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汉,除了纵横漠北的骑兵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史料记载中那些神乎其技的强弩了,汉朝仿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远射利器,才能在与骑射当家的匈奴打个你来我往。诚然,对抗骑射最好的办法就是步兵射手的还击,西方的罗马,在卡莱之战惨遭帕提亚人骑射欺辱之后,就用利用大量的弓箭投石手将帕提亚人的骑射优势活生生的扳平,以至于不依靠以多打少和骚扰断绝补给就拿罗马军团无可奈何。说到这可能有人要笑了,弓箭投石原始人的玩意哪能和弩比?但是历史和事实却告诉我们,这只不过是一知半解的虚妄罢了。弩确实在复杂性和训练简易度上胜弓箭投石一筹,但是其他糟糕的性能就注定了它们无法取代弓箭,甚至不会比投石强到哪里去。
汉弩可以说是我国弩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小高峰,其已具备了金属机郭、望山和复合反曲弓臂等提升性能显著的部件,因此拉力从小的1石到很夸张的40石皆有。当然,单兵弩的拉力在10石以内,普遍在3-6石,因为根据《论衡》所载“车张十石之弩,射垣木之表,尚不能入尺”可知10石以上就已经非人力开弦了,而各地汉简文物中最常见的是3-6石弩。这样的拉力是个什么概念呢?简单地说,这已经无法靠手臂的力量拉开了,而需要双脚将弩踩在地上或者坐下后用靠腰部带动浑身的力量拉开。

汉代砖画上踏张和腰开的弩
之所以有这样的拉力正如前面所说,得益于其弓臂的优秀性能,汉代已使用动物角片粘合木质轴心的方式制弓,同时将弓形制成反曲结构,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弓的性能,这种结构的弓在世界各地善于射箭的民族中都能见到,尤其是游牧民族。
汉弩有巨大成就,也难怪到了一些人的嘴里便成了无可匹敌的神器,这样的神器除了让匈奴吃了一些苦头外,还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让远在西边的罗马莫名背锅。为了映衬汉的强大,罗马自然而然就成了缺乏先进投射力量的反面教材,在汉使用强弓劲弩的时候,他们还在用射程极短的标枪和投石索,即便偶尔有那么点弓箭手,也是无法和汉弩相比的垃圾单体直拉弓。当汉军在马上使着弓弩射击匈奴的时候,罗马的骑兵还在使用短矛标枪,卡莱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着实可笑。然而,可笑的是不是罗马,是这种无知的见解。
罗马军队用的弓真的是单体弓吗?其性能远不如游牧和东方文明的反曲筋角复合弓?且不说著名的英国长弓就表明单体直拉弓未必比反曲复合弓要差到哪里去,就说反曲复合弓,罗马人就没有吗?在图拉真功德柱和英国的豪斯戴德要塞浮雕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著名的叙利亚弓箭手使用的弓是反曲结构的:

而其材质则有出土文物证明为角木复合:
《Imperial Roman Legionary AD 161-284》中明确提及,在不列颠安东尼城墙的Bar Hill城堡废墟里,发掘出了鹿角弓臂残片证明了其复合结构(现珍藏在Hunterian博物馆)而在《兵法简述》里也明确提到了罗马人会使用动物的筋做弦。而且在偏远的不列颠地区被发现,显然,反曲复合弓在罗马军队中已经普及了。而且不只有步兵射手,还有骑射手,在凯撒的《内战记》、塔西佗《编年史》和阿里安的《应对阿兰人战阵》都提及了罗马的军队里拥有骑射手单位。可见罗马人同样广泛应用着反曲复合弓来加强自己的投射力量。
基本了解了弓弩之后,那么问题来了,在实际性能上,弓箭对比弩到底弱不弱呢?弓弩的性能主要看四个大方面,射程、威力、精准度和射速,一般而言,射程和威力有一定关系,因为其都随着初速的增加而增加,不过威力还牵涉到箭头的形状等方面,不同情况下不同箭头的实际威力也不同,而射程还和箭本身的重力形状有关,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因此本文就不比较威力了,射程也不取类似土耳其飞弓那样专门射远的数据,而精准度的问题上,战场之上往往存在不需要多么精准的密集投射的情况,因此也不多做叙述。那么我们就从最明显的两个重要数据射程和射速来看看弩和弓的性能差异,我们先从射程看起:
根据西北汉简中对汉弩射程的记载如下:
1.今力五石廿九斤射百八十步2.六石具弩一今力四石廿二斤射百八十五步3.具弩一今力四石射二百4.五石具弩射百廿步5.三石具弩射百廿五步
