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请问老师,阿罗汉有几种?
答:根据佛陀的权威说法(上座部的阿罗汉,继承佛陀的权威说法),阿罗汉有两种:慧解脱与俱解脱;也就是,能入灭尽定的阿罗汉为俱解脱;不能入灭尽定的阿罗汉为慧解脱。
二、问:请问老师,涅槃就是俱解脱吗?
答:达到涅槃,还不一定是俱解脱。因为涅槃,还未必能入灭尽定。
问:请说得更具体一些,好吗?
答:当然可以。根据原始经典,达到涅槃,还未必是俱解脱:
1、《杂阿含经》:“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2、《杂阿含经》......若有比丘于老、病、死,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是名比丘得见法般涅槃。
3、《杂阿含经》 多闻圣弟子观察五受阴非我、非我所。如是观察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三、问:请问老师,心解脱已经达到涅槃、俱解脱吗?
答:心解脱,已经达到涅槃;但是,还未必是俱解脱。
问:根据是什么?
答:
(一)、根据《杂阿含经》“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 心解脱已经达到阿那含(三果),但是,还不能证明心解脱达到“灭尽定”(俱解脱)。
(二)、根据《杂阿含经》,就有“涅槃阿那含”的案例;心解脱已经达到涅槃,也就是“涅槃阿那含”;但是,还不是俱解脱(灭尽定)。
(三)、根据《杂阿含经》,达到心解脱,还未必是俱解脱:
1、《杂阿含经》:“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2、《杂阿含经》:“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