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一统天下吧 关注:130贴子:10,668

回复:我知道的草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地区同时有这数个物种。多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茎直立,高10—30cm,全体无毛。茎少数或多数簇生,直立或斜生。基生叶莲座状,条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条形,长7—20厘米,宽0.5—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渐狭成柄,全缘或疏具小牙齿,或呈不规则分裂,灰绿色。 山苦荬(又名:败酱)(5张) 花茎直立,高20—40厘米,上有1—3叶,无柄抱茎,全缘或有稀疏浅齿,与基生叶形似而较短。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稀疏的伞房状,总苞圆筒状或长卵形,长7—9mm,宽2—3mm,外层的总苞片小,6-8,内层的较长,7—8,全为舌状花,黄色、淡黄色、白色或变淡紫色。瘦果红棕色,狭披针形,稍扁,长4—6mm,有长约3毫米的喙,具10条等形的纵肋,冠毛白色。苦菜新鲜的时候没其他怪味,晒干后有强烈味道,如脚臭。但是效果非凡。别名:苦菜、兔儿菜、兔仔菜、小金英、鹅仔菜、燕儿尾、陶来音—伊达日阿(蒙古族名)胭脂麻,白花败酱,苦猪菜,苦斋,苦斋婆,苦斋麻。地理分布:山苦荬分布于中国北部、东部、南部及西南部,福建省为盛产地,原苏联、朝鲜、日本、越南也有。 性味:味辛、苦,微寒。 归经: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主治:用于肠痈,肺痈高热,咳吐脓血,热毒疮疔,疮疖痛肿,胸腹疼痛,阑尾炎,肠炎、痢疾,产后腹痛,痛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9-15克(鲜者60-120克);外用捣敷。脾胃虚弱者慎用。生物生态特征:山苦荬为多年生中旱生草本,它的适应性较强,广泛地分布于海拔500—4000m的山坡草地乃至平原的路边,农田或荒地上,为一种常见的杂草。本种耐旱也较耐寒,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固定,半固定沙丘及其他沙质地上也见有生长。它在海拔3300—4000m高寒的青藏高原亦可适应。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返青较早,而在晚秋季霜冻后亦可短期存活。山苦荬为根蘖型草本。以种子和根蘖进行繁殖,但以营养繁殖为主,在内蒙古地区一般4月上、中旬返青,4—5月为营养期,5—6月为开花期,6—7月结实,其后为果后营养期,10月上旬枯黄。 编辑本段药材鉴别 全草长20-40cm。茎多数,光滑无毛,基部簇状分枝。叶多皱缩,完整基生叶展平后线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8cm,宽1-4cm,先端尖锐,基部下延成窄叶柄,边缘具疏小齿或不规则羽裂,有时全缘;茎生叶无叶柄。头状花序排列疏伞房状聚伞花序,未开放的总苞呈圆筒状,长7-9mm,总苞片2层,外层极小,卵形,内层线状披针形,边缘薄膜质;瘦果狭披钳形,稍扁平,红棕色,具长喙,冠毛白色。气微,味苦。黄花败酱与白花败酱两者区别点有三:黄花败酱一是地下根茎节间2cm以下,节生细根;二是叶羽状深裂或全裂,边缘具粗锯齿;三是聚伞花序集成顶生的伞房花序,花黄色。而白花败酱地下茎节间长3~6cm,节生粗毛;茎生叶不分裂;聚伞花序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白色。两者均有败酱气,同等入药。


通过贴图神器上传77楼2013-03-31 23:04
回复








    


    79楼2013-04-01 20:57
    回复
      鸢尾花是鸢尾属植物,是对一族草本开花植物的统称。“鸢尾”之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彩虹。它表明天上彩虹的颜色尽可在这个属的花朵颜色中看到。鸢尾花在我国常用以象征爱情和友谊,鹏程万里,前途无量明察秋毫。这种花由6个花瓣状的叶片构成的包膜,3个或6个雄蕊和由花蒂包着的子房组成。香气淡雅,可以调制香水。分布于日本、中国中部、西伯利亚、法国和几乎整个温带世界。是法国国花。 中文学名: 鸢尾花
      拉丁学名: Iris tectorum
      别称: 鸽子花 (内蒙一带称法)
      界: 植物界
      纲: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目: 百合目 Liliales
      科: 鸢尾科 Iridaceae
      花程式: ↑*P(3+3)A3G(3:3)
      色彩: 鸢尾花大多为蓝紫色
      英文名: Roof Iris
      花期: 5月

