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吧 关注:25,065贴子:358,519

回复:重新认识的三国蜀汉——看不懂的敛兵聚谷之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不明,阎宇的最后结局不明。
在《三国志》中记录了在蜀汉灭亡之战中,阎宇带兵回援成都的事迹。可到底他参没参战?降没降魏?是否死于“二士争功”?蜀汉灭亡后是否入洛阳等等,统统没有记录。这可是蜀汉的“方面级别”的高级官员啊!可是真的没有。
关于阎宇的结局,我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做一个推断。但需要申明一点就是推断中的内容是不带有褒贬意思的。
阎宇作为大半辈子都从事军事后勤业务和熟谙“养兵之法”的将领,在官场、商场都是非常会“来事”的一个人,他的处事原则往往更偏重于现实性考虑。那么在诸葛瞻绵竹败亡、刘禅开城投降的蜀汉结局下,阎宇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阎宇的选择或许就是“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吧。具体做法就是:散其部众,潜归乡里。这个套路并不稀奇,当年董卓事败身死后,李傕郭汜就曾经打的这个主意,只是被贾诩劝止住了,但这世上又有几个能像贾诩那样具备“反向思维”的人呢?
至于下定了决心后,阎宇的精明也就能够体现出来了。“潜归乡里”并不是回他原籍荆州南郡,他要么是回巴西郡,要么就是去南中。趁成都“二士争功”之乱,曹魏对蜀汉政权的清理只局限于明面上的蜀汉官员,而无暇顾及基层世家豪强的机会,凭借过往纺织品贸易建立起的人脉关系,通过联络世家豪强继续开展对外纺织品生意(生产和销售)为依托,迅速形成利益共同体,完成对个人和家族进行的隐藏和变迁;同时要看到,在蜀汉灭亡后,罗宪、霍弋等“老同事”是一直任职到晋朝的,这些政军关系也是阎宇能够隐姓埋名的最大凭恃。
至于陈寿为什么在《三国志》中不写清楚他的下落呢?或许陈寿是真的已经把阎宇“遗忘”了吧。(陈寿的举主里面可是有罗宪的)
最后,东汉益州巴西郡的阎姓是来自东汉阎显---阎穆这一脉。在三国时期,这一脉的名人是阎圃,他是曹操征汉中后随曹操北返,迁居河南的。这一脉与阎宇的荆州阎姓应该是相去甚远的。
全文完。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7楼2023-05-13 19:48
收起回复
    关于蜀汉马忠的一点新认识
    接替张翼出任庲降都督的是马忠。为什么由马忠来接替?我从中看到了诸葛亮为政的细腻感!
    首先,马忠的官场经历中是存在丞相幕府派的任职履历的,这保证了马忠的政治忠诚度的可靠性。。
    仅凭丞相幕府派的经历就能出任庲降都督吗?虽然诸葛亮的权力是可以覆盖君主刘禅的,但这个职位任命就是可以不顾刘禅(君权)的利益“硬吃”吗?
    诸葛亮考虑的真的很多!
    其二,马忠的举主是阎芝,而阎芝是张飞麾下的重要部属,那么这条线就理顺了。因为虽然张飞横死,去世的早,但张家在刘禅一朝是“外戚”啊!那么马忠出任庲降都督能够保证刘禅的利益就有了“担保”。这个隐秘的利益线非常重要!
