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吧 关注:477,833贴子:9,178,898
  • 2回复贴,共1

【新种简报】观音山烙铁头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中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元阳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烙铁头蛇属新物种。
观音山烙铁头蛇 Ovophis zhaoermii Liu, Hou, Mo, Li, Li, Luo, Rao & Li, 2025
词源:以中国著名的爬行动物学家赵尔宓院士(1930–2016)的名字命名。该种名的设立旨在纪念他对中国爬行动物学研究,尤其是蛇类研究的巨大贡献。
分布:目前仅知分布于模式产地。
鉴别特征:尾长与全长之比为0.191–0.206,鼻间鳞间隔1或2枚小鳞片,第二枚上唇鳞与颊窝相接,背鳞22-21-17行,腹鳞146–148枚,尾下鳞57–64,其中3–11枚尾下鳞不成对,其余尾下鳞成对,第三枚上唇鳞大于第四枚,头背面无斑纹,体背呈棕黑色或红棕色,具有矩形黑斑,尾背面具有连续的白色斑点,虹膜呈灰白色具有黑色网状纹。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3-07 20:16回复
    炉石传说散人、工薪5od_g族、文义柏. . .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观音山烙铁头蛇与屏边烙铁头蛇(O. anitae)的区别在于:尾相对较长(尾长与全长之比0.191–0.206 vs 0.133),尾下鳞较多(57–64枚 vs 47枚),部分尾下鳞不成对(vs 所有尾下鳞均成对),背鳞22-21-17行(vs 27-23-19行),以及第二枚上唇鳞与颊鳞相接(vs 第二枚上唇鳞与颊鳞不相接)。
    观音山烙铁头蛇与南洋烙铁头蛇(O. convictus)的区别在于:尾相对较长(尾长与全长之比0.191–0.206 vs 0.064–0.128),尾下鳞较多(57–64枚 vs 17–31枚),腹鳞较多(146–148枚 vs 120–140枚),部分尾下鳞不成对(vs 所有尾下鳞均成对),以及尾背面具有连续的白色斑点(vs 尾背面具有散布的白色斑点)。
    观音山烙铁头蛇与台湾烙铁头蛇(O. makazayazaya)的区别在于:尾下鳞较多(57–64枚 vs 34–52枚),部分尾下鳞不成对(vs 所有尾下鳞均成对),第三枚上唇鳞大于第四枚(vs 第四枚上唇鳞大于第三枚),以及尾背面具有连续的白色斑点(vs 尾背面具有散布的白色斑点)。
    观音山烙铁头蛇与山烙铁头蛇(O. monticola)的区别在于:头背面无斑纹(vs 头背面有斑纹),尾下鳞相对较多(57–64枚 vs 37–58枚),部分尾下鳞不成对(vs 所有尾下鳞均成对),背鳞22-21-17行(vs 23或21-23或21-19行),以及尾背面具连续的白色斑点(vs 尾背面具有散布的白色斑点)。
    观音山烙铁头蛇与盈江烙铁头蛇(O. jenkinsi)的区别在于:尾相对较长(尾长与全长之比0.191–0.206 vs 0.132–0.184),尾下鳞较多(57–64枚 vs 40–52枚),腹鳞较多(146–148枚 vs 134–142枚),部分尾下鳞不成对(vs 所有尾下鳞均成对),头背面无斑纹(vs 头背面有斑纹),以及尾背面具连续的白色斑点(vs 尾背面具有散布的白色斑点)。
    观音山烙铁头蛇与越南烙铁头蛇(O. tonkinensis)的区别在于:尾下鳞较多(57–64枚 vs 39–49枚),腹鳞较多(146–148枚 vs 128–134枚),大部分尾下鳞成对(vs 全部或大部分尾下鳞不成对),以及第三枚上唇鳞大于第四枚(vs 第四枚上唇鳞大于第三枚)。
    观音山烙铁头蛇与察隅烙铁头蛇(O. zayuensis)的区别在于:腹鳞较少(146–148枚 vs 160–177枚),大部分尾下鳞成对(vs 全部或大部分尾下鳞不成对),背鳞列为22-21-17行(vs 25或27-23-19或17行),以及尾背面具连续的白色斑点(vs 尾背面没有或具有散布的白色斑点)。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3-07 20:16
    回复
      2025-07-31 05:18:1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如有错误不足之处,恳请老师们指正[抱拳][抱拳]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3-07 20: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