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吧 关注:948贴子:6,455

请问老师,“慧解脱、俱解脱”等于“定解脱、慧解脱”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问:请问老师,“慧解脱、俱解脱”等于“定解脱、慧解脱”吗?
答:“慧解脱、俱解脱”是佛陀的权威说法;通常先到“慧解脱” ,再到“灭尽定”(俱解脱)。佛陀对出家人的说法,往往通过“无常、苦、空、非我”,导向涅槃。这样,出家人,才能少走弯路。实际上,佛陀的说法,法义精确,比祖师高明多了。


IP属地:福建1楼2025-02-17 23:12回复
    一、问:请问老师,阿罗汉有几种?
    答:根据佛陀的权威说法(上座部的阿罗汉,继承佛陀的权威说法),阿罗汉有两种:慧解脱与俱解脱;也就是,能入灭尽定的阿罗汉为俱解脱;不能入灭尽定的阿罗汉为慧解脱。
    二、问:请问老师,涅槃就是俱解脱吗?
    答:达到涅槃,还不一定是俱解脱。因为涅槃,还未必能入灭尽定。
    问:请说得更具体一些,好吗?
    答:当然可以。根据原始经典,达到涅槃,还未必是俱解脱:
    1、《杂阿含经》:“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2、《杂阿含经》......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涅槃。
    3、《杂阿含经》 多闻圣弟子观察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如是观察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三、问:请问老师,心解脱已经达到涅槃、俱解脱吗?
    答:心解脱,已经达到涅槃;但是,还未必是俱解脱。
    问:根据是什么?
    答:
    (一)、根据《杂阿含经》“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心解脱已经达到阿那含(三果),但是,还不能证明心解脱达到“灭尽定”(俱解脱)。
    (二)、根据《杂阿含经》,就有“涅槃阿那含”的案例;心解脱已经达到涅槃,也就是“涅槃阿那含”;但是,还不是俱解脱(灭尽定)。
    (三)、根据《杂阿含经》,达到心解脱,还未必是俱解脱:
    1、《杂阿含经》:“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2、《杂阿含经》:“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IP属地:福建2楼2025-02-17 23:15
    回复
      佛陀的护法:
      根据原始经典,佛陀的护法,有的来自天上;有的来自人间;有的是一些大力神、鬼等众生。


      IP属地:福建3楼2025-02-17 23:16
      回复
        在原始佛教,佛自称阿罗汉;现在,整个南传佛教都把佛称为阿罗汉;禁止把佛陀的教法说成“小乘”,而应该说成“上座部”。


        IP属地:福建4楼2025-02-17 23:17
        回复
          原始经典的精选:
          1、通常认为,如果《杂阿含经》与《相应部》同时有的,可信度相对较高;其他的可以当作重要的参考。
          2、《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可以当作重要的参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素食,功德无量。供佛斋僧,功德无量。


          IP属地:福建5楼2025-02-17 23:17
          回复
            与时俱进的问题:
            3000年前的热带地区,与3000年后的现在汉族地区,情况有所不同;现代交通,越来越发达,因此,有的出家人用“素食的日中一食”,取代“三净肉的日中一食”是正确的做法。


            IP属地:福建6楼2025-02-17 23:19
            回复
              1、《杂阿含经》:“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得尽诸漏,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2、《杂阿含经》:“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解脱于苦,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3、《杂阿含经》:“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4、《杂阿含经》:“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究竟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
              (有的人,坚持“素食的日中一食”)


              IP属地:福建7楼2025-02-17 23:21
              回复
                一、问:南传佛教如何本土化?
                答:
                首先声明:我无权干涉其他国家的宗教;这里只是提一些建议,让南传佛教在传入中国汉族地区的过程中,进行本土化。
                最好用“原始经典,素食一餐”的模式。
                因为经过实践的检验,用“原始经典,素食一餐”能与正法相应。
                二、问:怎么办?
                相邻的城市,去南传佛教地区,已经死掉好几个人。实际上,中国人去,被一些人当作“一堆活动的金钱”;这可不是我说的。
                但是,由于信仰佛教,每年,总有大量的中国人去南传佛教地区。
                答:
                应该培养中国式的阿那含、阿罗汉。因为汉族僧人习惯素食:长期素食,吃“三净肉” 会感到恶心想吐,或者吐得厉害。因此,应该用“原始经典,素食一餐”培养中国式的阿那含、阿罗汉。


                IP属地:福建8楼2025-02-18 20:15
                回复
                  问:请问老师,如何对“涅槃”进行简明的翻译(表达)?
                  答:
                  1、根据佛陀的权威说法,《杂阿含经》翻译成“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2、根据佛陀的权威说法,《相应部》翻译成“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再不受后有。”


                  IP属地:福建9楼2025-02-18 20:16
                  回复
                    公认的说法:
                    1、靠行善的力量,达到的天界,为欲界天。
                    2、禅定的修行,才能达到禅定天;当然,善根、福德,有助于禅定的成就。
                    3、解脱法成就,涅槃解脱;佛,就是阿罗汉,而且是智慧最高的阿罗汉。


