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小说是大众文化,而且他的写作手法与影视剧的概念又是一体的,所以他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的被搬上荧幕。古龙的江湖虽然比金庸小很多,但他的小说就像是放在古代的一部侦探片,而且节奏也是相当明快,所以也一次次被搬上荧幕。但是他的作品明显都是乱改一通,而金庸虽然有改动,却与原著差别不大。古龙的小说富有意境,要把他笔下的意识流手法表现出来有一定难度,至于故事情节上的面目全非,就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了。梁羽生、温瑞安、黄易,他们的小说都有市场,而司马翎的小说,通常是一帮人聚集在一起,语出机锋,你来我往地耍嘴皮子,或者是相互算计,这种绞脑汁的比拼,作者兴起时能花上三五章笔墨。而这样的场面,在司马翎小说中如同家常便饭,如果拍成影视作品肯定不讨市场欢喜,更何况如今浮躁的社会,你要观众坐在荧幕前不厌其烦的看一大帮人聚集斗嘴,拼智力,难。再者,司马翎小说心理描写很多,如果频繁用旁白来代替,观众也会难以接受。司马翎作品难拍的还有一个原因是架构散漫,一部小说通常半册甚至一册书的笔墨都在一个场景内,换句话说,半天发生的事都可以写上半本书,而节奏快的地方又像是坐云霄飞车。不过话虽如此,他的作品也不是没法拍,一个得看编剧的功底,二是市场的接受能力。另外我再补充一点,像司马翎的《铁柱云旗》、《红粉干戈》之作是非常符合影视作品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