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吧 关注:161,511贴子:1,282,604
  • 4回复贴,共1

再论姜昆相声《欢乐方言》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实话,这个姜昆和戴志诚的在春晚表演的方言节目,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甚至连名字都记不清了,这还是现查的。
我是没想到,这都快板上钉钉的玩意儿,竟然还有人给洗白,角度还很清奇~
看得出来,这位是个看过书的内行,但是否上过台,表演过方言节目,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姜昆的这个相声,没什么好说的,错了就是错了。他这不是方言需不需要模糊的问题,需不需要学得像的问题,而是表演本身存在问题。
有人会问,相声不允许犯错啊?允许啊,相声里的错误太多了。我举例子都举烂了,竹板书大西厢,愣把关汉卿和西厢记联系起来,这错的多离谱啊~关键是还没人纠正,这就更离谱了。
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并不少见。


IP属地:河北1楼2023-01-12 21:04回复
    相声,不是科学,当然允许犯错,连科学本身都保不齐有错呢。
    老郭丑娘娘有时间上的错误,唱词有叠词的错误,更别说口误嘴瓢之类的事儿了,定场诗都能瓢一下呢,这些都是可以允许的错误。甚至有的错误转为现挂,能让人哈哈大笑,比如醉酒车祸版的那啥那啥。
    但是,也有不能允许的错误,什么错误呢?那自然是建立在相声剧情之上的错误。
    其实就是,错误与否,要为人物剧情服务。
    最常见的,相声对对子,因为演员饰演的就是一个半瓶子醋,所以他的对联可以出错,甚至是真正的常识性的错误(上对下)也可以用剧情中人不懂来圆过去,岳云鹏上春晚的对对子被喷,就有观众这么圆的,当然也有某位喜欢戴帽子的相声表演艺术家表忠心,发誓以后都不用上对下,不知道他后来上天言好事,对的是什么下联。
    这种类型的相声非常多,对对子,黄鹤楼,大登殿等等,通常都是逗哏表演一个不懂装懂的人,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制造包袱笑料。包括万老师的满腹经纶和类似的主题,都是这种使活儿方法。这种,哪怕逗哏错出天际,也没人较真,大伙儿只会哈哈一乐。


    IP属地:河北2楼2023-01-12 21:09
    回复
      这种类型的相声,就是反差出包袱,前一句我很专业,后一句漏洞百出,但是演员自己毫不知情,还洋洋得意,捧哏,或明捧暗贬,或直接点出问题,或冷眼旁观这棒槌出丑,总之,逗哏要演出,我不会,但是我装的很会,我自认为我很会,其实我狗屁不懂的形貌来。
      如果一个演员,正正经经在台上科普红烧肉的做法,哪怕他说的都是对的,观众也不会觉得好笑,而是下意识的去找他的错误,因为什么?因为演员太用力了,太正了,以至于,演成了观众反感的专家。所以观众们才会下意识的去找毛病,挑错误。
      姜昆就是这样,他从头至尾,表现出的是专家范儿,是懂粤语的人,是一副深有研究的学者感觉,与其说这是一个相声,不说是一段趣味科普方言,相声从开始,就是在介绍广东话,【广东话啊,我还专门研究过】【广东话文化底蕴比较深,有许多古文正字】【捧哏戴志诚来一句:这还真是正字】这一下,人们就不会觉得他是半瓶醋,而是真正的,在介绍,在科普。


      IP属地:河北3楼2023-01-12 21:14
      回复
        所以,姜昆科普出现错误,人们不会觉得这是半瓶子醋故意这样演的,而是觉得他确实出错了,这也是相声出来之后,一帮人给他挑错的原因。他演的正,戴志诚捧的正,俩人都在卖力气的宣传科普广东话,出错被骂,那实在是活该。
        类似科普方言的,比较好的段子也挺多的,拿王谦祥李增瑞的举例子,王谦祥也是在科普老北京话,但一方面他的例子很有趣,找的老北京话也有意思。什么老爷儿啊,撅尾巴管儿啊,本身就有一定的笑果,稍微创作一下就可以成为包袱,再加上李增瑞捧哏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不屑,怀疑,看笑话的姿态等等,也为这段相声增色不少。
        反观姜昆的相声,说古文正字,用行字举例,这玩意儿有可乐的地方吗?唯一可乐的就是行的读音,读hang,但是他表演出来的,也不可乐啊。后面三人行必有我师,那更不可乐了。他这个段子主要就是这问题,举得例子本身没包袱,所以观众的注意力,就在他科普的广东话本身上了。
        最后,再来说说场合问题,这个以前是在哪儿表演呢?是心连心,是慰问演出,是在某大型项目的工地,面对的是广大的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是不了解广东话的人,所以他演这段,人们觉得新鲜,觉得有点意思。而这次他在春晚上演出,面对的是五湖四海的老百姓,也包含使用广东话的人群,他依然改都不改的拿出来表演,那失败也是正常的事情。老郭说过,不同场合得有不同的表演,人民大会堂怎么演,小剧场怎么演,都是不一样的。


        IP属地:河北4楼2023-01-12 21:16
        回复
          总结一下,姜昆这段相声,之所以失败。
          第一,捧逗都太正了,这是他俩的老毛病,尤其是戴志诚,逗哏就挺正的,捧哏更正了,作为一个小辈儿,你不该胡搅蛮缠吗?你不该歪理邪说吗?你不该缠着你的神,带着他胡沁吗?
          第二,太注重科普,忘了包袱。这就是先搞笑吧的反面典型,不搞笑,还想教育人,门儿也没有啊。
          第三,没考虑表演舞台,或者他考虑到了,但起到了反效果。
          第四,那自然是对广东话本身也没什么研究,错漏百出了,错一两个怎么都好说,一错到底就不行了。


          IP属地:河北5楼2023-01-12 21: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