                    IP属地:福建10楼2025-02-18 20:16
                    回复
                      为什么用“原始经典、素食的日中一食”的出家人,相对较少?
                      一、用原始经典的出家人,往往多在热带地区; “乞食制的日中一食”,虽然比较省事,但是,难以做到“素食的日中一食”。
                      二、在非热带地区,“乞食制”往往行不通。虽然“乞食制的日中一食”,与佛陀“苦行、梵行得解脱”的教法相应,但是,原始经典的说法是:“苦行、梵行得解脱”,而不是“乞食得解脱”。
                      三、然而,“五堂功课、素食制”消耗较多的体力,因此,往往需要“素食两餐”。
                      四、这样,用“原始经典、素食的日中一食”,与南传、汉传都难以相容。
                      五、如果要用“原始经典、素食的日中一食”,就需要考虑不少的问题:
                      1、一天只吃一餐素食,如何将多种素食进行合理的搭配?
                      2、如何选择安全的素食?
                      3、素食,如何进行安全处理?
                      六、在现实中,还需要医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往往难以落实:
                      1、如果没有多种素食合理的搭配,难以坚持。例如:体力难以支撑。
                      2、如果没有选择安全的素食,难以坚持。例如:腹痛跑厕所几天,怎么坚持?
                      3、如果没有学会素食的安全处理,难以坚持。这个问题,实在麻烦,需要耐心。
                      4、如果不吃早餐,如何防止胆汁浓缩形成胆结石?
                      5、如果选择不合理的素食,又少喝水,如何治疗肾结石?
                      6、其他相关的问题。
                      七、如何请到“原始经典”,也是一个问题。
                      八、因此,用“原始经典、素食的日中一食”的出家人,相对较少。


                      IP属地:福建11楼2025-02-18 20:49
                      回复
                        佛教需要“与时俱进”吗?这个问题,主要是“话语权”的问题。
                        一、如果话语权在“南传”,可能会说:不必与时俱进;保持传统就行了,“日中一食”、“乞食制”更省事。
                        二、如果话语权在“汉传”,可能会说:应该与时俱进;出家人不到1%,在家人超过99%,根据现实,一半以上的在家信众“求平安”。因此,提倡素食,少造“苦因”,是正确的做法。
                        三、如果“话语权”在科学工作者(佛教徒)、工程技术人员(佛教徒),可能会说:应该创新;用 “南传”原始经典、日中一食的优点,加上“汉传”素食的优点,“双优结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宗派,培养更多的“阿那含”、“阿罗汉”。至于其他的出家人和在家人,可以随缘。
                        实际上,如果挂佛教之名,不重视培养“阿那含”、“阿罗汉”,会被天神轻视;“天人感应”,这样,就会被世人轻视。很多人明白这个道理,但是,面对世间法的“和谐”,只好装“糊涂”。
                        四、如果话语权在医学专家(佛教徒)、教师(佛教徒),可能会说:可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一)、这个问题可以“因譬得解”:
                        很多人崇拜古人,总认为现在人“都不行了”。那好,古代就有一个中医养血活血的“基本方”,那是名医名方,中医专业的人都会的。
                        但是,经过现实的测试,没有明显的效果。
                        现在分析原因如下:
                        1、这个“基本方”的总量是39克;可能与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人相应。
                        2、农业社会,平均体重,可能相对较轻:“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的劳动力,有的体重超过100斤,但是,很多人没有超过100斤。因此,药量相对较轻。
                        3、现在改革开放之后,连中、小学生,超过100斤的,实在太多了。现实测试的是成年人,体重180斤。因此,效果不明显。
                        4、但是,根据体重、年龄、性别、健康状态、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进行“加减”(调整)之后,则有明显的效果。
                        (二)、可以因材施教:
                        1、如果想在将来“转世”继续当人,就教“人乘”。
                        2、如果想在将来“生天”,就教“天乘”(十善业)。
                        3、如果不想继续轮回欲界,想达到“不来果”,就教“三果教法”;《杂阿含经》就有“涅槃阿那含”的案例。
                        4、如果志求解脱,就教解脱法。阿罗汉,涅槃解脱;佛,也涅槃解脱。当然,佛是至高无上的阿罗汉。


                        IP属地:福建12楼2025-02-18 20:51
                        回复
                          根据《阿含经》,佛陀反对在“邪盛大会”上,大规模杀害动物的祭祀。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素食,功德无量。供佛斋僧,功德无量。


                          IP属地:福建13楼2025-02-18 20:51
                          回复
                            问:请问老师,佛教的现状怎么样?
                            答:这个问题,可以“因譬得解”:
                            一、世间法的“公司”:有的只做广告,不做产品;有的既做广告,也做产品;
                            有的既做低端产品,也做高端产品。
                            二、同样的道理,佛教的“寺院”:有的只做弘扬(宣传),不求证果;有的既做弘扬(宣传),也有初果、一来果(乘愿再来);有的既有初果、一来果,也有三果、阿罗汉。


                            IP属地:福建14楼2025-02-19 19:52
                            回复
                              如何择法:
                              问:请问老师,如何“择法”?
                              答:实际上,这个问题,可以“因譬得解”:
                              一、面对世间法的“公司”,你应该学会正确判断:
                              1、哪些内容,是广告的内容?
                              2、哪些内容,是操作指南的内容?
                              3、广告的内容,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4、操作指南的内容,哪些是用来制造低端产品的?哪些是用来制造高端产品的?
                              二、同样的道理,面对佛教的“寺院”,你应该学会正确判断:
                              1、哪些寺院,只做弘扬(宣传),不求证果?
                              2、哪些寺院,有初果、一来果?哪些寺院,有初果、一来果、三果、阿罗汉?
                              3、弘扬(宣传)的内容,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4、证果的内容,哪些是用来证初果、一来果的?哪些是用来证三果、阿罗汉的?


                              IP属地:福建15楼2025-02-19 19: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