可见3-6石弩的射程大约集中在120步到200步之间,汉代一步约1.38米,其射程约为166米-276米。有人会觉得不服,为何拿4石弩的射程代表最大射程,6石弩肯定要比你射的远,这里就需要说明一下,拉力和射程并无直接对应关系,假设排除弩矢等其他因素,射程仅与初速相关,而初速则和材料的回弹速率相关,这在汉简中就可以看出,拉力更小的弩甚至比更大的弩射程还要远。同时也在欧洲弩的复原实验上得到了证实,根据14世纪和15世纪文物复原的筋角复合弩两把,其中拉力分别为131kg和280kg,但两者的射程极为接近,分别为220-240米和260-300米。而之所以还有40-60米的差距,还是因为280kg的弩做功距离比131kg的弩要长。可见真正决定射程的还是弓臂材料和做功距离两点,因此指望三石弩能射125步而6石弩可以射两倍于这个距离的可以省省了。(欧洲弩的部分参见:http://www.historiavivens1300.at/biblio/beschuss/beschuss1-e.htm)
汉弩的射程确定后,我们再来看复合弓,《Imperial Roman Legionary AD 161-284》一书中提到了反曲复合弓的最大射程为275米左右。再根据《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一书引用的关于拿破仑三世于19世纪进行的实验“木质实心,动物角片,动物筋构成的复合弓,其射程大约在175码到190码之间(一码等于0.91米),还有更长的射程被提及引用,但是因为涉及特殊的弓和弓手以及更轻的箭,所以并没有列入这份数据。”由此可知,普通反曲复合弓的最大射程为160米到275米。
在射程上不落下风的弓在其他方面如何呢?那么,只剩下射速一个指标了,在射速上弩是否比弓有优势?
答案是毫无优势,弓在射速上完全碾压弩,对于弩手来说即使是简单的手拉弩,张弩、取箭、放箭、端起、射击,除了最后一步,由于整个过程中士兵姿势不断改变,也不像弓手可以一手始终保持持弓状态,何况踏张和腰张。根据《古代兵器大揭秘》第二集的测试,一个踏张的弩从上弦到射击,平均要45秒之久,而根据国外速射爱好者的测试,最快的人13秒就能射出10支箭,最慢的人35秒也射出了10支箭,即便是大拉力的战弓,其速度打对折,45S时间也能射出数箭(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看一看拉尔斯·安德森的速射表演,虽然并不是没有问题,但是总归能刷新对弓的认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927171/)

这种速度差异,也难怪阿金库尔战役(1415年,此时的法国弩正如上文提到的那些弩,是筋角复合弩),占据人数优势的法国弩手才在与长弓的对射中败下阵来。显然,在性能上,罗马的弓箭并不垃圾,大汉的弩也不过尔尔。
虽然射速不足,但是我大汉弩手多啊!虽然史料中对于汉军的装备一直少有记载,但是根据对东海武库储存的装备来进行一些分析来看也能管中窥豹,东海武库有弩机537707件,未装弩机的弩臂263798件,因为弩机属于消耗品,而且缺乏弩臂弩机不能成弩,因此应以弩臂来判断其弩的保有量,则为26.3万件,弓77521件,弓弩合计34万件。
近战武器中,铍449801件,矛50178件,有方(戟)78392件,刀156135件,剑99901件,由于刀剑完全可以充当副武器,因此刀剑不计入,则前三类专职近战的武器总计57.7万,由于汉军常常出现弩手也配备长兵的情况,因此弩手占全军的比例当为37%。
这个比例确实比较高,如果以卡莱之战算,克拉苏4万大军才带了500弓手,简直是不够看,罗马人自己也不擅弓弩,自然是招不到弓手,不是克拉苏菜,不是他轻敌,是罗马人就这样啊!这一套下来看似很有道理,我差点就信了这鬼话了。
诚然,在共和国中期以前,罗马都缺乏优秀射手,军团里的轻步兵往往由投石手担任,但是这并不代表罗马人就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招到弓箭手,根据李维在其《罗马建成以来史》的记载,公元前217年罗马从叙拉古征募了一千名弓箭手和投石手,而随着罗马获得了布匿战争的胜利,罗马领土的迅速扩张,环地中海地区大量优秀的弓箭民族被纳入麾下,罗马的弓手兵源也出现了巨大的增长,仅仅在凯撒的《高卢战记》、《内战记》阿里安的《应对阿兰人军阵》约瑟夫的《犹太战记》图拉真功德柱和各地出现的铭文中,其弓手兵源大致来源就遍及了地中海地区,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高卢弓手、努米底亚弓手、巴利阿里投石手、克里特弓箭手、叙利亚弓箭手等等等等。有兴趣的筒子可以翻翻我关于辅助军的帖子,看看有多少弓箭手民族罗马人可以招到(http://tieba.baidu.com/p/4574071394?pid=90484855810&cid=0#90484855810)。当然,光有各类地区的弓手兵源并不能说明罗马不缺乏弓手,万一人家不愿意服从你罗马呢?
