱼为副业,他们家有船。
我们这里的渔船非常有特点,恐怕在全球也是无有雷同。两个外形像香蕉一样两头上翘、狭长的黑色船斗,长约一米五,宽约40公分。船斗中间最深,约莫50公分吧。用两根木棍将两根船斗并排连接固定,中间留出约40公分的空档。船板很薄,船斗里是不能站人的,在两根连接船斗的木棍上铺了两块踏板,供驾船的人脚踏,用竹篙或手持单桨做动力。这船的优点是阻力小,轻巧快捷,渔人们打完鱼后,一个人可以轻松的把船背回家。缺点就是驾乘体验差,尤其需要一定的操控技巧。
几个撑着船破冰的,抡起竹篙奋力击打着冰面:“biu—”的一声,裂纹顺着竹篙向四处延展开来,又“啪”的一声,冰面瞬间四分五裂。不一会儿功夫,满塘的冰像碎玻璃一样,在水面上来回荡漾。
冰破开之后要起“挂”,“挂”就是为了防止有人偷鱼,鱼塘里要放一些树杈子,铁丝网圈之类的障碍物,阻止小偷下网。
巨网已经拉开,要从塘北侧的塘埂处下网。塘南侧是一片小慢坡地,方便收网起鱼。我们这里塘都是依地形而挖的,在两座山坳间地势低的一侧拉一道堤坝,就可以蓄水成塘了。两队人马在岸上拉着网绳,从池塘南北两侧包抄过来。
刚行进没几步,便有大鱼跳出水面。随着两侧的网越收越紧,更多的鱼不断的来回跳跃出水面,水面上水花四溅,噼里啪啦闹腾一片。白花花的的一大片鱼被拖到岸边,水里,岸上,就像开了锅,到处都是欢腾跳跃的鱼。
人们兴高采烈的把鱼捡到花篮里,挑到北面塘埂下的稻场上,下午将在那里过称分鱼。稍微小一点儿的鱼则反手被扔进渔网外侧的池塘里,让它们再长一年。
“这条鲢子不小!”“那个胖头也不错!”“这条草鱼怪排场的,等下我要了!”中午刚过,人们丢掉饭碗就带着筐子,篮子聚集到了稻场,笑逐颜开的讨论着上午的鱼获。会计已经统计好了产量,计算好了每人多少斤鱼,然后挨家轮流分鱼。当然每年不可能分的刚刚好,总要多预留一些,用于卖钱买鱼苗,来年再投放。这个都是在大家的全程监督下,没有什么暗箱操作。
傍晚,村里的草垛旁,塘坡里,到处都是刨鱼的妇女;晚上,家家的餐桌上都会有一盆鱼头炖汤。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七)猪的幸福
家庭条件再好点的家庭,会杀一头年猪。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八十年代农村,基本家家都会喂养一头或几头本地黑猪。饲料都是泔水和米糠,外加南瓜红薯菜皮菜叶什么的。如果喂养两头以上,那么还需经常去打猪菜的。当然,大部分养猪人家都是到年底卖掉换钱补贴家用,只有少数殷实的人家才舍得杀猪过年。
杀猪是要把屠夫请到家里来的。杀猪那天,熊屠夫会拉着架子车,带来他的十八般兵器:长短不一的各种刀具、铁钩子,一根细长的铁钎。还有一口带灶圈的大锅,我们这里叫“塘锅子”,意思就是能装像池塘那么多的水。
先找一块儿空地把塘锅子架好,烧上满满一锅水。当水烧至六七分时,熊屠夫丢掉烟头,套上油腻腻的袖笼子,拿起撩钩,带几个人奔向猪圈抓猪。我想猪一定是认识屠夫的,因为所有猪在见到屠夫后都会惊恐不安。随着一声“嗷”的一声猪叫,屠夫的手钩子一下子就钩住了猪嘴巴,众人忙人拉猪耳朵,抓猪尾巴,推猪屁股,一起奋力的将猪往外拉。猪不停的嚎叫,四条腿使劲的往后退,但身体却在被迫向前移动。以前它那么快乐是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知道自己是头猪,要被吃掉的。知道危险将要来临会比危险本身更让人惧怕,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人还是糊涂一点比较幸福,知事少时烦恼少嘛。
猪被杀死后,抬到塘锅上的案板,屠夫在猪后脚位置的皮划开一道小口,把那根近两米长的铁钎中插进去,铁钎在猪皮下行进,一直插到猪耳朵后方,然后把铁钎拔出来,再插进去,换个方向捅。这样捅个五六次后,熊屠夫在塘锅里舀了瓢水冲洗了一下猪脚,然后就抓着猪腿从划开的口子望猪身体里吹气。那时候熊屠夫正年轻,肺活动量很好。(这几年熊屠夫老了,升级为电动气泵充气了)。他每吹一口气,就能看到猪的身体就膨胀一点,像吹气球一样,很快便圆鼓起来。人们便调侃:“还是屠夫会喂猪,一哈功夫就长这么胖”!刚刚还绵软的四条猪腿,现已经张开,绷得老直。熊屠夫拿出一截麻绳,把猪脚吹气的口子处扎牢,拎起一条栎树棒子,在猪身上下“嘭嘭”敲打了数下,使之胀气均匀。接下来把猪推进热气腾腾的塘锅,不断的再用瓢往猪身上浇水。这就是传说中的那“七个字”吧?
