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与矩阵吧 关注:16贴子:338

(连载)三魂七魄的奥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道教和中医对于人的灵魂说法。人的元神由魂魄聚合而成,其魂有三,一为天魂,二为地魂,三为命魂。其魄有七,从上至下依次是天冲魄,灵慧魄,气魄,力魄,中枢魄,精魄,英魄。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1-28 05:05回复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
    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指依附于活人躯体而存在的精神,人一死灵魂就离散消失。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11-28 05:05
    回复
      《云笈七签》云:“胎光,属之于天,常欲得人清净,久居人身,则能长生;爽灵,属之于五行,常欲人机谋万物,令人心劳气散,多生祸福灾衰刑害之事;幽精,属之于地,常欲人好色嗜欲,令人秽乱昏暗、耽著睡眠,精华枯竭而名生黑簿鬼录。”
      第一魂:胎光
      顾名思义,人在母体时便散发着生命的光辉。胎光是属于天的,它希望人们保持心灵的纯净和清明,如果能够长时间存在于人体内,则有助于人的长寿。
      胎光为先天一“炁”,人因“炁”而存在生命意识。胎光乃人之生命之本,人之灵性之源。胎光散逝,即生命消逝。
      第二魂:爽灵
      爽灵是属于五行的,它常常引导人们思考万事万物、改造世界,但如果让它过度活跃,容易导致人的精神过度疲劳,引发各种祸福灾祥。
      人乃万物之灵,而爽在古文中多指满足、喜悦、舒畅等意思。又一说法,爽灵为奭灵。《说文》指出:“奭,盛也。”无论是兴盛的意思,还是爽的意思,古人如此比喻人的内在心理、智慧甚为精妙。
      爽灵为人之先天禀赋,自孕育之初即承载五行之能,而人生辰的五行能量则决定着其天赋命运。天下万物各异,而人在生命之初便有千差万别、各具特色,这正是天地造化之妙处。
      第三魂:幽精
      幽精则属于地,它常常引发人们对色欲的追求,令人沉迷于淫欲之中,导致精气耗竭,产生各种罪恶和黑暗的行为,最终被天地记入黑簿鬼录之中。幽在古文中有,幽暗、隐蔽、清静、等含义,与“精”结合,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幽精也是人类的欲望,七情六欲的象征。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人的情感与动物不同,人类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人类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们通过情感的迸发创造出如璀璨星河般的文学与艺术作品,美术、音乐、诗歌等等。另外,人的欲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但从消极的方面讲,若幽精长年沉迷于非道德、非伦理情感,不仅让人丢魂,更会导致错误行为,无论是否得到法律的制裁,其人都必受因果报应。另外,人类之欲望若不止步于破坏自然之道,必遭天地所诛,源由乃人之欲望,形现于天地灾变。
      因此,再看《云笈七签》所云“又说三魂,一主命,一主灾衰,一主财禄”,人的命运由“三魂”所定。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11-28 05:06
      回复
        七魄有哪些?
        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生存于物质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之后再随新的肉身产生,属于“阳世的物质”。七魄也是人的七种不同的思想、品格和欲望,有时它们会互相争夺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开心、开悟、努力、积极、消极、懒散、难受、怨恨、嫉妒、好色、好赌,有时相互劝告,拉扯主人避免犯错。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1-28 05:08
        收起回复
          七魄在哪?
          第一魄:尸狗。天冲魄在顶轮;尸狗:意识、潜意识、第六感。
          第二魄:伏矢。中枢魄在脐轮;伏矢:下丹田——积蓄能量,肾脏,生命精神的好坏,练气化气的能量库。
          第三魄:雀阴。精魄在生殖轮;雀阴:男(睾丸,精),女(卵巢,卵),对应生殖功能。
          第四魄:吞贼——感官(六根&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身的神经系统)。灵慧魄位于眉心轮。
          七情:人的七种感情,一般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佛教指眼(见欲,贪美色奇物)、耳(听欲,贪美音赞言)、鼻(香欲,贪香味)、舌(味欲,贪美食口快)、身(触欲,贪舒适享受)、意(意欲,贪声色、名利、恩爱)六种欲望。
          贪嗔痴慢疑佛家五毒是什么意思?
