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吧 关注:27,750贴子:537,806
  • 4回复贴,共1

新编黄梅戏《孔乙己》观后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编黄梅戏《孔乙己》观后感
照搬照抄鲁迅先生的东西,自以为深刻上档次,实际上认知却是非常肤浅,这就是新编黄梅戏《孔乙己》最准确的评价。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身着的破旧长衫,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束缚和限制,限制了他的行动和思维方式,不能融入普通劳动者,使得他始终游离于两个社会阶层之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终被现实所吞噬。这就是鲁迅先生小说的文化意义,代表了传统与时代的冲突,意图提醒人们要打破这种束缚。
现在的社会存在一种现象:有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刚步入社会时遭遇到一些挫折和困境,高不成低不就,随即便失去自信和希望,变得消极和颓废。正能量的文化引导应该是树立正确观念,打破被困在学历上的“孔乙己长衫”这一心理枷锁,一时的困难不等于一生的失败,工作无高低贵贱,谁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不断充值,提升技能,必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编黄梅戏《孔乙己》,整部剧中有一点点与时俱进的正能量的文化引导的元素吗?很显然,没有。整部剧只是一味铺陈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扼杀和清朝社会对底层人的凉薄。 一味的照搬照抄鲁迅先生的小说,而小说里内在的积极的文化意义却没有任何体现,所以说,这是一部认知非常肤浅的作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12-26 10:35回复
    《孔乙己》发表于1918年,正值“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正在猛烈抨击旧思想旧文化。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旨在揭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毒害和社会对失败者的冷漠与残酷,写作目的为了揭示旧文化的弊端并意图打破旧文化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在那个年代,孔乙己们穷尽一生的学习八股文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因为一旦考中,就可以完成人生的完美逆袭。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12-26 11:29
    回复
      现在,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们十几年寒窗苦读也是为了高考,但就算是学习努力高考顺利,上了985、甚至北大清华,也不能保证后来的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学历只能做一个敲门砖,社会还需要现代的孔乙己们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结合到自己的实践中运用,不断努力,不断提高,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12-26 11:30
      回复
        时代早就不同了,过去了一百多年,不是那个忧国忧民的年代了。照搬照抄,邯郸学步,而且不能把鲁迅先生作品中深刻的含意与时代的脉搏相结合,让观众感受到的只有旧时代的糟粕、角色塑造的情感内核是满满的负能量,从头到尾少有黄梅戏富有文化内涵的对话风格和语言美学,这样的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2-26 11:31
        回复
          有业内人士指出:推出《孔乙己》这个戏的剧团似乎不是活在这个世界上,主要是指这部戏的选材、立意,实在是太差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2-26 1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