共和末期,在凯撒的《内战记》中记载,凯撒在法萨卢斯战役击溃庞培后,迅速转战到了北非准备击溃拉比努斯等共和派残余,而此时的拉比努斯则得到了努米底亚国王尤巴的支援,算上尤巴的部队和拉比努斯自己征召的部队,拉比努斯此时有四倍于骑兵的轻重步兵44800人,身为重步兵的军团约6个军团(其中4个是尤巴国王仿照罗马人组建的)3.6万人和11200名骑兵,也就是说扣除了3.6万重步兵,轻步兵的数量达8800人,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其他地方来的弓箭手投石手和马上弓箭手,既然在8800数量轻步兵的基础上,能称之为大量,显然是不会少于千人的,那么此时的各类轻步兵数量则应为万人左右,这最少也有一万人的轻步兵当中,不可能就几百一千人的弓箭手吧?
公元69年,维斯帕先率领3个军团围攻尤塔帕塔的犹太叛军,根据《图解世界战争战法》里描述,他至少动用了7000名弓手和350个各类弩炮对其进行每日的轰击,而这7000名弓箭手是科马基尼的安提奥库斯四世、阿格里帕二世、埃米萨的苏希穆斯和阿拉伯统治者马尔库斯所贡献的1.5万辅助军中的,其比例占据全军的21%。
除此之外,罗马人还有投石手呢,关于投石手,本吧早已有帖子,没有概念或者 认为这个是原始人的垃圾的人可以看看:http://tieba.baidu.com/p/2274846218安东尼和文提迪乌斯就是利用投石手把帕提亚人引以为豪的骑射优势硬生生打没的。
在这种情况下,汉军弩手的数量也并不比罗马人多多少。其射速劣势将会彻底使汉军毫无投射优势。
当然,武库的记载可能有其滞后性,根据一些汉简来看,有些汉军几乎是全员配弩,这样弩手占比就相当高了,不过毫无卵用,因为你是步兵,不是骑兵,你始终无法避免和罗马重步兵的近战,那么为了保证不崩溃,实际能射击的弩手不过只有后面几排,前面相当数量的人只能老老实实的肉搏。
最后,弩要真的好用,强如盛唐为何是人人一把弓?
汉弩可以说是我国弩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小高峰,其已具备了金属机郭、望山和复合反曲弓臂等提升性能显著的部件,因此拉力从小的1石到很夸张的40石皆有。当然,单兵弩的拉力在10石以内,普遍在3-6石,因为根据《论衡》所载“车张十石之弩,射垣木之表,尚不能入尺”可知10石以上就已经非人力开弦了,而各地汉简文物中最常见的是3-6石弩。这样的拉力是个什么概念呢?简单地说,这已经无法靠手臂的力量拉开了,而需要双脚将弩踩在地上或者坐下后用靠腰部带动浑身的力量拉开。

汉代砖画上踏张和腰开的弩
之所以有这样的拉力正如前面所说,得益于其弓臂的优秀性能,汉代已使用动物角片粘合木质轴心的方式制弓,同时将弓形制成反曲结构,这些都大大的增加了弓的性能,这种结构的弓在世界各地善于射箭的民族中都能见到,尤其是游牧民族。
汉弩有巨大成就,也难怪到了一些人的嘴里便成了无可匹敌的神器,这样的神器除了让匈奴吃了一些苦头外,还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让远在西边的罗马莫名背锅。为了映衬汉的强大,罗马自然而然就成了缺乏先进投射力量的反面教材,在汉使用强弓劲弩的时候,他们还在用射程极短的标枪和投石索,即便偶尔有那么点弓箭手,也是无法和汉弩相比的垃圾单体直拉弓。当汉军在马上使着弓弩射击匈奴的时候,罗马的骑兵还在使用短矛标枪,卡莱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着实可笑。然而,可笑的是不是罗马,是这种无知的见解。