          佛家所说的“贪嗔痴慢疑”五毒,是指佛教中认为的五种恶习或心理状态,这些状态会妨碍修行,就像毒药一样有害。
          贪:贪是指对世俗的财、色、名、食、睡等的贪念和执迷。佛教希望众生能够摆脱这些执念,不被其束缚,避免因贪欲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嗔:嗔是指生气、愤怒的情绪。这种情绪通常源于对不符合自己利益或认知的事物产生厌恶和恼怒,嗔与贪密切相关,因为贪欲往往导致对事物的控制欲过强,一旦无法如愿便会生气。
          痴:痴是指不明事理、是非不分、心念混沌的状态。佛教认为痴是无明和自我执着的体现,缺乏智慧和分辨能力,容易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慢:慢是指傲慢、自大、目中无人。这种心理状态表现为轻视他人,自我膨胀,甚至在修行中也会表现为自以为是,瞧不起他人。
          疑:疑是指毫无道理的怀疑和否定一切。这种怀疑缺乏根据,常常导致对佛法和因果道理的迷惑,影响修行。
          这五种心理状态被称为“五毒”,因为它们会妨碍修行,导致恶业。佛教修行者需要通过修行来清除这些心理障碍,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1-28 05:08
          回复
            吞贼——灵慧魄的六识之所在
            ①眼睛的血,眼睛的血是涩的;
            ②耳朵的血,耳朵的血是冷的且不容易凝固;
            ③鼻子的血,鼻子的血是咸的;
            ④舌头的血,舌头的血是甜的 。
            ⑤身体的血,身体的血是热的比较容易凝固。
            前五项为五根的血,分别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五根以外就是脏腑内脏之血,我们的脏腑分成红内脏和白内脏,红内脏就是心脏、肺和肝等,白内脏就是脾胃(消化食物)、大肠和小肠(吸收营养)等,红内脏的血是腥的,白内脏的血是臭的。
            五脏六腑统指人体内的各种器官。“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人的五脏是指人体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心脏的主要功能是泵血,泵血是指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输出血液,使血液在全身之中进行循环。肝脏是消化系统中重要的解毒器官,可以将酒精和药物,以及内源性产生的代谢性毒素,在肝脏内转换成对身体无害的物质,进而排出体外。脾脏与人体的免疫有关系,因为脾脏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人体的免疫代谢。肺脏是呼吸系统中气体交换场所,将吸入空气中的氧气,供给静脉形成动脉血,随着血液循环到全身各个脏器。肾脏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份及其他有用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等,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则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是消化吸收功能。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1-28 05:09
            回复
              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
              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七窍二阴(也叫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的病变,可经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反映于外,因而观察疾病的外在表现,可了解病位之所在,分辨病邪之属性,把握脏气之虚实。
              心与小肠相络属,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
              肝与胆相络属,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
              脾与胃相络属,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
              肺与大肠相络属,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
              肾与膀胱相络属,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和二阴。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11-28 05:13
              回复
                弟五魄:飞毒。力魄。力魄在心轮上,并同时与双手心和双脚心相连,俗称“十指连心”;心脏与生命力相关;脾脏属于免疫系统。
                第六魄:除秽。英魄在海底轮。人体的排泄功能。
                第七魄:臭肺。气魄在喉轮(风轮)。呼吸系统,肺,换气,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肉体中的细胞、血液中的红细胞进行新陈代谢需要消耗氧气,排除二氧化碳。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1-28 05:14
                回复
                  七魄是什么
                  古人并没有说七魄在人体的哪个位置,但是魄与气有关,魂与血有关,七魄的形状就是血气的形状。
                  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飞毒、除秽、臭肺,为幽精所生,也可以说是人的欲望所生,如果人身消失,七魄也随之消失。七魄的名称源于古人对人精神及人体机能的形象比喻。
                  第一魄:尸狗
                  当人入睡后,身体呼吸的起伏变得微弱,宛如一具静止的尸体。在古代,人们形象地将“尸”与“狗”组成了人的第一魄。虽然人在睡觉时看似失去意识,但人和狗一样,人的潜意识依然会保持警觉。
                  这就是人们常说“第六感不对,好像有事发生!”的缘由,这就是你的尸狗在警示你可能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人是灵性的动物,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我们的身体和潜意识依然在发挥作用。自我保护是人类天生具备的本能,它不仅在清醒时存在,也同样在我们沉睡时发挥着作用。
                  第二魄:伏矢
                  伏矢,伏在弓上的箭矢。若想把弓箭射出,必须让弓箭弯曲,蓄力待发,待放开箭矢,箭矢才会直冲而出。可以说伏矢是一种积攒能量的比喻,代表着蓄能,也是对自身实力与能力的不断磨炼。因为人是具备积蓄能量的能力,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
                  生理上人通过饮食摄取能量,睡眠中滋养能量,锻炼中提升能量。心理上的积蓄,更是关系到个人修养和成就。心理上可以比喻为,隐忍负重、蓄势待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等。
                  第三魄:雀阴
                  在古代的词语中,经常将女性比作孔雀、鹦鹉、黄鹂、杜鹃等鸟类,以表达女性的美丽和优雅,把洞房花烛夜与美好的爱情结合在一起。
                  雀阴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婚姻习俗,它将女性、夜晚、雀鸟这三个元素结合在一起,旨在表达男女婚恋、传宗接代。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1-28 05:15
                  回复
                    第四魄:吞贼
                    中医讲到,人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贼”被比作疾病,吞贼很形象地比喻出“病从口入”的原理。但吞贼的含义不仅仅单指口入的疾病,而是人的身体都会被动接受疾病的侵入,疾病就像盗贼一样偷偷摸摸、神不知鬼不觉地来。
