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较于才气如银瓶乍破的陆祥竹,土生土长的北凉书生李贤就要内敛许多。他于前朝考过京试,由于当时尴尬的北凉户籍而名落孙山,归乡后一直在家乡教书,前个几年家徒四壁,无心修文,后来教书先生有了官家补贴,日子也好过了些,除了给恩师王老秃,刘书袋买酒买肉,还有余钱买些书。
康正五年某日,白马书院一位先生游教到此,与当日授课的李贤有过一席谈话,李贤读书不多,但见解另辟蹊径,使得这位中原士子刮目相看。
月余,从白马书院寄来了山长姚白峰亲手所书的聘书,聘李贤为稷上先生,李贤没有声张炫耀,默默回了一信,“乡里尚有老叟两个,李贤不敢远行一步。”姚白峰看了复信,对书院一众先生学子教诲道,“此一信,可抵五年授课。”
相较于才气如银瓶乍破的陆祥竹,土生土长的北凉书生李贤就要内敛许多。他于前朝考过京试,由于当时尴尬的北凉户籍而名落孙山,归乡后一直在家乡教书,前个几年家徒四壁,无心修文,后来教书先生有了官家补贴,日子也好过了些,除了给恩师王老秃,刘书袋买酒买肉,还有余钱买些书。
康正五年某日,白马书院一位先生游教到此,与当日授课的李贤有过一席谈话,李贤读书不多,但见解另辟蹊径,使得这位中原士子刮目相看。
月余,从白马书院寄来了山长姚白峰亲手所书的聘书,聘李贤为稷上先生,李贤没有声张炫耀,默默回了一信,“乡里尚有老叟两个,李贤不敢远行一步。”姚白峰看了复信,对书院一众先生学子教诲道,“此一信,可抵五年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