滚圆的猪身非常方便刮褪猪毛,很快黑猪就变成白猪了。然后开膛破肚,拿掉内脏,卸猪头和猪腿,再把猪身劈成两扇,用铁钩子将两扇猪肉钩挂起来。至此,杀猪的活已完成大半。人们会来点评这猪的膘有几指厚,猪油多不多。那个年月人们油水薄,都想吃些油多的猪肉。这皮下脂肪是否能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我不得而知,但家乡人们说某个人穿衣服少不怕冷都会说“真有膘”!
屠夫会根据主家要求,把猪肉卸成大小不等的若干块:这一块二座帮我卸大些,我要送老丈人,再帮我卸几条礼菜我过年走人家。
杀年猪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喜事。按照惯例,主人家当晚要请屠夫和帮忙捉**腿的人喝“放子汤”的,当然,既然杀猪了嘛,主人家也不会那么小气,定是会煮些猪肉吃的。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八) 永恒的咸味
食盐能使食物保存更长的时间而不腐败。这个时节,家家的咸菜早已腌制好了,每家的咸菜缸里,盐菜杆儿,盐大椒,盐萝卜那都是冬季的必备副食。腌制的盐菜杆儿是用我们当地的一种特有蔬菜,其菜杆洁白如玉,像箭杆一样细长,叶子椭圆如勺,我们还叫它“勺勺菜”“箭杆白”或“长杆白”。在经过冬季两个月的腌制发酵后,捞出来的菜杆儿黄亮亮的,晶莹如润玉。因为是配合辣椒一起腌制的,其味道微辣酸香。若是配上腊肉一起炒制,炒得油冒冒的,那是相当下饭的。
与沿海人钟意海鲜的不同,对于我们这里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鱼,肉更好吃的食物了。古人曾制契丹王尸为帝羓,我们这里为了延长这珍贵的食材的储存时间,也延续了腌制鱼肉的技艺。因为其更适合在最冷的腊月制作,故我们称之为腊鱼腊肉。
除了能延长鱼肉的“保质期”外,盐分的进入能使肉质里的血水大量渍出,可以减少许多土味腥味,使肉质更加紧密,味道更加浓郁咸香,甚至于比新鲜的味道还好。
将村里分的鲢鱼去掉鱼鳞和内脏,将从屠夫那里拎回的猪肉上稻草绳儿解开,抹上盐,分开放到两个盆子里腌制五到七天,然后“起篓”,穿上绳子挂到屋檐下晾晒。这样晾晒个一个礼拜左右,基本就能有些“腊味”了。
年前还有一样食品需要提早加工好,那就是炸菜。基本每家都会进行的。炸菜的话,有两道“硬菜”是必须要炸的:炸鱼和菜头。炸鱼就是把鳙鲢鱼去头,剁成小块状,挂上带调料的面糊,直接下锅炸至金黄捞出;菜头就是炸肉,把五花肉挂上面糊料汁下锅油炸。南方把之称之为“爆肉”。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研究透为什么要把炸肉叫“菜头”呢?难道肉是菜中之王,然后再与这珍贵的菜籽油相结合,成为了菜的头头儿?或许是图吉利好听叫的是“彩头”?
