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3,489贴子:6,162,038
  • 9回复贴,共1
记录读过的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7-11 12:34回复
    刘震云《一地鸡毛》
    短片小说集,以平实,质朴的文字,描写20世纪中后期中国基层人物的生活面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7-11 12:49
    回复
      2025-07-29 21:56: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比较有感悟的是这一段:
      小林的老婆叫小李,没结婚之前,是一个文静的、眉目清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那时她言语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头发长长的。通过同学介绍,小林与她恋爱。她见人有些腼腆。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那时连小林都开始注意言语、注意身体卫生了。哪里想到几年之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
      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还知道谁!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7-11 12:51
      收起回复
        7点睡,2点起。睡不着,顺手更一本高铁风云录吧。很久以前看的,阐述中国铁路的发展史。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7-13 01:59
        回复
          两代人的一生。文风很像小时候外婆给我讲的睡前故事。外婆家在淮河边,门外不远就是大坝。坝上的路从江苏通到县城。坝子的另一边是南方,外婆经常指着那边告诉我,杭州就在那个方向。那时候村子里路还没有修,都是烂泥路,吃完晚饭我就跑到后面玩。临到睡觉的时候,外婆就去找我,道路泥泞,一路背着我回去,我那时候经常在背上抬头看星星,那时候村子里的星星很多也很亮,但是月亮只有小芽的形状。回到大舅家盖的三间平房,躺在低矮的木床上,搂着外婆央求着给我讲故事。外婆侧着身,一只手撑着头,一只手拍着我的肚子,细细地说起故事。有鬼怪的,有“隔壁村”谁干了坏事就有坏报的寓言。


          这部书似是与这些话无关,只是读这本书里的故事,会让我想起那个时候的事,不免怅惘然然。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7-17 06:19
          回复
            这书里一直存在的线索,就是谁与谁说的着,谁与谁说不着。一个人与很多人说不着,但是肯定会和某个人说的着。也可能你和他现在说不着,以后就能说的着。我想我来贴吧,也是为了吐写牢骚罢。因为我现在在生活中越来越寡言,朋友圈也有三四年没发过了。总要有一个说的着的地方才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7-17 06:27
            回复
              对比了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和《一句顶一万句》。文风有相似之处,但是前者说一个时代的生活缩影。后者说一个时代的人生缩影。其文思倒是大张大阖。
              3点起床,看完这部书,吃了早饭,盛夏天明地快,五点不到天已微明。此时已经是六点半了。读书人,早安~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7-17 06:32
              回复
                《红树林》花了三个早晨读完,开头悬念挺深的,后面半部有很多琐碎的描写,感觉有点像凑字数,练文笔,甚至有点不太想读了。结尾倒是出乎意料。这部书,好多描写都是近乎白话诗般的语言,因为初恋的一场误会,让一个优秀纯洁的少女踏入仕途三十年,成了一个和痴呆结婚,跟公公爬灰,与鸭子宣淫,跟害自己男人的人通奸的市长。
                “林岚,明天我就辞职,我等你出来”这个故事的所有铺陈,都是在等这句话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7-21 07:01
                收起回复
                  2025-07-29 21:50: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不仅活人使我们痛苦,死人回也会使我们痛苦。死人抓住活人-《资本论》第一版序言
                  🎈
                  一部1988年3月初稿于高密的迷幻现实主义的民间故事,叙事者以诡诞的手法充分利用细节将乱叙的时间线索达到了前后呼应令人吃惊的程度。
                  怀着极度震撼的心情读完这部作品,读过的小说迄今无有一部如《十三步》这样个人风格挥洒的淋漓尽致,文字如一张扭曲的人脸冲出纸面向旁观者龇牙咧嘴,肆意狂欢。
                  该作是无论从技法,思想,细节,隐喻等诸多方面都无可挑剔的文字抽象艺术。与很多同年代作者一样地述说二十世纪末的民间故事,如作者后记所说:“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生活在当时是富有挑战性,切中时弊的,今天读起来已疲软无力。(指的是时代背景人物生活等题材)事件是容易陈旧的,但技巧历久常新。”
                  整篇故事就是一个隐喻,而隐喻之中又有隐喻。有人说:小说是笼子里的老虎,你可以在里边撒野,做出各式各样的超出常规的动作,但你们不能越出笼子。但《十三步》这只笼子里的老虎散出的气味,会将你裹挟进去,然后将我撕个粉碎。
                  很难通过具象的描写来陈述事故的本身,因为它本就是一个抽象的艺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8-03 09:15
                  收起回复
                    《朱子读书法》
                    这部书是朱熹门人在朱熹死后,收录其生平与朋友,同僚,门生书信往来谈论有关读书做学的文章,编撰成册。
                    这本书讲的几点,很容易解答当今读书人的疑惑,因为原书已经放在老家,仅凭记忆复盘一下该书对于当下读书人有用的两个内容。
                    1读书不必各抒己见,讨论争论。
                    2对于晦涩难懂的古人文章,不必逐字专研,领略大义即可。
                    这两点,曾国藩也曾在家书中对两个儿子说过。读书不必争论讨论,原因在于各自经历不同,今天一种见解,明天一种见解,讨论其实毫无意义。对于晦涩难懂的古文,需要不求甚解,但需要牢记熟读。
                    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大致是这个道理。
                    市面上有很多高效阅读等知识诠释的书,都是牵强附会不如这本一阵见血。我觉得,这部书,是我读书生涯中的一盏引路灯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8-03 1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