    第三,马忠是益州人氏,这个因素使马忠能够接替张翼,有很重要的话语层面的考虑。
    第四,刘备的认知和授意,这是最后的因素。诸葛亮对君相地位的认知的界限感是很强的,在位不越位是他的根本性观念。刘备对他的知遇,使他对刘备交代的事,是一定是要完成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9楼2023-05-14 14:45
    回复
      重新认识的三国蜀汉——胡济的结局
      关于胡济的结局,个人也是有一个判断的,只是因为我并不仅仅是三国蜀汉历史,而是着重于中国古代西南地区对外交往的事迹,所以对与之无关的人就没有提及。
      在《重新认识的三国蜀汉》一文中分析过:蜀汉在费祎死后的政权结构是“君权—相权”互相斗争的二元模式。君权系是陈祗+黄皓+姜维,覆盖政权、宫中和军权,这三人都是代表刘禅;而相权则是以“荆州小团体”这个群体为主,是延续了当年的“丞相幕府派”的政治实体。其代表就是诸葛瞻——主职沟通刘禅,也是这一派的头面人物;董厥、樊建为代表的则是政务官这一系统,是荆州小团体中最庞大的一群人,包括著名的谯周;军队系统就是胡济为代表,张翼、廖化虽在其中,但在这个派系里还处于边缘。不过张、廖这两位在军中是“山头”性质的大佬,倒是两边不敢得罪,不过也两边不沾好。到诸葛瞻主政后,这两位通过对姜维北伐提出看法,先后表态支持“保境安民”政策,站队诸葛瞻了。
      段谷之战,胡济失誓不至导致姜维惨败,胡济是受到惩处了的,成为了“不管汉中的汉中都督”,其职权和部曲都被严重削弱。到诸葛瞻执政后虽迁升他为右骠骑大将军,重新赋予了他职权,但胡济的团队在各方制约下的重建是处于非常缓慢的。
      个人有个感觉:如果蜀汉不灭亡,下一任的汉中都督有可能是蒋斌——蒋琬的长子。这也是胡济在复出后的尴尬之处,因为新生代已经出现了,作为昨日黄花,在时过境迁的背景下,不再可能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源的倾斜了。
      可惜263年曹魏开始了伐蜀之战,胡济就成了个“空头将军”。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姜维回防剑阁时,从涪城北上支援姜维的是张翼、廖化和董厥!张、廖不说了,本身就有部曲,自成实力;而董厥作为文官为什么是他带队伍呢?就是因为董厥原来管实务的(升迁钱粮),他能带的动;而胡济没自己的部队,只能在涪城干看着。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绵竹,兵临成都,迫使刘禅投降。姜维率剑阁兵马投降钟会,蜀汉灭亡。
      那么无兵无将的胡济呢?他和阎宇所掌握的资源可完全不一样。所以下野为民,保全首领以至寂寂终老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而陈寿不写胡济的下落,一个可能是真不知道;还一个可能就是在蜀汉同属一个派系,顾念香火情。
      所以个人认识:对于阎宇和胡济的下落,陈寿一个是讲理一个是讲义。
      END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0楼2023-05-15 20:15
      回复
        关于范疆、张达及张飞之死的推测
        真的是在很早之前,就一直想搞明白杀死张飞的范疆、张达这两个人是什么人?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楼2023-05-17 20:19
        回复
          范疆(正史为范强)、张达这绝对是东汉三国历史中最耳熟能详的两个小人物,但他们的来历、来源一直是众说纷纭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2楼2023-05-17 20:20
          回复
            因为这两个人的记录就只有《三国志 m·张飞传》中:“时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范强、张达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这一段内容,有他们的名字。而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是:“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根本就没提名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3楼2023-05-17 20:20
            回复
              在南朝的陶弘景所录的《古今刀剑录》中有:“张飞,初拜新亭侯,自命匠链赤朱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蜀大将也。后被范强杀,将此刀入吴。”在这里又有了范强的名字。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4楼2023-05-17 20:20
              回复
                根据这些材料,对范疆张达的来历是可以做一个常规的推测的,着眼点就是 “帐下将”、“左右”这两个词。一般的理解就是范张二人是张飞的近卫将领,因某种变故杀了张飞,逃亡东吴。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5楼2023-05-17 20:21
                回复
                  那么他们作为张飞的部属会是来自于哪里呢?