除了这两道主菜还可以炸些其它的;如豆腐,糍粑,肉丸子,藕夹之类的。那时候我们尽管能吃饱饭,但平时很少能吃到鱼和肉,菜里的油水比较寡淡,因此我们常年都处于馋嘴状态。刚出锅的炸菜,经过了菜籽油的高温洗礼,所有的香味全都散发出来,简直让我垂涎欲滴。要是母亲能让我放开量吃,我觉得我一下能吃下两大碗。
到了腊月廿三过小年,家家都要组织一场大扫除。我们习俗叫做“打扬尘”。男人们在后山菜园头面的竹林里砍一棵竹子,把上面竹枝叉砍下来扎成扫把状,绑在竹竿的顶端,用它清扫房梁屋顶墙壁上积攒一年的灰尘;女人们则要把柜子里的坛坛罐罐,碗筷碟勺全部搬到院子里,认真清洗一遍,过年来客人好拿出来用。
晚饭后,家庭主妇都要把灶台擦拭的一尘不染,并且把灶台台面的各种物品都清理干净,因为灶王爷要在当晚要上天向玉帝汇报工作,大家都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
大人们总吓唬我们,说老规矩是二十三日打扬尘,二十四日打孩子。打孩子是让其过年期间要听话守规矩。因为正月过年是不能打孩子的,所以要提前打好。那几天我确实很害怕的,但却又在二十四日里并未挨着打。那个年代大人打孩子的理由太多了,因为我们是随时都会犯错的。大人告诫我们:过年来了,不能说些犯忌讳的话,什么神呀,鬼呀,死呀什么的都不能说,要多说些发财平安这样吉利的话,讨个好彩头,迎接新希望。


2025-08-05 00:29: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九)腊月的集市(1)
秦人岁末祭神曰腊,故今以十二月为腊月。
乡里忙八月,街上忙腊月。赶集也是乡里人一项重要的年俗活动。乡里人既要买,又要卖。进入腊月后,逢集街上的人一集比一集的多。到了腊月二十八日达到顶峰。用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是不足以描述街上的人多的,用一个字形容,那就是“挤”,就像后来春运时的绿皮车车厢一样。
我们镇有一条民国留传下来的南北向老街,既是街,又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往南穿过大山可以到汉口,往北则可以到达我们县城。街道很窄,那时我们镇主的市场就是排列在这条长长细细的街道上,大约有二里路长。在镇中央有一条与之相交的东西向街道,我们把这个交叉口位置叫做十字街,这里是十环核心,是我们镇的CBD。
紧临着十字街北侧,是乡供销社门市部,七间青砖大瓦房排列在一起。这排商店坐西朝东,每间门店除了临街面开的大门,在夹山山墙上也都开有一个小门,七间门店可以互通。
那时无聊的我们经常在那里闲逛,从第一间门店穿越到最后一间。这里的七间门市部有卖暖瓶茶杯搪瓷盆的,有卖糖果饼干麦乳精蜂王浆的,有卖床单被面布门帘的,也有卖灯泡洋钉煤油灯的。这里是“公家”的官方商店,老百姓都信任这里的信誉,每间生意都特好。木头框的玻璃柜台后面有好多忙碌的售货员,有的帮助顾客拿取商品,有的在扒拉着算盘算账收银。
门市部最后一间,是新华书店。每次我都会在这里逗留很久。这里除了卖一些书籍和学习文具:有铁皮文具盒,各种颜色的塑料皮笔记本。我姐姐当时就有一本红色外壳的塑料日记本,里面抄录了好多精美的短文,歇后语,名人名言,还抄了好多像《外婆的澎湖湾》之类的当时流行歌曲歌词。
柜台里还陈列着军棋象棋和一些玩具。我曾见过一对干部模样的夫妇带着孩子来:“儿子,这个星期我们不买玩具了哈,买这盒积木吧。”真正把我羡慕的要死。
腊月里,新华书店也会卖一些年画和春联,挂在墙壁和柜台后面的书架上。但这些物品我们都会在靠电影院围墙那里的私人摊上购买。
供销社门市部门前街面两边,挤满摆摊的小商贩。把本不宽阔的街道占去了一半。我们把他们叫做“私人的”。这些人多是街镇居民,没有田产,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他们靠街吃街,随便做些小买卖,都要比大多数乡下人来钱轻松。
