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骗分狗不得不说,我之前,恐怕对你所说的“操作性定义”的理解有一定偏差。
按照我现在的理解来说,以上对于图灵机划分的五个层次,不应算作操作性定义,而只能说是判别标准。
正如你所说的,“我们只是*描述*了现象,而并没有解释其成因。”
我个人的想法是,从一般的科学研究进程而言,需要先构架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描述所有产生的现象。之后再进行不断的修正,甚至是推倒重来。而在这个假设的模型内部,描述现象的假设被认为是公理,是整个模型存在的前提,并不需要解释其成因。
就像爱因斯坦早年构架静态宇宙模型时,引入的宇宙常数一样,我们不需要解释这个常数为什么是这样,只是通过测量知道它只能是这样,否则我们的宇宙可能就不复存在。这个常数便是静态宇宙模型存在的前提条件。
当然,之后这个常数抛进历史的垃圾堆。我们改用暗物质与暗能量来描述宇宙的膨胀,这样的宇宙模型可能更接近于事实,但是我们仍然不知道其究竟为何存在。
至此,讨论的内容已经从游戏本身,延伸到了计算机范畴,又到了物理范畴。
而我想表明的是,人类的认识,从金木水火土到元素周期表,从亚里士多德运动观到量子势阱,从达尔文进化论到重组DNA技术,是需要先就现象进行描述,然后逐步解释,逐步给出定义,再不断修正定义的过程的。
所以,上述对于图灵机的5个层次也好,测试标准也好,都只是初步的描述而已,而如何达到这种描述,我们便需要给出“操作性定义”。但是,这个定义最初未必要依赖于对人类思维的深刻理解。反之,定义会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思维到底是什么,尽管这个定义未必是对的(正如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那么,我的结论是,正因为现代科学还年轻,还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基于对大量现象的描述背后(目前的成果),我们仍然能够衍生出一批的“可操作定义”(未来的方向)。在最接近真理的那个定义越过龙门,脱引而出之前,我认为并不太需要就目前的假设来估量计算以及能量极限问题。而我个人倒是觉得,既然真正的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能量,那么最终完美的Man-made成品,可能也不需要太多,至少比起要扭曲时空的装置小得多,大概也应该是人类差不多数量级的,否则就还不能算作完美~(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
基于现在的理论成果,我们或许能够排除永动机的可能。但是对图灵机这个问题,也只能是猜想和看法,只能就“能与不能”进行简单而粗劣地定性分析。至于更深入的内容,确实超过你我的知识范畴,尽管如此,我还是很享受这个过程~
最后回到游戏,坦承讲,我玩的galgame并不多,这算是第二个~
唯一需要分辨的地方,关于图灵机的智能,也已经码字码的够多了。
从游戏本身中,许多元素都可以回应我的期待~
尤其是当我看到,二周目无限循环中,每买一本菜谱,美雪的反应都不尽相同时,我能够明显的感到,“没有自我的投影”、“无知的程序”又向着强智能的“人”迈出了一小步~
“尽管还是连1‰的人都骗不过,但是,确实更像了一些,这样就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