                  张飞随刘备颠沛流离于河北、徐州、荆州,其原有部属、亲随也大多在这个过程中亡故散失了,所以他的部属有很大的部分是来自于荆州。这就要分为两个可能的来源了:新野时期或者南四郡时期。
                  如果是新野时期成为了张飞的部下,那么他们都有可能是参加了长坂之战的。在与张飞有这样一段生死相依、祸福与共的经历后,他们到底是在巴西郡遭遇了多大问题,需要选择杀害故主外逃呢?而做出这样的选择后,谁又有信心和勇气接纳他们而不成为第二个张飞呢?所以这个可能应该是比较小的。
                  那么范张二人是赤壁之战后,因刘备的实力扩张,笼络、招募的南郡及南四郡人士。在成为了张飞的部属后,又参与了征蜀期间的战役,做到了张飞的近卫,这是有可能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在刘备起兵伐吴的时候,要杀张飞后再逃亡呢?或许是因为关羽兵败荆州之后,东吴控制了荆州,其家族因立场的转变对他们造成了重大影响,在孙刘火并而结果未知之时,为避免家族因其在蜀为将,受到孙吴猜疑而提前遭受到的损害,所以选择了杀将降吴。这个可能也与他们杀了张飞之后是只身逃亡东吴的特征是相符合的。
                  对这个推测唯一的不充分就是他们为什么非要杀了张飞呢?不杀,直接逃亡降吴也一样是行得通的。杀了张飞,不更是给孙刘火并火上添油吗?对他们及其家族有好处吗?难道他们是被策反了?总的说来,范张二人如果不是杀张飞一事,在史料里估计都没有他们一笔,这样的小人物及其家族会是孙吴为应对刘备的大举征伐而做的战前准备吗?这也未免太小看孙吴了吧。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6楼2023-05-17 20:22
                  回复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解释呢?
                    通过梳理刘备势力佂蜀和伐吴的轨迹,我发现从另一个着眼点来做出推测或许会是更合理的。
                    首先,张飞的部属大多是来自于荆州,特别是南四郡。这些人因为是与张飞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命运与共的关系,所以对张飞的性格缺点,是能够包容和忍受的,最少不会因为有事而轻易走极端。要知道范、张杀张飞是两个人一起采用极端的方法,这是很少见的,也是这件事蹊跷的地方。
                    那么范张二人会不会不是来自于荆州的呢?他们不是来自荆州,会来自哪里?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楼2023-05-17 20:23
                    回复
                      这就是我认识张飞之死一事的着眼点,张飞经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印记:巴西郡!
                      张飞佂蜀后的职务是先任巴西太守,后升为右将军,但继续留在巴西郡主持军务。那么他在这里干什么事呢?他要在这里“消化”这里旧有的军队,这只旧军队就是被泛称为“东州兵”的这群人及其武装系统。
                      东州兵,是东汉末年,刘焉为益州牧时期,以招揽的三辅(陕西关中)、南阳的流亡士族的私人军事武装为主力的团体。在当时的益州豪强平定了绵竹马相、赵衹以黄巾名义发动的叛乱后,迎刘焉于绵竹,刘焉又收编了其中的部分精壮(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
                      关于东州兵,最为熟知的就是吴壹、吴班兄弟。其实东州兵这个团体也是有很多分枝的:如孟达、法正、李严、射援、庞義这些人,都是这一团体中的一部分或一枝。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楼2023-05-17 20:32
                      回复
                        在刘备佂蜀、定蜀时期,巴西郡这里的东州兵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刘焉、刘璋时期的巴西太守庞義所招揽和统领的。
                        庞義,“河南人(这个河南是司隶校尉部的河南郡)。初事刘焉,任议郞。后事刘璋,嫁女于璋长子循为妻,为璋亲厚。数与张鲁战,任巴西太守,遂专权势。好士,招合部曲以备乱。璋疑之,義厚陈谢璋。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定成都 ,任为左将军(刘备时任的官职)司马。”
                        刘备定蜀之后,李严、孟达,吴氏兄弟都是受到任用的,所以他们的部曲都是被予以保留了,这些部队随后又投入到刘备的各种战事中去了。
                        那么庞義呢?庞義在刘备定蜀之后,因为他自身身份的敏感,为保全首领,所以在投降刘备后,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地盘(巴西郡)和军队。但庞義的部属又是来源很庞杂的,即既有东州豪强们的门客童仆,又有益州黄巾的残部,这些人在刘备定蜀后就需要接受整编,这就是张飞在巴西郡的主要工作。
