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雷霆吧 关注:587,758贴子:34,277,629
  • 12回复贴,共1

世界侧卫大横评第三期——涅槃之路:苏俄侧卫四十年进化史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家好啊我是鸣鹿
又到了每日摸鱼环节,根据上次的投票,我要连续更两期侧卫发展史。
但是如果把中俄侧卫发展史写到一起的话,那这篇帖子可就长的不能再长了,所以我准备今天先写苏联/俄罗斯侧卫,下一期视角转换到中国,给大家带来较为详细的故事
大家多多点赞收藏转发支持一波,能否成为游戏领域大神就看各位吧友的助力了!
(如果效果比较好的话我就要启动尘封已久的pr以及剪映了,然后做成电子榨菜)


IP属地:上海1楼2025-03-12 10:36回复
    一、对抗星条旗的利剑出鞘
    1970年5月,当美国F-15"鹰"式战斗机的设计图曝光时,克里姆林宫的空气骤然凝固。 苏联航空工业部紧急启动代号"未来前线战斗机"(PFI)计划,要求苏霍伊、米高扬两大设计局在五年内拿出能抗衡美国新锐战机的方案。 在这场事关国家尊严的竞赛中,总设计师米哈伊尔·西蒙诺夫率领的苏霍伊团队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构想——将整个机体打造成升力体,用钛合金骨架撑起未来三十年的空中霸权。


    IP属地:上海2楼2025-03-12 10:36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首架T-10原型机的诞生堪称系统工程奇迹:为了将理论翼载荷降至290kg/m²(仅为F-15的80%),设计师将两台AL-31F发动机间距拉大到1.5米,形成独特的"发动机峡谷"结构。 1977年5月20日,试飞员伊留申驾驶T-10首次升空,却在颤振测试中遭遇机翼断裂,整架战机坠入冻土荒原。 这场灾难迫使团队推倒重来,最终在1981年推出脱胎换骨的T-10S,其气动布局被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誉为"力学与美学的终极平衡"。


      IP属地:上海3楼2025-03-12 10:36
      回复
        二、红场惊雷:从实验室到战场
        1989年巴黎航展上,维克托·普加乔夫驾驶Su-27突然拉起机头至120度仰角,以近乎静止的姿态掠过观礼台。 这场震惊西方的"眼镜蛇机动"表演,实则是苏霍伊团队精心策划的战术验证——他们在风洞测试中发现,当战机以30度仰角飞行时,前缘襟翼产生的涡流竟能形成额外升力。 这个意外发现最终催生了世界首款具备过失速机动能力的战斗机。


        IP属地:上海4楼2025-03-12 10:37
        回复
          但荣耀背后暗藏危机。 共青城飞机制造厂的工人们至今记得,1983年首批量产型交付时,钛合金焊接合格率不足40%。 总装车间主任伊万诺夫发明了"冰镇焊接法":将液态氩气注入焊接点,在-196℃环境下完成钛合金分子重构。 这种土法上马的工艺,让机体寿命从800小时跃升至3000小时。


          IP属地:上海5楼2025-03-12 10:37
          回复
            三、帝国黄昏中的绝地求生
            1991年12月25日,当克里姆林宫红旗降下时,苏霍伊设计局账户仅剩237万卢布。 共青城厂的工程师们不得不用Su-27UB双座教练机改造客舱,搭载8名乘客开展民航货运维持生计。 转机出现在1996年,中国订购的76架Su-27SK合同带来了2.3亿美元救命资金,但附加条款要求必须传授钛合金加工技术。 这个决定在俄罗斯军工界引发轩然大波,却意外推动了生产线的数控化革命。


            IP属地:上海6楼2025-03-12 10:37
            收起回复
              此时的Su-30系列正经历着痛苦的转型。 原本作为防空截击机设计的Su-27PU,在印度空军要求下被改造成多用途战机。 伊尔库茨克厂总师别洛乌索夫回忆:"我们在机腹硬塞进多功能光电吊舱时,不得不削薄座舱装甲。 有次试飞员发现仪表盘下方竟能透进阳光,这简直是在飞透明棺材! "这种急功近利的改造导致早期Su-30MK事故率高达每千小时1.2次,直到2003年才通过结构补强解决。


              IP属地:上海7楼2025-03-12 10:38
              回复
                四、浴火重生的俄系终极侧卫
                2008年2月19日,编号901的Su-35原型机在共青城腾空而起,翼尖拉出的涡流在晨雾中勾勒出双螺旋图案。 这款被称作"飞行超级计算机"的战机,凝结着三代俄罗斯工程师的执念:其雪豹-E雷达的1988个T/R组件,源自苏联时代为米格-31研制的"掩体"雷达技术;三轴数字电传系统则移植自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控制代码。


                IP属地:上海8楼2025-03-12 10: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最传奇的当属AL-41F矢量发动机的诞生。 1995年,留里卡设计局在经费断绝的情况下,将Su-27的AL-31F核心机与T-80坦克的燃气轮机结合,创造出世界首款三维矢量喷管。 测试主任彼得罗夫在回忆录中写道:"首次试车时,发动机竟把3吨重的试车台掀翻了! 我们在水泥地上发现半米深的划痕,像被巨兽利爪撕裂过。 "


                  IP属地:上海9楼2025-03-12 10:38
                  回复
                    五、侧卫家族的另类传奇
                    在阿赫图宾斯克的沙漠试验场,有个被称作"鸭嘴兽巢穴"的机库,这里孕育着侧卫家族最古怪的成员——Su-34。 其独特的并列双座舱源自1986年的疯狂创意:设计师将Su-27IB的座舱拓宽至1.2米,飞行员可以站立操作甚至加热便当。 1990年首飞时,试飞员伊戈尔发现前起落架舱门关不严,临时用口香糖粘住缝隙完成试飞,这个"修补"竟沿用至量产型。


                    IP属地:上海10楼2025-03-12 10:38
                    回复
                      这个看似笨重的"飞行坦克"却在叙利亚战场大放异彩。 2016年帕尔米拉战役中,Su-34挂载6枚KAB-1500激光制导炸弹,在沙尘暴中精准摧毁ISIS的地下指挥所。 其独特的前视红外系统能识别40公里外帐篷的篝火余烬,这项技术源自苏联月球车的热成像系统。


                      IP属地:上海11楼2025-03-12 10:38
                      回复
                        六、永不停歇的进化之路
                        今天的共青城厂区,白发苍苍的铆工瓦西里仍在指导年轻人安装Su-35S的机翼蒙皮。 他常念叨:"真正的侧卫精神不在图纸上,而在每一颗淬火的铆钉里。 "这种执着让侧卫家族创造了航空史上罕见的进化奇迹:从1985年至今,原始设计的87%结构被替换,但升力体基因始终未变。


                        IP属地:上海12楼2025-03-12 10:39
                        回复
                          在茹科夫斯基试飞院的档案室,泛黄的T-10设计图与最新Su-57的3D模型比肩而立。 当问及侧卫系列的未来时,西蒙诺夫的继任者科内舍夫指向墙上的标语:"我们不是在制造飞机,而是在铸造永恒。 "或许这就是钢铁雄鹰的终极奥秘——在毁灭与新生的轮回中,永远追逐天际线的曙光。


                          IP属地:上海13楼2025-03-12 1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