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姓朱的同学(原谅我不写他的名字了),上海知青,据说他父亲曾在美国第七舰队当过翻译,在文革那个年代生活得很不如意。这位朱同学下乡到了黑龙江的绥滨,后来被抽调当了教师,在富锦的教师培训班上认识了一位(原谅我也不写她的名字了)女老师,不知道两个人是一见钟情还是别人撮合,总之两个人恋爱、结婚了。
朱同学上学期间,努力地学习英语,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回到上海、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我觉得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位朱同学却给全部同学留下了非常自私的印象。比如,每天早上他4、5点钟就起来,跟着收音机朗读英语。夏天还好些,他可以去外面读,但到了冬天,外面太冷,他就会在寝室里读。这也就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可是,谁说他,他就会和谁吵个不停,并且说的话非常难听。入学几个月后,他家里来电话,妻子难产,要求他回去一下,同学也劝他回去看看(大约150公里,坐车4个小时),他以种种理由推脱,没有回去,同学们隐隐约约开始对他的婚姻担忧。
果然,随着退学、退职、退老婆的风潮,他也办理了退学手续,并且和妻子办了假离婚的手续。他和妻子许诺:等他回到上海,再和妻子复婚,然后以夫妻分居的理由向组织要求照顾,把妻子调到上海。然而,不久就传来了他又要结婚的消息,他妻子闻讯后赶到上海,在她的婚礼现场服毒自杀。后来他也卧轨自杀了。一个家庭就这样没了,留下了不满周岁的女儿,由女老师的妹妹和妹夫抚养长大(这两个人和我在工作上都有接触,我对他们还算熟悉)。90年代末,这个女孩儿高考报了上海的学校,终于回到了爷爷奶奶身边。
有些东西我们也是听说,细节可能不准确,但是这样的事情,那个年代有不少。我们有时上街买东西,除了《中学理科教学》之外,也会顺手买回来各种文艺刊物,上面有各种这样的故事,《我该怎么办?》、《在小河的那一边》……等等,有的是真事,有的是小说,大家传着看,发表着各种议论。那时,有个专有名词,叫“伤痕文学”。
朱同学上学期间,努力地学习英语,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回到上海、回到自己父母的身边,我觉得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位朱同学却给全部同学留下了非常自私的印象。比如,每天早上他4、5点钟就起来,跟着收音机朗读英语。夏天还好些,他可以去外面读,但到了冬天,外面太冷,他就会在寝室里读。这也就引起了大家的不满。可是,谁说他,他就会和谁吵个不停,并且说的话非常难听。入学几个月后,他家里来电话,妻子难产,要求他回去一下,同学也劝他回去看看(大约150公里,坐车4个小时),他以种种理由推脱,没有回去,同学们隐隐约约开始对他的婚姻担忧。
果然,随着退学、退职、退老婆的风潮,他也办理了退学手续,并且和妻子办了假离婚的手续。他和妻子许诺:等他回到上海,再和妻子复婚,然后以夫妻分居的理由向组织要求照顾,把妻子调到上海。然而,不久就传来了他又要结婚的消息,他妻子闻讯后赶到上海,在她的婚礼现场服毒自杀。后来他也卧轨自杀了。一个家庭就这样没了,留下了不满周岁的女儿,由女老师的妹妹和妹夫抚养长大(这两个人和我在工作上都有接触,我对他们还算熟悉)。90年代末,这个女孩儿高考报了上海的学校,终于回到了爷爷奶奶身边。
有些东西我们也是听说,细节可能不准确,但是这样的事情,那个年代有不少。我们有时上街买东西,除了《中学理科教学》之外,也会顺手买回来各种文艺刊物,上面有各种这样的故事,《我该怎么办?》、《在小河的那一边》……等等,有的是真事,有的是小说,大家传着看,发表着各种议论。那时,有个专有名词,叫“伤痕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