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和四维:司马光是儒教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人物,周朝的儒学是以四维为基础,礼义廉耻为核心,到乱世春秋时孔子推崇仁,到战国时孟子推崇义,道教所说的乱世重仁义就是体现孔孟成为儒教新的领袖的现实状况,把原来儒教尊崇的周公重视礼义廉耻的阶段发展成为重视仁义的阶段。司马光是宋朝的复兴派和强硬派,对儒教重要的复兴是重新尊重礼和廉,把四维中的礼和廉大力推崇,对恢复周朝的四维有重要影响,所以被推崇为儒家三圣,而礼和廉是宋朝当时最缺少的,有利于改变宋朝危机,所以被后世尊敬。司马光之后的儒教重新以仁义礼廉为新的四维,作为儒学和理学的基础,但是真正继承司马光思想的仍仅有少数杰出领袖和文化大师,毛主席就能理解司马光要恢复四维的意图,学习以资治通鉴为主,学原本十七遍,认真理解体会司马光的辩证法和思想,顾炎武也是在祖父顾绍芾指导下学资治通鉴原本,没像后世很多图省事或偏见的仅仅学通鉴纲目和通鉴御览等简编本而不能真正认识历史。司马光在宋朝推崇的礼廉不是仅指行礼和礼仪,礼是典章制度,类似现代的社会制度和分配原则、法律法规等内容,廉也不仅仅是廉洁,还包括清廉俭朴,而宋朝的典章制度比起唐朝和晋朝已经落后,甚至司马光父亲司马池等要求恢复晋唐门下省封驳制度,也仅仅部分恢复,而廉的方面,不仅有像岳飞评价的文官爱钱,武将惜命的情况,清廉俭朴在宋朝也仅司马光等极少数进步人物重视,多数官员腐化浪费穷奢极欲,造成贫富分化和民生艰难。司马光时代的宋朝官吏人数是晋唐时期的数倍,疆域也没能到前朝的辽阔,又没有晋唐时期的占田制、授田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开销严重不足,所以司马光复兴战略中追求礼廉的迫切性是关系宋朝发展前途的,可惜仅仅在元祐之治时期能重视,在司马光去世后,统治阶级中的反动力量背离司马光等元祐群贤领导和执行的仁义爱民政策,抛弃礼廉合理节俭政策,就像许谦评价的司马光卒中国不可复兴。司马光重视四维是进步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