这里有好几家卖布匹的,用两条简易高凳,铺上竹棍帘子,把一捆捆布匹排在上面卖。有好几年腊月,母亲都是在这里给我扯上几尺布,去街南头表姑的裁缝店,让表姑用皮尺给我量下肩膀手臂和细腰杆儿,做一身新衣服。再后来,都是到乡政府门口的墙壁下,买那里挂在绳子上的现成的“成衣”。私人成衣店那时还比较少,很时髦的。
过了供销社门市部,就是我们镇的金融中心了,农行储蓄所。还没过储蓄所,就能闻到鱼腥味了。没错,前面人声鼎沸的地方就是鱼行和肉行。钢管焊制的肉架子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白皮红瓤的猪肉,屠夫时而抡起大砍刀啪啪的砍;时而拿起小尖刀刷刷的割。
和肉挂起来的卖法不同,卖鱼的都是摊在地上卖的。除了一堆堆鲢子胖头,还有好多卖“小鱼娃儿”的,都是一些本地的杂鱼,“麻头孙儿”“石鳑鲏”“沙布狗”之类的。这些鱼大多都是被渔民的“搭网子”捕捞的,都煎焙的焦干,买点回去炒盐菜杆或盐大椒,再放一把小葱和蒜苗,想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十字街往南是南街,我们通常叫它“南头儿”。这里有卫生院,市管会(市场管理委员会,后来升级为“工商所”)。市管会过了就是猪行,这里的猪行可不是卖猪肉的地方,而是给猪配种和买卖猪崽子的地方。
猪行再往南,就是柴火市场了,有卖劈柴块子的,一般按重量卖,按斤称,干湿程度决定它的价格;有卖灌木柴火,枝杈棍条之类的,按挑计价,捆子的大小是买家要衡量的标准。取暖用的木炭则有白炭黑炭之分,白炭烧制多一道工序,火力比黑炭持久,因此要贵些。把柴火市场设置在此是很合理的,不知是政府的科学规划还是沿袭了人们自由交易的历史习惯,因为它极度方便了南边产柴区的山里人把柴火挑到此处交易,而不用再费力往街里挑。
十字街东的街道是弯弯的,座落着本镇的最高行政机关,塞河乡政府。再往前就是本镇的文化和娱乐中心,本镇最高学府---塞河中学和高大雄伟的地标建筑--电影院。这所中学曾走出一位中央部委的高级官员,至今仍被小镇人民津津乐道。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九 腊月的集市(3)
平日里,到上午11点,街上集市都基本都会罢集;但腊月间,人们的集市活动要延续到下午三四点。
乡里人上午卖掉自己的农产品,下午再采购自家所需的年货;除了前面提到的硬通货外,还要买花炮,过年祭祀用的香蜡纸裱,选购年画春联,再称上二斤糊墙的旧报纸。
过年还需准备些零食招待拜年的湾邻和客人,自己也要吃些的,主要就是瓜子花生;水果嘛,桔子苹果我们当地是不产的,这些外地运来的非应季水果,一般人家是消费不起的,因此不在考虑中;买几斤“地梨子”还是可以的,本地产的应季水果,味道清甜,水分多。(这里卖个关子,先不说破。80年前的朋友是应该都道这“地梨子”的学名的。)
住南边山里人不缺柴却要买鱼,住北边水库旁的人不用买鱼需要买茶,住中间丘陵的人有茶山但需要买柴,于是就产生了交易,产生了市场。
与乡里人不同,乡政府家属院的机关干部和街镇居民所需的油盐柴米等一应物品全都要花钱在街市上买。尽管如此,他们仍是我们乡里人羡慕的对象,因为他们有红本本儿,吃商品粮的。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十) 年 (2)
这都不算啥,比这更牛逼的是我们还玩“深水炸弹”,炸水。拿着炮点燃后丢到水里,让它在水底爆炸,爆破成功后,鞭炮在水里“噗”的一下,翻起一股水泡。
这个比较要技术,要在炮引线烧光后爆炸前入水,炮丢早了炮引被水打湿直接哑炮报废,丢晚了会炸到手或在水面上爆炸。这个玩法比较费炮,成功率不到一半,我们不怎么玩。
新亏那时农村没有窨井盖下水道和沼气池,要不然可能真的就炸“屎”了。
炮是很快就会放完的,要是能搞到废旧的自行车链条,可以让刘楼的表哥给我做一把链子枪。可这种造枪材料非常稀缺,