                        关于张飞在巴西整编旧武装的事情可以通过另一件事来侧证,即汉中之战后为什么出任汉中太守的是魏延而不是张飞的原因?就是因为魏延及其部曲在经过佂蜀、汉中之战的考验后,其个人、部属的忠诚和战斗力都得到了刘备的认可。而张飞虽然其个人的忠诚、能力都无可置疑,但他当时所统领的部队,因为来源众多、人员复杂、整合时间短等因素,忠诚和战斗力都是不能让刘备放心的。
                        那么范疆、张达就非常可能是来自于这个“旧武装”团体,这也是他们敢于对张飞直接下刀子的原因:即他们本就是乱世求生存的人员,无所谓对刘焉、刘璋或者刘备的归属感,所以在时局形势出现变化时,就会兴起杀人逃亡的念头并付诸行动,便于其再投新主。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楼2023-05-17 20:33
                        回复
                          为什么范强、张达会兴起杀张飞的念头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时局的变化。关羽兵败荆州后,使作为靠近荆州的巴西郡驻军将领的范、张二人,对刘备势力的前途产生了悲观看法,认为刘备的覆灭就是迟早的事情。这还真不能怪范疆、张达会这么想,毕竟刘备在丢掉了根据地后,被打的东奔西跑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他们将个人的前途命运押注在东吴将会对刘备势力继续发动战争并取得胜利的判断上。当蜀汉伐吴之即,为避免和刘备势力玉石俱焚,就需要迅速采取行动改换门庭,所以杀了张飞做“投名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楼2023-05-17 20:34
                          回复
                            那么范疆、张达是张飞的近卫将领吗?应该不是。
                            关于“帐下将”的理解应该是他们是属于张飞的本部,即是张飞直接领导的部队将领,而不是归张飞统领、指挥的部队。
                            其实张飞被杀一事和当年孙策遇刺颇为相像,即他们两人都是因为“轻而无备、性急少谋”这个原因,所以被范张二人在“以有心算无心”的状态下杀害的。
                            因为范张系张飞本部的将领,他们的驻地也就与张飞的中军基本上在一起,平时请示汇报工作也比较频繁,甚至他们二人还会带着酒去张飞的起居处与其聚饮一番。这些事情多了后,张飞的警卫人员对类似情况也就熟视无睹了,其个人的警卫制度也就是很松弛的(轻而无备)。
                            可以设想一个场景:范疆、张达在起意投吴之后,密谋杀害张飞做“投名状”,那么要怎么干成这件事呢?假借献美酒与张飞聚饮的名义,通过警卫的检查,然后在饮酒时将张飞灌醉之后,实施杀害行为。
                            范张在杀害张飞后,离开张飞起居处时,肯定对警卫人员撒了谎,即谎称张飞喝醉了,在睡觉。而这样的情况因为曾多次发生,所以其警卫人员也就没有在当时对张飞被害的第一时间里作出反应,等到第二天发现张飞的异常情况时,范张二人早就逃远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楼2023-05-17 20:34
                            回复
                              那么杀害张飞这个事情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凶器是什么?
                              张飞是怎么死的?“杀之,持其首”,也就是说张飞是被斩首了的。如果范张是先秘藏有凶器,也只能是匕首、短刃这一类小巧的武器。这类武器要杀人相对容易,但要斩首,就比较费工夫了,而且范张是在张飞的起居之处行凶,对时间就有要求了,所以凶器就必须是强兵利刃。那么哪里来的强兵利刃呢?要知道,即使张飞的警卫制度再松弛,范张二人也不能明目张胆的背着刀随意进出张飞的起居处吧?
                              杀害张飞的凶器就是《古今刀剑录》里的这把“新亭侯刀”!
                              按《古今刀剑录》的记载,这把刀应该是张飞“私铸”的,原则上是有些不符合规矩的。但这个事,如果被告到刘备那里,以刘备与张飞的亲厚关系,估计也就是刘备说:“武夫好兵,诚为佳话,让张飞罚酒三杯!”。所以张飞的这把宝刀,作为他的心爱之物,必然的是摆放或悬挂在自己的起居之处,便于自己日常的欣赏和把玩,而不是收藏在秘密的地方。
                              而使用“新亭侯刀”也能解释范张在杀人后为什么要盗走这把宝刀,因为把凶器带离现场是凶手杀人后最基本的一个反应。
                              那么会不会是张飞与范张二人在聚饮时,在大家都喝醉了的状态下因琐事发生争斗,范张一时冲动,用张飞起居处的宝刀杀了他呢?可能性不大。如果是醉酒后出现的事端,一般会有争吵、打骂、拍桌子、摔酒杯、砸酒坛这些征兆的,在出现这样的征兆时,张飞的警卫人员还不出现在现场就是不符合常理的。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2楼2023-05-17 2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