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吧 关注:163,015贴子:603,127

回复:修道入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解:
以道莅天下,就会致力于和平与发展。天下无道,就会导致战争与破坏。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遵道,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违道而贪婪自私。所以,充分认识为什么要遵道而行,才能从根本上遵道而行。


IP属地:天津79楼2021-04-08 09:46
回复
    不要隐藏回复。


    IP属地:天津80楼2021-04-08 09:53
    回复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未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解:
      遵公道,行公德,守公法。面对各种民怨,都应该以玄德的根本原则来处理。解决难题要从容易处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入手;世间难事都是从容易处突破的,世间大事都是从细微处做起的。因为,圣人始终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方能成就大业。轻率许诺必然会降低诚信,主观上盲目自信必然会带来现实困境。因此,圣人尤其重视对困难的充分准备,所以,始终就不会走入困境。


      IP属地:天津81楼2021-04-09 10:45
      回复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解:
        公道公德公法之公环境安定时容易维持,公环境态势好时容易规划,公环境硬脆时容易被瓦解,公环境微弱时容易被消散。维护公环境关键在于预防,防患于未然。合抱的大树,始于小苗而成长;九层的高台,始于泥土的积累;千里的远行,始于脚下每一步的积累。为私者将会腐败,执意为私者将会倒台,因为,圣人为公所以没有腐败,执意为公就不会倒台。服务民众的公共事务,经常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自始至终坚守公道公德公法原则,就不会失败。因为,圣人大公而无私;不以儒而以道莅天下,就不会再犯他人的过错;辅佐万物按照自身规律发展,而不敢为私。


        IP属地:天津82楼2021-04-10 10:34
        回复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解:
          古时善于遵道的侯王,不认为自己比民众高明,而是用真正的世道来治世。民众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侯王虚假思想太多,所以,用谎言治国,是国之贼;不用谎言治国,是国之福。以道治国与以谎言治国是善于治国与否的基本衡量标准,始终明白这两条衡量标准就是玄德。玄德深远,与有形事物所遵循的规律相反相成,有形与无形的相互作用与转换,就会使国家顺畅运行。


          IP属地:天津83楼2021-04-11 11:01
          回复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解:
            大道始终是无形之定乂,无形之世道虽然普遍性比大道小,但人世间却不能违背世道。侯王如果能够遵守世道,则世间万物将自然遵从世道而行,因世道与天道、地道相统一而和谐相处,天地将降福世间,人民不需要诉求而自然公平。社会制度起始于约束有形之私而产生的无形之公原则,既然是有形与无形的关系,那么,就不能超越有形与无形的界限而知止,认识到了不超越这一专制与民粹的界限,社会就不会出现毁灭。大道与世道的关系,犹如源泉与江海的关系。


            IP属地:天津84楼2021-04-12 09:47
            回复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迤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解:
              即使我清楚认识到,道就是约束界限,遵道而行,唯一可怕的就是脱离道所约束的界限而误入歧途。大道很平坦,而侯王们就喜欢走偷窃之捷径。宫殿富丽堂皇,农田荒芜一片,粮仓空空如也,但还穿着华丽服饰,佩带锋利宝剑,酒池肉林,财货如山,这就是国贼!这就是无道昏君!


              IP属地:天津85楼2021-04-13 10:01
              回复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解:
                蕴含厚德,如婴儿般形神合一。虫蛇**不侵害,乃形神合一之形势;未知两性之合而勃起,乃形神合一之精神;整天啼哭而不哑,乃形神合一之统一。认识了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性称为“常”,认识了有形与无形统一性的不变性称为“明”,明道而好生称为“祥”,专注而形神合一称为“强”。任何事物一旦外强中干,形神不合,就意味着衰老,这就是不遵道,不遵道则早亡。


                IP属地:天津86楼2021-04-14 09:51
                回复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解其纷;挫其锐,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
                  明道的侯王不搞人治,搞人治的侯王不明道。堵塞与民间的利益勾兑途径,关闭与民间的权钱交易渠道,消解与民间的非公联系,使公务系统相对独立;统一万物之有形以致无形,统一万物之有常以致无常,统一万物之有量以致无量,这就是统一之玄同-大同。因此,统治者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对民众划分出亲疏、利害、贵贱,而区别对待,所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普世道德与法治,才是世间最珍贵的。


                  IP属地:天津87楼2021-04-15 10:24
                  回复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
                    天地自然很少发号施令,因此,暴风刮不了一早晨,骤雨下不了一整天。谁掀起的暴风骤雨?是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不能持久,更何况是人治的暴政?所以,从事于道者遵道而行,从事于德者守德而行,不尊道贵德者道德沦丧。遵道而行者,道亦善待之,守德而行者,德亦善待之,道德沦丧者,天诛地灭。信仰不能经受实践检验,就会失去民众的信任。


                    IP属地:天津88楼2021-04-16 10:20
                    回复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解:
                      踮脚跟而自我拔高者站不久,跨越而急功求进者行不远,自我显摆者不显明,自以为是者不彰明,自我夸耀者无功劳,装腔作势摆谱者无法成为领导者。从道的原则看,这些个人崇拜行为,就是吃饱撑得难受,画蛇添足,客观上令民众厌恶,因此,不是有道侯王所为。


                      IP属地:天津89楼2021-04-17 09:03
                      回复
                        不要隐藏回复!


                        IP属地:天津90楼2021-04-17 09:09
                        回复


                          IP属地:天津91楼2021-04-17 10:00
                          回复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
                            重为轻的根本,静为动之基础。因为,有道侯王的日常工作始终不脱离公道,虽然民间呈现繁荣景象,但有道侯王仍超凡脱俗,不为私欲所动。然而,为何有些大国的侯王将世间公道看得比自身之私轻?轻视公道就失去了根本,有违公道为私而妄动就失去了侯王的立足之本。


                            IP属地:天津92楼2021-04-18 10:09
                            回复
                              第二十八章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解:
                              知其阳,守其阴,道统就是普世的世界观。始终遵道统而行,终又归属于大道
                              知有形,守无形,德治就是普世的价值观。始终遵德治而行,终又归属于玄德。
                              知道德,守法制,法制就是普世的法制观。始终遵法制而行,终又归属于法则。
                              依道统、德治和法制而形成政治体制,圣人使用这一政治体制,就成为以道莅天下的天子。
                              所以,基于道统、德治和法制的政治体制,是一个普世的系统统一的政治体制,是不可分割的。


                              IP属地:天津93楼2021-04-19 09: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