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7日之都吧 关注:302,719贴子:13,945,148

【角色考据】“人间哭声遍布,不是她能听懂”:一点冬华相关考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For he comes, the human child,
To the waters and the wild
With a faery, hand in hand,
For the world's more full of weeping than he can understand."
——W.B.Yeats, The Stolen Child

叶芝《失窃的孩子》镇楼,图片是小改一手人称的中文翻译。


IP属地:湖北1楼2024-02-25 15:36回复
    给被我们家小龙无情PUA的冬华宝写个简单的考据。冬华的剧情占主线篇章比重不算多,且作用比较工具人,但她的神器、人物背景和角色剧情组合起来有种化学反应,发散起来有足够的深度,也很有趣味,个人非常喜欢,因此浅浅厨力放出一下。考据比较浅显,分析非常个人,欢迎指正交流。
    好久没写东西了感觉已经不太会讲中文了,请大家凑合看。全文还没写完,预计分五个部分,为了督促自己,提前发出来。在此立誓,就算全文坑了,我也一定保证发出来的小章节内容是完整的……
    话说贴吧能不能加粗调格式啊?


    IP属地:湖北2楼2024-02-25 15:37
    收起回复
      1.二重身(Doppelgänger):“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代号“二重身”,这个概念应该是人们比较耳熟能详的。


      IP属地:湖北3楼2024-02-25 15:38
      回复
        二重身,或称分身,指与活着的人在生物学上无关的相似者或者替身,词源德语Doppelgänger,英文写作doppelganger。作为异常现象的这个概念的运用通常与危险和危害联系在一起,普遍迷信认为,见到自己的二重身是噩兆,寓意着不幸甚至死亡;而在现代,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和信息的通达,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twin stranger)多少成为一种流行,因此doppelganger的神秘色彩与迷信氛围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部分英文创作也重新开始使用fetch这个词来指代具有不祥色彩的、可能替换原主的生者的幻影。
        回到冬华,值得强调的是“二重身”题材作为文学创作中常见的母题,除了经典的本我超我、善恶二元外,还通常和自我认同的失落与个人社会身份的丧失,以及随之产生的恐惧相联系。本人对影视没什么了解,所以随便聊聊“二重身”题材经典的文学作品:爱伦坡《威廉·威尔斯》中,道德的分身与堕落本我的相似令主人公寝食难安;陀思妥耶夫斯基《双重人格》,幻想的自我(亦即分身)与真实的自我之间的落差引发了主人公疯狂的恐惧与社会无助感;直面无法想象的另一个自己,因为对方受到社会的质疑或面临自我的诘问,被相似的分身——往往比本体更优秀,更迎合社会规范,但有时也可能更恶劣,是受规训而被压抑的趋恶的本我——取代身份、失去容身之地——对此类危机的恐惧,在其他作品如史蒂文森《双面博士》与王尔德《格林道雷的肖像》中也有体现。无论是否被外界察觉、诞生的新我是否为公众接受,于旧我而言,这种结局都无异于死亡,甚至比死亡更为恐怖。
        从上面列举的作品名也可以看出来,由于探究的往往是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二重身”更时髦的说法其实就是精神分裂——取代本人的分身是否真有其实体,还是仅仅是人内心的影子?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含糊不清的。我没看过教授(四枫院凛)的个人剧情,但仅从档案看,他其实是比冬华更典型的“二重身”主题角色:压抑真实情感与需求导致了本我与超我的割裂,“样貌相同却完全相反的自己”,可以说典型到刻板。而现在与取代身份的实体相关的一般是些有关“冒名顶替者”的恐怖作品,这俩不是一个路子。至于冬华取这个代号,有可能没深入考虑到究竟影射哪一边,而主要是为了照应她的入场动画、技能动画和神器建模——强调动画和建模是因为,不管从是剧情表现还是从神器档案看,冬华都既不存在实体的“二重身”,也并非精神上的分裂……与其说分裂,这档案写得她不如说是被夺舍了,但是这写得跟夺舍一般的设定也大有问题。关于剧情和游戏表现的冲突下一段再详细说。
        (主题无关,顺提一嘴关于二重身的两个文学豆知识。一个是爱伦·坡曾经指控霍桑抄袭了他《W·W》的二重身情节,但其实他自己这篇作品的灵感就来自拜伦同题材的未完成诗剧,而拜伦的作品取材自西班牙剧作家卡尔德隆《圣帕特里克的炼狱》,以及诗人雪莱临死前见到自己的噩梦。我很喜欢这样通过溯源把不同时代的创作者联系起来的感觉。再一是博尔赫斯有篇短篇小说《另一个人》,写作者遇见了多年前的另一个自己,比起其他二重身题材,这篇作品的氛围更为平和、朦胧。文中,博尔赫斯询问年轻的自己在读什么书,而对方的回答正是陀氏的《双重人格》。这条没什么意思,但是我很喜欢博尔赫斯所以带他给大家看看。)


        IP属地:湖北4楼2024-02-25 15:39
        收起回复
          放个板凳蹲蹲,好久没有考据贴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2-25 16:37
          回复
            蹲蹲,冬华厨狂喜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2-25 16:39
            回复
              楼主快写,不要让我跪下来求你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2-25 17:02
              回复
                好耶!支持狸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2-25 17:38
                收起回复
                  好耶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2-25 17:38
                  收起回复
                    好好好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2-25 18:05
                    回复
                      cy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2-25 18:14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24-02-25 18:28
                        回复
                          蹲蹲,就爱看这种


