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吧 关注:12,960贴子:107,419
  • 6回复贴,共1

人神共存的上古巴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巴人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巫师日常操作手册《山海经》中。
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出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山海经-海内经》
太皞,也就是太昊,一般被后人学者普遍认为就是伏羲。那么山海经里写得就挺清楚的了,伏羲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叫做后照,是巴人的祖先。由此可见,巴人的历史来的非常的早,一直要追溯到上古三皇时期了。
《路史.后记一》则又略有不同说法,在山海经的记录基础上,说是后照的后人顾相被贬到了巴。但是,不管咋说,从记录来看,巴人是太皞(伏羲)的后人是无疑的了。
可以推断的是,就是被贬到“巴”(据研究是现在的巫山一带)的顾相,经过发展壮大以后形成了后来影响很大的巴人体系。
关于巴人的神话传说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廪君”。这个廪君是何方神圣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02 12:28回复
    最先记录廪君神话的书是先秦的《世本》,文字很多咱就不摘录了。
    《世本》里的记录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顾相的后人在巫山一带发展壮大,形成了五个姓氏的部族。分别是:巴氏、樊氏、暉氏、相氏、郑氏。后来因无法考证的原因,这五个姓氏的部族一同迁徙到了武落钟离山。
    武落钟离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清江境内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龙舟坪西南,山上有两个洞穴,分别被叫做赤洞和黑洞。
    迁徙到这里的巴氏部族生活在赤洞,而其余四个姓氏部族生活在黑洞里。这么多部族生活在一块儿,牙齿咬到舌头,磕磕碰碰摩擦矛盾肯定是少不了的。今天为了争个地盘,明天为了抢点食物啥的,没事儿老干仗。干仗这事是个体力活,不仅浪费粮食(得吃饱了才有力气打)、耽误时间,还会流血死人。时间一长,几个部族的首领都觉得,再这么搞下去,没有被天灾野兽搞死,自己就把自己人搞死了,毕竟大家还是系出同门,还是要搞一搞团结才是长远之计。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1-02 16:24
    回复
      当时的情况呢,也比较特殊。为啥?各个部落都只相信各自祭祀的鬼神,没有个统一意见。几个部族首领静下来开了个碰头会,很快形成了一个一致意见:为了大家的长远发展,必须要选出一个“武林盟主”出来,统一号令五个部族。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武林盟主”怎么选呢?江湖的事情就用江湖的办法——打擂台。
      规则很简单,五个部族各自选出一个代表,这五个人打擂台,胜出的那位就是“武林盟主”。
      咱们的主人公叫巴务相,是巴氏部族选出来的代表,大家估计都猜到了,他最后赢得了“武林盟主”。咱们来看看巴务相是咋赢的。擂台赛的项目不多,只有两个内容:“标枪”和“皮划艇”。
      先来说一说“标枪”比赛。众人在武落钟离山上选择一个高处的山洞,然后参加比赛的五位选手,各自拿着一把剑(世本原文中用的是“剑”,估计应该是类似于石矛一类的尖锐武器),把剑扔进山洞的人获胜。结果呢,除了巴务相,其余四人的成绩都很不理想,剑在离洞口很远的地方就都纷纷落入了江水中。只有巴务相扔出的剑,不仅疾速飞进了洞里,还牢牢扎在了洞里的石壁上。巴务相获胜。
      第二个项目“皮划艇”。五个参赛选手各自准备用泥土造成的雕花船(雕花估计是为了制造镂空,增加比赛难度)。结果呢,其余四人的成绩再次很不理想,他们制造的雕花土船,还没在水里呆多久,纷纷沉入了水底。只有巴务相的雕花土船,不仅没有沉入水里,他还操作土船在水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复杂动作表演,秀得飞起,让评委们目瞪口呆、哑口无言。再次,巴务相毫无悬念地获胜。
      总比分2:0,巴务相赢得了擂台比赛。虽然这次擂台事后看来,有黑幕嫌疑(搞不好这两个项目都是巴务相擅长的),但是悬殊的比赛结果直接让巴务相当上了“武林盟主”。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1-02 19:16
      回复
        事后证明,巴务相不仅擅长“标枪”和“皮划艇”,确实有些本事。他上任以后,把大家庭管理的有条不紊,大部族不断壮大,人口也越来越多。于是乎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族人们发现,由于人口太多了武落钟离山不够大家吃喝了。
        巴务相当机立断,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二话不说,集体搬家。于是他带着大家伙儿背着家什,顺着夷水一路去寻找更加宜居的地方。话说路过盐阳的时候,还和盐阳女神发生了一段凄美的感情故事,这段内容较多,此文就不展开了,随后文章里专门掰扯。离开盐阳之后,搬家的大队伍沿着夷水顺流而下,然后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夷城”。巴务相到了夷城以后,就不想离开了,并且在这里修筑城邑,从此便具有了巴国的雏形。巴务相在夷城称君的故事,被记录在了《晋书·李特载记》中。
        故事说,“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廪君望如穴状”。啥意思呢?就说巴务相千辛万苦来了这里,仔细一看,这地方哪里都是弯弯曲曲的,看起来就跟个洞穴一模一样。
        禁不住唉声叹气说道:“哎呀妈呀,咱们刚刚脱离苦海从黑洞赤洞中搬家出来,这咋又搬进了一个洞呐,命苦啊!”
        话音刚落,主角光环立即发挥作用:也不知道咋回事,石岸突然崩裂变为平地,“广三丈余”,同时在他的脚下倏地产生出由二变四、四变八、八变十六……成倍增加的无数级台阶,一直通向高岸平地。主角就是主角,原先的地方经过这么一改造,就变成了一个易守难攻,作为都城最好的所在了。
        《后汉书》记载:“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
        巴务相在夷城称君,后世称为“廪君”。樊氏,瞫氏,相氏,郑氏四姓称臣,这就开始有了古代巴国最早的雏形。
        那么这个夷城在啥地方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1-02 23:05
        回复
          管维良先生《巴族史》认为在今“恩施一带,当地水曲山险,易守难攻,宜于设为政治中心,故廪君在此筑城为都,因夷水而名夷城,建立起部落联盟似的国家——巴国。”
          1988年至1989年,湖北清江隔河岩考古队先后对湖北宜昌长阳县香炉石遗址进行发掘之后,得出结论香炉石遗址就是史料记载中的夷城。
          《太平寰宇记》记载夷城:“山崖为崩,上有平石放二丈五尺,因立城其旁而居之,四姓臣之。”
          《晋书》里也有同样记录。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1-03 07:39
          回复
            而长阳香炉石文化遗址的地形地貌特征与上面提到的文献记载完全吻合。香炉石就是史籍中说的“平石”。它高八九米,粗三十米,顶部平坦,方形,上粗下细。“香炉石”下方两峰峙立,中间有宽十多米,长一百多米的斜坡地带。斜坡层层土墩,就好像台阶一样。江水随着江边石岸的弯弯曲曲而流淌,古代大树遮天蔽日,乱石堆积,从江边朝上看去,就好像一个天然洞穴一样。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1-03 08:43
            回复
              此外香炉石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也能说明这里就是史料记载中的夷城。这么说来,巴国的雏形竟然是在现湖北境内鄂西地带。
              随着时间不断前进,朝代变迁和不断的战争、势力格局的变化,从周朝初年到战国期间,巴国先后在长阳、恩施、涪陵等地建立过都城。
              但是位于湖北长阳渔峡口镇内的夷城,无疑是巴国建立的第一座处子城。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1-03 1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