罗马军队用的弓真的是单体弓吗?其性能远不如游牧和东方文明的反曲筋角复合弓?且不说著名的英国长弓就表明单体直拉弓未必比反曲复合弓要差到哪里去,就说反曲复合弓,罗马人就没有吗?在图拉真功德柱和英国的豪斯戴德要塞浮雕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著名的叙利亚弓箭手使用的弓是反曲结构的:

而其材质则有出土文物证明为角木复合:
《Imperial Roman Legionary AD 161-284》中明确提及,在不列颠安东尼城墙的Bar Hill城堡废墟里,发掘出了鹿角弓臂残片证明了其复合结构(现珍藏在Hunterian博物馆)而在《兵法简述》里也明确提到了罗马人会使用动物的筋做弦。而且在偏远的不列颠地区被发现,显然,反曲复合弓在罗马军队中已经普及了。而且不只有步兵射手,还有骑射手,在凯撒的《内战记》、塔西佗《编年史》和阿里安的《应对阿兰人战阵》都提及了罗马的军队里拥有骑射手单位。可见罗马人同样广泛应用着反曲复合弓来加强自己的投射力量。
基本了解了弓弩之后,那么问题来了,在实际性能上,弓箭对比弩到底弱不弱呢?弓弩的性能主要看四个大方面,射程、威力、精准度和射速,一般而言,射程和威力有一定关系,因为其都随着初速的增加而增加,不过威力还牵涉到箭头的形状等方面,不同情况下不同箭头的实际威力也不同,而射程还和箭本身的重力形状有关,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因此本文就不比较威力了,射程也不取类似土耳其飞弓那样专门射远的数据,而精准度的问题上,战场之上往往存在不需要多么精准的密集投射的情况,因此也不多做叙述。那么我们就从最明显的两个重要数据射程和射速来看看弩和弓的性能差异,我们先从射程看起:
根据西北汉简中对汉弩射程的记载如下:
1.今力五石廿九斤射百八十步2.六石具弩一今力四石廿二斤射百八十五步3.具弩一今力四石射二百4.五石具弩射百廿步5.三石具弩射百廿五步
可见3-6石弩的射程大约集中在120步到200步之间,汉代一步约1.38米,其射程约为166米-276米。有人会觉得不服,为何拿4石弩的射程代表最大射程,6石弩肯定要比你射的远,这里就需要说明一下,拉力和射程并无直接对应关系,假设排除弩矢等其他因素,射程仅与初速相关,而初速则和材料的回弹速率相关,这在汉简中就可以看出,拉力更小的弩甚至比更大的弩射程还要远。同时也在欧洲弩的复原实验上得到了证实,根据14世纪和15世纪文物复原的筋角复合弩两把,其中拉力分别为131kg和280kg,但两者的射程极为接近,分别为220-240米和260-300米。而之所以还有40-60米的差距,还是因为280kg的弩做功距离比131kg的弩要长。可见真正决定射程的还是弓臂材料和做功距离两点,因此指望三石弩能射125步而6石弩可以射两倍于这个距离的可以省省了。(欧洲弩的部分参见:http://www.historiavivens1300.at/biblio/beschuss/beschuss1-e.htm)
汉弩的射程确定后,我们再来看复合弓,《Imperial Roman Legionary AD 161-284》一书中提到了反曲复合弓的最大射程为275米左右。再根据《罗马帝国的大战略》一书引用的关于拿破仑三世于19世纪进行的实验“木质实心,动物角片,动物筋构成的复合弓,其射程大约在175码到190码之间(一码等于0.91米),还有更长的射程被提及引用,但是因为涉及特殊的弓和弓手以及更轻的箭,所以并没有列入这份数据。”由此可知,普通反曲复合弓的最大射程为160米到275米。
在射程上不落下风的弓在其他方面如何呢?那么,只剩下射速一个指标了,在射速上弩是否比弓有优势?