                          IP属地:辽宁13楼2024-02-25 18:35
                          回复
                            2.换生灵(changeling):民俗故事里“失窃的孩子”

                            这段主要讲讲原典换生灵。计划是写完考据再写人物分析,对冬华档案里换生灵故事的分析放在后面。


                            IP属地:湖北14楼2024-02-25 19:49
                            回复
                              永七绝大部分神器都有明确的神话来源,相较之下换生灵的归属就比较含糊不清——“被换走的孩子”是一类非常普遍的民间传说故事,雷同剧情遍布全欧甚至全世界。在欧洲许多地区的民俗故事里,都有着恶魔、巨怪、精灵等超自然生物掳走人类的情节:德国有着住在玉米地里,会偷走人类孩子的恶魔女人“黑麦母亲”(Roggenmuhme/Roggenmutter)的传说;斯拉夫神话中,一种名为玛姆娜(Mamuna,又称Dziwożona或Boginka)的女性沼泽恶魔会偷走新生儿,替换成腹鼓、驼峰、四肢纤细、长毛长爪的丑陋怪物。斯堪的纳维亚人认为巨魔(Troll)相信人类的教育优于同类的抚养,因此会抓住机会调换幼儿,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人类的教育;他们相信通过鞭打、烙铁甚至放入烤箱等方式残酷地对待换生灵能够换回自己的孩子。在大部分故事里,原本健康的孩子被换走,替换成丑陋畸形的怪物;有些故事中,被留下的干脆连生物都不是,只剩一截变换成被绑架人类的神奇的木头(被称为fairy stock)。
                              话虽如此,在说起“换生灵”概念及其故事时,苏格兰及爱尔兰地区民俗神话往往是其中最著名、内容最丰富的,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人: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镇楼的叶芝,《当你老了》的那个叶芝。他在文学领域是位响当当的神秘主义诗人,同时也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首倡者,一生的创作大量取材于爱尔兰本地的民俗传说及文化,致力于发扬爱尔兰民族特色的文学传统。他编辑的故事集《凯尔特乡野叙事:一八八八》(Fairy and Folktales of the Irish Peasentry 1888)与《凯尔特的薄暮》(The Celtic Twilight)保存了爱尔兰当地流传的与换生灵相关的故事及民俗,而作为其颇具盛名的早期作品之一,诗歌《失窃的孩子》(The Stolen Child)更令世界各地的读者了解到属于爱尔兰的仙灵换子传说,为换生灵的故事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成文的力量,是零散的口头传说所不能比拟的。
                              大不列颠地区的民间传说相信仙灵会诱走或掳走喜爱的人类,代之以仙灵孩子、将死的老仙女或者施了魔法的木头,有时也有普通的仙灵。注意用词是仙灵(fae),这里的仙灵并不专指FF14学者召唤物那样长着翅膀闪亮亮的小仙女,也有近似通俗文化里认知的地精、妖精、魔怪这样长相丑陋、粗野,懂得魔法、会捉弄甚至折磨人类的生物。苏格兰地区的迷信认为,仙灵会偷走患病幼儿的灵魂,并置换以仙灵的灵魂。幼儿最容易遭到绑架,替换来的仙灵孩子往往体弱多病,不会像正常孩子那样长大,并且有特别的身体特征;他们还可能表现出不寻常的智力与天赋,独处时也可能会做出不寻常的行为。尤其在爱尔兰和苏格兰传说里,这些仙灵孩子可能会独自演奏风笛等乐器——随后的定番往往是它们会被一个裁缝发现,最后遭到驱逐等等。不过人们一般还是相信被换走的孩子在仙境是能够得到仙灵的抚养的,比如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里,就有仙灵王后缇坦妮雅和和仙灵王奥伯龙为了争夺换生儿的抚养权吵架的情节——整部闹剧的起因就是因为缇坦妮雅偷了个印度小王子想作亲子抚养,而奥伯龙也想把他当侍童,两个人结果吵得一发不可收拾。
                              仙灵也可能带走成年人。新婚夫妇和新妈妈最容易被带走,前者被带走改嫁给仙灵,后者则被带去为仙灵的孩子哺乳——《儿童民谣(Child Ballads)》(不列颠地区的传统童谣集)中有《精灵之地的女王(The Queen of Elfan's Nourice)》一曲,歌词讲一个人类母亲在孩子刚出生四天后就被绑架,而仙灵的女王向她承诺,如果她哺育了女王的孩子,就能回到人间。
                              据《凯尔特乡野叙事》记载,“斜着眼看”——也就是妒忌地看着婴儿是危险的,会将婴儿置于仙灵的掌控之下,使其容易被仙灵换走;在孩子睡觉的地方放一些简单的护身符,如翻转的外套、打开的铁剪刀,使用药草,以及最原始的守在孩子身边寸步不离等方式,则能够预防仙灵偷走孩子。如果没有明显特征,区分换生灵的方式之一是将孩子举在火上并念咒语,人类的孩童会平安无事,换生灵则会尖叫着冲上烟囱。而如果要驱逐换生灵,泛凯尔特文化区各地民俗里提及的方式主要分三类:在换生灵面前用蛋壳酿酒、骗它仙境起火等,用夸张的方式引诱换生灵质疑、惊惶或者大笑,从而暴露自己;通过祈祷和各种仪式驱逐换生灵;用残酷的手段虐待换生灵以逼迫它换回儿童。


                              IP属地:湖北15楼2024-02-25 19: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