我和我的小伙伴谋了好久,都没谋到。我表哥就有一把这神器。用铁丝折成的枪托,几节废旧的链条穿连在一起做成枪管。击针上面套着上红色的自行车内胎做成的橡皮筋。这种枪可以击发那种纸炮(那种粘在纸上,如黄豆粒大小的火药丸),也可以用火柴当子弹。插一根火柴在枪管上,把击针拉上枪栓,扣动扳机,啪的一声,一丝青烟升起,火柴棍被打得老远,比放炮好玩多了。我尤其喜欢闻那火柴头被击爆时的火药味儿,是划火柴点火时发不出来的。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三十晚上必须弄一盆炭火,尽管温度没有烧柴暖和,但这种火不冒烟,灰尘少,干净。那时没有电视机,我们还不知道春晚为何物,但并不影响过年喜悦。拿出新衣服和母亲做的新棉鞋,试了又试,穿了又穿。
我是不用陪父亲守岁的,在看了父亲放了几根“两响”(可以飞上天的炮仗)和“汽盒”(北方叫穿天猴)之后,我就上床睡觉,兴奋的等待着翌日的下一个节目,拜年。对于我来说,去行拜年的礼节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热闹好玩的同时还能有好多东西吃。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十一)新年的恭贺(1)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初一早上没有懒床,很痛快的就起来了。早饭是饺子。早饭过后,穿上崭新的衣服和母亲做的新棉鞋,踩着被冻得僵硬的泥土地,兴高采烈地跟着大人,先去给本家长辈拜年。
村里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彤彤的春联联和门神,空气中还残留着鞭炮的硝烟味,各家门前都留着扫帚划过的痕迹,红红的鞭炮皮被扫在了路边或墙根下,有的还在冒着烟。
初一主要是给自家族人和湾里邻居拜年。男人们带着孩子到各家相互拜年问候,妇女则留守接待来客。
人们三五成群,到长辈家里后都会高喊着称谓,某某爷,某某老儿,给您拜年呀!给同辈份拜年则拱着手摇几下:某哥,某某老表,给你作个发财揖!主人家热情的把来人让进屋子,说着客气的话,拿出绿色烟盒的“芒果”香烟,挨个人发。【那芒果香烟尽管是两头点(没有过滤嘴)的,但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华子”。要是有城里人回来给发上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人们过后都会说上好久:“啧啧,谁谁给了带把儿的烟”。】然后给小孩子抓一把瓜子花生,有好客的家庭,还会给俩“糖枣”。
每年拜年,二爷除了给我一些常规的糖果花生外,额外还会给我一个“红元宝” -----用一种叫“萍桃”的红色颜料染红的煮鸡蛋。别小看这个红鸡蛋,这是只有本家孙子辈的孩子才能享有的特殊待遇哩!
不过这“红元宝”会掉色,经常搞得我满手通红。剥开蛋壳,甚至连里面的蛋白都有被染红,但我仍然吃的很香的。多年以后我总在琢磨,那红红的“萍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化学成分,到底有毒没毒,重金属超不超标,化学式该怎么写?
从初二开始,就该走亲戚了,我们叫走人家。去舅家,姑家,媳妇回娘家,七大姑八大姨,都要相互走动一下的。亲戚之间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亲戚多的,都要走到元宵节以后。整个正月间,路上到处可见走亲戚的人群。
大部分人交通靠走,有少部分骑自行车的,就像现在开宝马一样。当时我们管自行车还是叫“jio(脚)蹬儿”,一般领导干部骑的比较多。曾有人有编顺口溜讽刺那些狐假虎威的下乡干部:“骑jio蹬儿,戴手表,社员不干嗯吃吊”。
有骑着自行车拜新年的新女婿,头戴着时下流行的黄军帽(实际上是绿军帽),车子被擦拭的铮明瓦亮,并且做了一定的美容防护改装:为了保护油漆,在车的三角梁上缠上了严实的蓝色塑料带子。为了漂亮,在前后车辐条上都卡满了红色塑料片,就连轮轴上也套上一圈彩色的绒条。像极了现在给爱车镀膜和贴各种车贴车饰的人。
新媳妇身穿红棉袄,梳着两条粗辫子,挎着一个盖着毛巾的细篾提筐,羞涩而又神气的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伴随着一阵清脆的车铃声,在走人家的队伍里飞驰而过。