      植物属性 基本信息 拉丁学名:Iris tectorum ("Iris"为“虹,虹彩”;“tectorum”为“屋顶上的”) 别 名:蓝蝴蝶,扁竹花,中国鸢尾,鸭子花,蝴蝶兰,爱丽丝 用 途:花境,丛植,地被  出 处:鸢(glede),读(yuan)是鹰科的一种鸟,《诗·大雅·旱麓》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它的希腊/英文名是iris, 意为彩虹,因为这种花有红,橙,紫,蓝,白,黑各色,不愧彩虹之称。它的法语名是fleur-de-lis或者fleur-de-lys, 这个讲不出什么名堂,但是它的古法语拼法是fleur-de-luce, luce就是拉丁文的light, 光明也。所以这花在法语里是“光之花”。
      紫色鸢尾花 产地分布:鸢尾属植物成长在日本、中国中部、西伯利亚、法国和几乎整个温带世界。 名字起源:鸢尾花,中文名来自于它的花瓣像鸢的尾巴。还有说是这种植物的名字是由上帝的信使和联接地球和其他世界的彩虹而来的。鸢尾花因花瓣形如鸢鸟尾巴而称之,其属名iris为希腊语“彩虹”之意,喻指花色丰富。 形态特征 鸢尾花是鸢尾属植物,是对一族草本开花植物的统称。这种花由6个花瓣状的叶片构成的包膜,3个或6个雄蕊和由花蒂包着的子房组成。花形似翩翩起舞的蝴蝶。五月,鸢尾花开花的季节,你就可以看见一只只蝴蝶飞舞于绿叶之间,仿佛要将春的消息传到远方去。[1] 与百合区别 “法国的国花是鸢尾科的香根鸢尾(f
      鸢尾leur de lis),它体大花美,婀娜多姿,与百合花(lily)极为相似。鸢尾与百合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科类,虽然一眼看去,似乎两者都有六枚“花瓣”,殊不知鸢尾花只有三枚花瓣,其余外围的那三瓣乃是保护花蕾的萼片,只是由于这三枚瓣状萼片长得酷似花瓣,以致常常以假乱真,令人难于辨认。此外,鸢尾的“花瓣”一半向上翘起,一半向下翻卷,而百合花的花瓣却一律向上。另有一些鸢尾的花心深处还长有三枚由雌芯变成的长舌形瓣儿。由于欧洲人常把鸢尾花称作“百合花”,故不少人以为法国的国花是百合花。”近代汉语里经常把fleur-de-lis翻译成“金百合”,正确的翻法还应该是“鸢尾花”。香根鸢尾(fleur de lis)。
      中药属性 药效作用 1.消炎作用:鸢尾黄酮甙,在试管中有抗透明质酸酶的作用,而且不为半胱氨酸所阻断,它还能抑制大鼠的透明质酸性的浮肿而不抑制角叉菜胶性浮肿,对鼠因腹腔注射氮芥引起的腹水渗出亦有抑制作用。   2.其他作用:鸢尾黄酮甙,能促进家兔唾液分泌,注射较口服的作用更快而强。 性味特征 苦、辛,平。有小毒。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 鸢尾其毒性为全草有毒,以根茎和种子较毒,尤以新鲜的根茎更甚。牛和猪误食有竣下及呕吐作用,消化器及肝有炎症。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炎,消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疟疾;外用治痈疖肿毒,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根状茎捣烂外敷,或干品研末敷患处。 鸢尾此花全身有一定的毒性,尤其是根部,使用不当会引起呕吐、拉肚子、皮肤瘙痒、体温忽上忽下等等症状,故使用为药物的时候一定要遵从医嘱。