                    第五魄:飞毒
                    疾病从外而来像贼一样,而进入人身体后便可称之为毒。古人的想象力和比喻非常精妙,因为飞毒指的就是人的免疫系统,可以抵御疾病。发烧的原因,就是在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人体温度升高,从而增加病原体生存的难度。
                    第六魄:除秽
                    “秽”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指肮脏、污秽、不洁等意思。在古代文献中,“秽”常常用来形容物品、环境、人身体等方面的不洁、不干净的状况。
                    “惟秽不除,无以为家”,表示只有清除污秽,才能建立一个干净、安宁的家庭。“秽”也常被用来描述当时的腐败现象,如“财赂并行,刑罚不公,祭祀秽污,百姓苦之”,强调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从心理上讲,就好比是人们常说的“良心发现”、“弃恶从善”;从生理上讲,就是人去厕所做的那些事。
                    第七魄:臭肺
                    臭肺,就是指人的呼吸系统。中国的古人很形象地把人排出的气体称之为“臭”。因为呼吸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如果人停止呼吸,氧气无法进入身体,二氧化碳也无法排出体外,身体内的氧气供应将逐渐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则会逐渐增高,最终导致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损伤和死亡。因此,人每时每刻都必须要呼吸“气”。
                    炁是宇宙运作的基本能量,是维持宇宙万物运转的重要能量。而“氧气”又是人呼吸赖以生存的源泉。
                    唐朝道书《太上除三尸九虫保生经》叙述“炼阳魂而制阴魄”之法,并说学道者,当须顺魂灵制尸魄,以阳消阴,令魂炼魄,阴秽渐减,乃长生之道。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1-28 05:15
                    回复
                      未完待续,资料需要整理,连载更新!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11-28 05:17
                      回复
                        五脏多为实质性脏器,六腑多为中空管腔性脏器,其具体生理功能如下:
                        心: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推动血在脉中的运行,以及主宰五脏六腑等的生命活动和主导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还能够对全身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进行疏通和调节。
                        脾: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把水谷精微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组织;还具有升提脏器,防止下垂的作用;同时脾能够统摄控制血在脉中组成运行而不逸出脉外。
                        肝:肝具有疏通发泄全身经气血津液,并维持其宣泄畅达的作用;同时肝还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肾: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作用;还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此外,肾能够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而保持呼吸深度。
                        六腑
                        胆:胆具有贮藏与排泄胆汁的作用;还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
                        胃: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水水谷的作用,并将饮食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小肠:小肠接受胃腑下传的食糜,并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肠在对食糜进行充分消化吸收的同时,将食糜分为清浊两部分。
                        大肠:大肠具有传导食物残渣、排泄粪便的功能。此外,在传导糟粕的同时还具有吸收部分水分的功能。
                        膀胱:具有贮存和内藏津液的功能;还具有排泄尿液的功能。
                        三焦:三焦为机体水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通道;还能够将元气布散至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从而发挥其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11-30 02:19
                        回复
                          七情是哪七种情
                          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这些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致人于病,但若激动过度,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七情与五脏精气密切相关。具体来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这种关系表明情志活动以脏腑精气为基础,五脏精气的盛衰和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七情不仅是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情绪反应,还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七情发病具有反复性、兼夹性、周期性和与气候相关的特点。例如,忧郁情绪在临床上具有较强的反复性,稍不如意便可能复发。此外,七情发病与郁证关系密切,情绪不快时往往导致气机郁滞发病,而在气机郁滞时也易扰乱五脏,导致五神不宁。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
                          “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
                          “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
                          “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促然紧张。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总之,人的情志活动若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对于养生有益。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4-11-30 02:21
                          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11-30 02:30
                            回复
                              未完待续,下次发三魂的归类。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11-30 0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