新媳妇回娘家的提框里定有一条礼菜,是屠夫在猪肋条那里专门削砍的一块肉:连皮带排骨削割成规则漂亮的的长条形状,我们叫“礼菜条子”。这礼菜条是不能扎眼,不能腌制的。一般屠夫卸肉时每块肉都会用尖刀戳个洞,好用来穿上稻草绳方便提挂;而礼菜条子是不能扎眼穿绳的,要用红绳捆扎在这条肉的中间。
除了礼菜条,还要有12指挂面,外加一包果子和一包糖。我们这规矩八十岁老者不吃人家拜年礼,新女婿的这筐礼物是要原封不动的退回的。至于孝敬丈母娘的大块猪腿猪髈等礼物,年前必须送货到位,那叫“年节礼”,丈母娘会照单全收的。
常规走亲戚的礼物一般很简单,多是一包果子一包糖。果子有金果条,枕头酥,那时这些食品的包装多是用纸质的手工包装,代销点老板都会熟练的操作这一套包装程序:用一张黄色牛皮纸卷成漏斗状的椎体,先把底部折叠好,装上一斤或八两红糖,然后再折叠封口。还有一种湖北产的麻糖片,也是流行的春节礼品。约半斤麻糖整齐的装在一个透明的小塑料袋里,封口是活的,用一个的长条形的塑料环套住袋口,再套上一个红色的塑料卡子,这样就能将其密封起来,方便随时拿取和密封。
礼品都用网兜或提筐装着,没有现在的方便袋。
因为多是步行,所以走亲戚效率不高。走一家亲戚都要两天。不像现在,人们开着车子,一天可以跑好多家。早上出发中午前能到亲戚家就算路程近的了,要是路程远的还要提早出发,或者下午才能赶到。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十二) 正月正 (1)
周天子一月召集诸侯议政,故一月为“政月”。秦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今读政月为“征”(正)月。
从初一起,天下第一大帮 “丐帮”已经开始上班了。我们一般叫他们“要饭的”,大多是安徽某地的“侉子”,职业乞丐。我们这里鲜有人从事这个职业,只有在旧社会没饭吃饿的实在没办法才有去要饭的。可别小瞧了他们的职业,在旧社会的职业地位排行并不属于下九流。要知道当年他们要饭的同乡里可是出了当皇帝的。
正月里不能叫他们 “要饭的”,要叫“送财神爷”的。他们手里都捧着一沓用木板雕刻墨水印刷的 “财神爷”的红纸画像,挨家上门派送。平时这些乞丐都是背着袋子来要些米,现接了他们送来的财神,则要给上一两毛钱了。一个正月,是要陆续收个七八张财神爷的,大过年的,总不能把财神拒之门外吧?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不错的,过年除了走亲访友的吃吃喝喝,怎么能少了玩乐呢?
花灯要到十五才能闹,不过在这之前,玩狮子,玩旱船的民俗活动早已开始了。北方的狮子头大,憨态可掬,玲珑可爱。我们这里的狮子,感觉狮头有些接北方狮子但略小一些,而舞耍动作又比较近闽粤的南派狮子,舞起来起来精神抖擞,威猛粗犷。尽管没有广东狮那样精致,也不会眨巴眼睛,但画的像京剧脸谱一样,眼睛像铃铛,青面獠牙,很是瘆人。小时候尽管也知道这是假狮子,但仍被它吓到过好多回。
狮子皮做的很简约,是一张红色布单子,两侧下摆处镶配了红绿黄色三层边,狮子头咽喉处也弄了一条红色布单子,以遮住里面的人,免得露神。在背部的脊梁处和两侧缝了厚厚的几排麻丝线,用红绿染料然的花花的。尾巴也一样,用一根麻辫扎成的,也被染成了红色。
玩狮子的人马都是业余的,临时组建的团队。平时他们一样是种田的农民,春节农闲有人成头,找来本村或周边有这文艺基础,且喜爱玩热闹的人,成立狮乐队。谁谁会打大锣,谁谁打鼓,谁谁会玩狮子头,跟谁配合狮子尾。
我以前以为这打鼓敲锣很简单,直接敲就行了,让停我不敲了就行了嘛。后来才知道,人家锣鼓是有节奏点的,要互相配合,不是胡乱敲的。
人马组织好,经过简单的排炼,就可以出去开耍了。标准的狮乐队要有好几个人会表演舞狮,因为舞狮是个累活,一旦进入村子,就基本停不下来啦,需要连续表演好多场。需要和锣镲手换班。乐器队要配大中小锣、大小镲各一人,外加一面鼓。鼓手则是舞狮队的灵魂和总指挥,狮子是要听锣鼓节奏来变化动作,而所有锣镲敲击的节奏全要听鼓手的鼓点。另外还要有一位掂着大提包的“经纪人”。