      81楼2013-04-03 12:42
      回复
        化学成分
        全草(地上部分)含生物碱1.6%、野甘草醇(Dulciol)和抗糖尿病成分阿迈灵(Amellin)。
        野甘草根含甘露醇(Mannitol)约1%,并含鞣质等。根皮合廿六醇(Hexacosanol)。B-谷甾醇(B-Sitosterol)、D-甘露醇。全草含α-香树脂醇(α-amyrin)、野甘草酸(dulcioic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acid)、伊佛来酸(ifflaionicacid)、无羁萜(friedelin)、粘霉醇(glutinol)、6-甲氧基苯并恶唑啉酮(6-methoxybenzoxazolino)、β-谷甾醇、二十六烷醇(hexacosanol)、D-甘露醇(D-mannitol)、三十三烷(tritriacontane)/无羁萜(friedelin),β-粘霉烯醇(glutinol),α香树脂醇(α-amyrin),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依弗酸(ifflaionic acid),野甘草种酸(dulcioic acid)[1],野甘草属酸(scoparic acid)A、B、C,野甘草属醇(scoparinol),野甘草种醇(dulic-nol),苯并恶唑啉酮(6-methoxybenzoxazolinene),5,7-二羟基-3′,4′,6,8-四甲氧基黄酮(5,7-dihydroxy-3′,4′,6,8-tetramethoxyflavone)[5],5,7,8,3′,4′,5′-六羟基黄酮-7-O-β-D-葡萄糖糖醛酸甘(5,7,8,3′,4′,5′-hex-ahydro xyflavone),木犀草素(luteoline),6,8-二-C-葡萄糖基芹菜素(vicenin-2),蒙花甙(linarin),牡荆素(vitexin),异牡荆素(isovi-texin),高山黄芩甙(scutellarin),高山黄芩甙甲指(scutellarin methyl ester),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6],刺槐素(acacetin)[7],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6],野甘草醇(dulciol),阿迈灵(amellin)[8]。另报导尚含野甘草醇(dulciol)、野甘草酮(dulciolone)、脂肪油、葡萄糖、氯化钾及磷酸盐等。根皮含二十烷醇(hexacosanol)。根皮含二十六烷醇、β-谷甾醇、D-甘露醇及一种无味结晶性物质scoparol和鞣质。地上部分含野甘草醇,野甘草属二醇(scopadiol)[9]。叶含野甘草醇,β-粘霉烯醇,6-甲氧基苯并恶唑啉酮,刺槐素[10],野甘草酸B及野甘草属酸A[11]。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六醇(hexacosanol),D-甘露醇(D-mannitol)[12],6-甲氧基苯并恶唑啉酮,依弗酸,白桦脂酸[13]及薏苡素(coixol)[14]