答案是毫无优势,弓在射速上完全碾压弩,对于弩手来说即使是简单的手拉弩,张弩、取箭、放箭、端起、射击,除了最后一步,由于整个过程中士兵姿势不断改变,也不像弓手可以一手始终保持持弓状态,何况踏张和腰张。根据《古代兵器大揭秘》第二集的测试,一个踏张的弩从上弦到射击,平均要45秒之久,而根据国外速射爱好者的测试,最快的人13秒就能射出10支箭,最慢的人35秒也射出了10支箭,即便是大拉力的战弓,其速度打对折,45S时间也能射出数箭(有兴趣的同志们可以看一看拉尔斯·安德森的速射表演,虽然并不是没有问题,但是总归能刷新对弓的认知: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927171/)

这种速度差异,也难怪阿金库尔战役(1415年,此时的法国弩正如上文提到的那些弩,是筋角复合弩),占据人数优势的法国弩手才在与长弓的对射中败下阵来。显然,在性能上,罗马的弓箭并不垃圾,大汉的弩也不过尔尔。
虽然射速不足,但是我大汉弩手多啊!虽然史料中对于汉军的装备一直少有记载,但是根据对东海武库储存的装备来进行一些分析来看也能管中窥豹,东海武库有弩机537707件,未装弩机的弩臂263798件,因为弩机属于消耗品,而且缺乏弩臂弩机不能成弩,因此应以弩臂来判断其弩的保有量,则为26.3万件,弓77521件,弓弩合计34万件。
近战武器中,铍449801件,矛50178件,有方(戟)78392件,刀156135件,剑99901件,由于刀剑完全可以充当副武器,因此刀剑不计入,则前三类专职近战的武器总计57.7万,由于汉军常常出现弩手也配备长兵的情况,因此弩手占全军的比例当为37%。
这个比例确实比较高,如果以卡莱之战算,克拉苏4万大军才带了500弓手,简直是不够看,罗马人自己也不擅弓弩,自然是招不到弓手,不是克拉苏菜,不是他轻敌,是罗马人就这样啊!这一套下来看似很有道理,我差点就信了这鬼话了。
诚然,在共和国中期以前,罗马都缺乏优秀射手,军团里的轻步兵往往由投石手担任,但是这并不代表罗马人就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招到弓箭手,根据李维在其《罗马建成以来史》的记载,公元前217年罗马从叙拉古征募了一千名弓箭手和投石手,而随着罗马获得了布匿战争的胜利,罗马领土的迅速扩张,环地中海地区大量优秀的弓箭民族被纳入麾下,罗马的弓手兵源也出现了巨大的增长,仅仅在凯撒的《高卢战记》、《内战记》阿里安的《应对阿兰人军阵》约瑟夫的《犹太战记》图拉真功德柱和各地出现的铭文中,其弓手兵源大致来源就遍及了地中海地区,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高卢弓手、努米底亚弓手、巴利阿里投石手、克里特弓箭手、叙利亚弓箭手等等等等。有兴趣的筒子可以翻翻我关于辅助军的帖子,看看有多少弓箭手民族罗马人可以招到(http://tieba.baidu.com/p/4574071394?pid=90484855810&cid=0#90484855810)。当然,光有各类地区的弓手兵源并不能说明罗马不缺乏弓手,万一人家不愿意服从你罗马呢?
共和末期,在凯撒的《内战记》中记载,凯撒在法萨卢斯战役击溃庞培后,迅速转战到了北非准备击溃拉比努斯等共和派残余,而此时的拉比努斯则得到了努米底亚国王尤巴的支援,算上尤巴的部队和拉比努斯自己征召的部队,拉比努斯此时有四倍于骑兵的轻重步兵44800人,身为重步兵的军团约6个军团(其中4个是尤巴国王仿照罗马人组建的)3.6万人和11200名骑兵,也就是说扣除了3.6万重步兵,轻步兵的数量达8800人,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其他地方来的弓箭手投石手和马上弓箭手,既然在8800数量轻步兵的基础上,能称之为大量,显然是不会少于千人的,那么此时的各类轻步兵数量则应为万人左右,这最少也有一万人的轻步兵当中,不可能就几百一千人的弓箭手吧?
公元69年,维斯帕先率领3个军团围攻尤塔帕塔的犹太叛军,根据《图解世界战争战法》里描述,他至少动用了7000名弓手和350个各类弩炮对其进行每日的轰击,而这7000名弓箭手是科马基尼的安提奥库斯四世、阿格里帕二世、埃米萨的苏希穆斯和阿拉伯统治者马尔库斯所贡献的1.5万辅助军中的,其比例占据全军的21%。
除此之外,罗马人还有投石手呢,关于投石手,本吧早已有帖子,没有概念或者 认为这个是原始人的垃圾的人可以看看:http://tieba.baidu.com/p/2274846218安东尼和文提迪乌斯就是利用投石手把帕提亚人引以为豪的骑射优势硬生生打没的。
在这种情况下,汉军弩手的数量也并不比罗马人多多少。其射速劣势将会彻底使汉军毫无投射优势。
当然,武库的记载可能有其滞后性,根据一些汉简来看,有些汉军几乎是全员配弩,这样弩手占比就相当高了,不过毫无卵用,因为你是步兵,不是骑兵,你始终无法避免和罗马重步兵的近战,那么为了保证不崩溃,实际能射击的弩手不过只有后面几排,前面相当数量的人只能老老实实的肉搏。
最后,弩要真的好用,强如盛唐为何是人人一把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