舞狮队出门后,凡进了村子,不管是否在表演舞狮,但凡旁边有人家,锣鼓必须敲起来,不能熄锣。进村后要挨家挨户的耍玩,不能有遗漏,这是规矩。
狮子都会在主家的中堂前舞闹。老家人认为,这狮子是神兽,能驱凶辟邪,带来祥瑞。因此,有讲究的家庭,在狮子进门后都会像祭祀那样烧纸放炮。然后狮子会随着锣鼓点的变化节奏,对着主家中堂上位恭拜三下,锣鼓声音高亢起来,狮子开始强劲威猛的舞耍起来。
一般主家都会拿些成包的果子、糖 或香烟来答谢舞狮队。答谢的礼物给予方式有两种,若是爱热闹的大方的主家,物品给的厚重的,会把相关礼品装盘放在桌子上,或者大桌子上面摞小桌,小桌上面再放椅子,把装有更贵重的礼物(如成条的香烟)的盘子放上面,让狮子舞出一套爬高和吃食物的动作,把它“吃掉”。礼物厚重,狮子会玩格外起劲,表演的时间也相对较长。一般是普通人家为狮乐队准备的两盒香烟是不好意思摆上这样高的台面的,故会在舞狮表演结束时直接塞给“经纪人”。
与全国其他地方舞狮的不同,我们这里舞狮子是要唱祝贺词的(我们叫喊彩),我们这里舞狮的灵魂就在于此。看狮乐队表演的,除了看狮子舞的是否威武霸气,还要看这贺词唱的是否精彩叫座。喊彩的都是由鼓手担任,在狮子耍舞了一套或几套程序动作后,锣鼓声音暂停,狮子似温顺的安静的伏在一边;然后鼓手开始唱祝词,每唱一句,所有锣鼓敲击一下,狮子也会跟着这节奏摇头或摆尾一下。
唱词除了有几套固定的常规唱词外,还常常需要鼓手根据主人家现场的情况现编现唱,要求是吉祥祝贺的句子,要和辙押韵,越应景儿,越巧妙,越能讨彩。比如,主人家院子里有棵桂花树,他就能把桂花树编进去,主家的房子建筑特点也能编进唱词。随着他们表演经验的积累,每位鼓手都是 一位“急智歌王”。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十二)正月正 (2)
印象中喊彩的鼓手都是一个精瘦的小老头,戴着棉帽,嘴巴有点干瘪,唱词一般从“狮子一玩喜盈盈”“狮子一玩喜洋洋”“狮子一玩喜连连”等开头,唱腔亢亮平直,就两句调调,来回反复套词儿。有些类似我们这里的山歌和劳动号子那样调门简单。
有几套通用唱词:
“狮子一玩喜盈盈,东家出了好学生,一岁二岁娘怀抱,三岁四岁离娘身。五岁六岁把学上,十一十二考上状元郎,状元打马过金街,风吹马尾颤甩甩。状元打马过金桥,风吹马尾颤摇摇”
“狮子一玩喜洋洋,东家盖的好住房,前面盖的金龙宝殿 ,后面盖的五福中堂,左边盖的跑马场,右边盖的秀楼房,秀楼房里把花来绣,跑马场里出状元郎”
“狮子一玩喜盈盈,东家出了老寿星,牙齿掉了又重长,头发白了又返青。两只眼睛青铜镜,月亮地里穿花针”
……非常精彩有趣。
亦还有一些幽默的唱词:“勺子搲水不胜瓢,小伢没得大人高…..”在最后一句“金狮一落,恭喜恭贺”“金狮一玩,富贵万年”中,锣鼓声响起,本次舞狮表演结束。“经纪人”把主家的答谢礼品装进提包,与东家握手寒暄告别。穿红色裤子舞狮小伙此时终于可以歇息一下,把狮头和狮子皮取卸下来,扛披在肩上,在喧闹的锣鼓声中,伴随着围观的人群,涌向下一户。
除了舞狮的,还有玩旱船的,“船”是用竹子和布幔扎的,花枝招展的;一位打扮成姑娘的人的“坐”在船中间,和一位拿着撑船棍的“艄公”配合鼓乐一起舞闹,表演时也会唱一些精彩的民歌小调。
还有一个民俗节目很有意思---“骑茅老爷”。我只见过一回。在热烈的锣鼓敲击声中,两个人抬出一根光滑的圆木,圆木中间端坐一人,一位头戴礼帽,下巴挂着八字胡须,手拿一根长长的大烟袋锅的“茅老爷”刬骑在这光光的木头上,做着各种夸张搞怪的表情动作,一会儿抽两口烟袋,一会儿假装快掉下来了,十分滑稽搞笑。


2025-08-05 00:23:4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784174859
  • 富有美誉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十三) 迎接新美好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镇上照例会举行“龙灯会”;因龙主司水,故乡人以舞龙来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这是小镇人民每年一次盛大的狂欢夜。 “
