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
所有的知识可以大体分为“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做的知识”,这是看这个帖子之前首先应该具备的认知。
我们再重新看一下这张图,这张图大家明显能够看到有三个层级,其中最小的字代表一个个认知偏差,这些是一个个知识碎片,我们把它们归类为“是什么”,每几个认知偏差分为一类,指向这张图第二大的字体,也就是他们的上一个层级,这些小字代表着自己分类之中的认知偏差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我会有这些认知偏差”。每几个第二级字体之上是最大的字体,第二级字体是最大的字体的子集。这些最大的字体是它的所有子集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会犯这些错误”。
也就是说这张图的逻辑是这样的:
是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的为什么

也就是说:
1. 我们更经常注意我们认同的,或重复更多的观点
2. 荒诞/有趣/图像/拟人的东西更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
3. 我们更容易发现变化的事物
4. 我们会不断证实自己的信仰
5. 我们更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
的原因是→我们要处理太多的信息
我们会:
1. 哪怕意义不足我们也能脑补
2. 我们为刻板印象,概括性的话和先前的历史注入特点
3. 我们总是假设我们熟悉的人和喜欢的人更好
4. 我们简单化可能性与数字,所以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
5. 我们觉得我们能换位思考
6. 我们总是用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代入现在和未来
是因为在接收过量信息的时候有大量流失导致意义不足
而由于需要快速行动,我们不得不:
1. 为了更好的行动,我们总是假设我们能够带来影响,我们是重要的
2. 为了保持专注,我们总是选择最快最近的方法
3. 为了完成事情,我们倾向于完成我们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在做的事情
4. 为了防止失误和无法改变的决定,我们倾向于保留自己在团队中的权力和地位。
5. 比起复杂的信息和模糊的选项,我们更能够接受简单的和清晰的。
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完了,我们开始通过:
1. 在一切举动做完之后,我们会加工并记忆这个事实
2. 我们丢掉具体的细节,只记大概
3. 我们丢掉时间,只记关键元素
4. 通过不同的经验,我们以不同的根据来记忆
来确定自己所做的是不是真理,并保存下来这些信息。
由于这一个部分是结构性的所以没有办法举例来让大家理解,不过由于“荒诞/有趣/图像/拟人的东西更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我画了一张图也帮助大家理解。
感谢
@360用户 提的意见,如果我没理解对你再告诉我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