龙”是本镇著名手艺人易广林用纸和竹条手工扎制的,有十好几节,扎的张牙舞爪,五彩斑斓,栩栩如生的。还扎制有各种花灯,鹬,蚌,鲤鱼,乌龟,兔子,公鸡等等,在其内部点亮巨型大蜡烛,在没有路灯的小镇夜晚熠熠生辉,流光溢彩,鲜艳夺目。
先从镇东河边桥下“牵龙喝水”开始舞起,然后从北到南把镇子街巷舞个遍。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烟花璀璨。每年的龙灯会都吸引镇上和附近村里的人纷纷前来观看,把小镇狭窄的街道拥得水泄不通。小孩子看不够,被大人扛上肩膀;后面的人挤不进去,则爬上了树上和街巷上的窗台上观看。每年被踩到脚的,被挤掉鞋的,被烟花烧到衣服的,不计其数。
闹完了十五的花灯,可以去逛逛庙会。除了烧香许愿,还可以看戏。
随着文革的结束,周边被破坏的庙宇好多又被人悄悄立起来了,散落在小镇周边的四乡八村,有好多都恢复了他们传统的庙会。
这些庙大多是一间的小瓦棚子,在里面供奉着各路神仙菩萨。庙里供奉的菩萨不同,所隶属的职能部门也不同: 有负责公共安全的观音庙,有分管文化教育的文殊菩萨庙,有主持医疗卫生事务的药王庙,也有分管水利的部门-龙王庙,管计划生育的娘娘庙。也有好多“部门”是“联合办公”----一个庙里供奉了多位“部门”的菩萨,让信众“最多跑一次”,极大的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群众。
提这些庙宇都会 “管辖”周边的一定范围,每年春上庙会前就有相关“头人”来这菩萨“管辖”的地界村民家收“戏钱”,众筹资金请戏班子唱戏,金额多少随意。因考虑这些庙都是罩着当地一方平安的主管部门,大多村民还是愿意多少交些费用的。
时节已到正月底,立春已过,万物开始复苏,天气咋暖还寒,此时麦田里的麦苗正绿的发黑,草紫田里也会呈现大片的嫩绿,油菜地里也有了零星的点点金黄。小镇周边的白马寺,马鞍山等庙会已经开始搭台唱戏了,唱的大多是豫剧和梆子戏。场面还是很火热的,每一到开锣闹台,周边的村子的老头老马都扛着椅子,掂着火炉,踏至纷来。
戏场里,台上咿咿呀呀的声音通过沙哑的扩音喇叭,传到黑压压一片的台下。我们小孩子对看戏没兴趣,但对人多热闹的地方却很喜欢。
戏场外有老头或老马卖香烟瓜子的小摊,还有卖甘蔗的。现在常吃的那种黑红皮的甘蔗那时还没有,当时卖的是本地产的一种青皮甘蔗,粗细和高粱杆差不多。冬天被藏在地窖里,年前和开春拿出来卖。
我经常在戏场看大孩子们玩那种劈甘蔗的游戏。几个孩子合伙买一根甘蔗,通过竞技的方式把它竖直劈开,所劈开的长度部分都归操刀者本人。
通过先砍掉甘蔗节上的小芽,猜芽掉落地上的正反面,猜中者可以获得优先操刀权。甘蔗长的话要分成两截劈,先把一截甘蔗在地上立起来,用刀背把扶住甘蔗顶端,要平心静气把甘蔗尽量调整得平稳,然后迅速抽刀,对准甘蔗使劲劈下。然后把劈下的那一段“战利品”截断收入手中,由下一家继续劈。
有手抖失误一点儿都没劈到的,也有技术高超的,一刀从头劈到蔸,全归自己。每每有人劈甘蔗的时候,都会引来一大围观喝彩的人。
我们镇上的著名的算命先生关瞎子,人称“关半仙”,带着他的小马扎和铁嘴也在戏场外围支起了摊子,生意好的不得了;围了一圈子中老年妇女,有打问新年家里运势财运的,有问老人寿辰吉凶的,有问子女婚姻前程的。总之,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人们对未知的未来都充满了期待,充满了希望。
南边山里的灵山寺,已经开始重修被文革破坏庙宇,请回了和尚,还被省里划为风景名胜区了,并开始了旅游创收,门票五毛一张。那里的菩萨据说很灵验的,可以趁现在门票价格便宜去拜一拜,因为再过几年,门票价格就会涨到一元了。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8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罗山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