        83楼2013-04-03 23:02
        回复

          草石蚕,多年生草本,高13~23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白棕色狭鳞片。具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作用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其上密集须根及在顶端有患球状肥大块茎的横走小根状茎;茎高30-120m,在棱及节上有硬毛。叶对生;叶柄长1-3cm;叶片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12cm,宽1.5-6cm,先端微锐尖或渐尖,基部平截至浅心形,边缘有规则的圆齿状锯齿,两面被贴生短硬毛;轮伞花序通常6花,多数远离排列成长5-15cm,顶生假穗状花序;小荀片条形,具微柔毛;花萼狭钟状,连齿长约9mm,外被具腺柔毛,10脉,齿5,三角形,具刺尖头;花冠粉红色至紫红色,长约1.2cm,筒内具毛环,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近圆形。小坚果卵球形,黑褐色,具小瘤;花期7-8月,果期9月。[1-2
          【名称】:草石蚕
          【别称】:甘露儿、宝塔菜、地蚕、螺狮菜、地古瘤地灵、石蚕(《本草图经》),石奇蛇(《生草药性备要》),石祁蛇(《岭南采药录》),白伸筋、石伸筋(《江西民间草药》),白毛岩蚕、岩蚕(《浙江民间草药》),老鼠尾(《泉州本草》),土知母、墙蛇、石蚯蚓、飞线蜈蚣(《闽东本草》),上核树、骨蛇药、马骝尾、筋碎补(《广西药植名录》),白毛蛇(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白毛骨碎补(《福建中草药》),石岩蚕、白花石蚕、毛石蚕(《浙江民间常用草药》)。[1]
          【学名】:Stachys sieboldii
          【分布】:原产于东亚、中国大陆,台湾由中国大陆引进栽培已有15年以上的时间。
          【分类】:唇形科
          【型态】:株高15~25公分,茎方形,全株密生细毛,叶对生,长卵形,先端钝,锯齿缘,春至夏季开花,花冠淡紫色,地下块茎具短节状,白色,形似蚕体,质脆。
          【用途】:常做观赏植物,因形似蚕宝宝,颇为奇特,1996~2000年间,坊间伪称是新鲜的「冬虫夏草」而声名大噪,价钱高昂,许多人受骗仍不知情,但经推广之后,已成为新兴蔬菜。
          【花期】:12~1月盛产。
          【管理】:性喜温暖,忌高温潮湿,生育适温15~25度。
          【施肥】:栽培土质以肥沃之砂质土壤为佳,排水需良好,滞水不退易腐烂。
          【繁殖】:可用扦插法或块茎繁殖[1]。

          【药名】:草石蚕。
          【别名】:甘露子、滴露、地蚕、甘露儿、土蚰、宝塔菜、蜗儿菜、土虫草、土人参、土蕊子、毛菜、风子草、地牯牛草、地纽、螺丝菜。
          【汉语拼音】:cao shi can
          【英文名】:Rhizome of Bear's-foot Fer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chys siebolidii Miq。
          【归经】:归肺;肝;脾经。
          【功效】:解表清肺;利湿解毒;补虚健脾。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科属分类】:骨碎补科。
          【拉丁文名】:Rhizoma Stachydis Siebolidd。
          【主治】:风热感冒;虚劳咳嗽;黄疸;淋证;疮毒肿痛;毒蛇咬伤[3]。
          【生态环境】:生于水边或湿地。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挖取块茎,洗净,晒干。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浙江、四川、云南等地。[1-2]
          【功效分类】:祛风药;清热解毒药
          【性味】:味甘;性平[1]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及全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全草15-30克,根30-60克;或浸酒;或焙干研末。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出处】:《中华本草》
          食疗价值
          唇形科草本植物草石蚕的块茎。又称地蚕、甘露子、甘露儿、土蛹、宝塔菜、土虫草。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四川、浙江等地,野生或栽培。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I


          84楼2013-04-05 17:51
          回复

            食用部分
            【性能】:味甘,性平。能养阴润肺。
            【参考】:含水苏碱、水苏糖、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葫芦巴碱等成分。
            【用途】:用于肺阴不足,干咳痰少,或虚劳咳嗽。
            【用法】:煎汤,蒸食或煮食等。
            【附方】:
            地蚕猪肺汤:猪肺1具,洗净切块,草石蚕120g,加水一同炖熟,略加猪脂、食盐调味服食。
            本方用猪肺直补肺脏,增强了草石蚕的功效。用于肺虚咳嗽,咽喉干燥。[1]
            阴石蕨有个土名也叫草石蚕,但它是厥类植物,跟草石蚕完全是不一样的植物,需要注意区分。[1]
            [1]
            释名
            草石蚕又叫土蛹,也叫甘露子。草石蚕花结的籽很像荆芥子。草石蚕的地下茎就像珠子相连在一起,形状很像老蚕。
            采集加工
            五月,掘它的茎来蒸吃煮吃,味道像百合。或者用萝卜卤和盐菹水处理、收藏,使它的地下茎不至变黑。也可用酱汁浸泡或掺人蜜后收藏。既可做菜,又可充当果品。

            性味
            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
            和五脏,下气,清神。泡酒喝,除风破血。煮食,治溪涧砂毒。焙干吃,主治走注风,散血止痛。茎叶上的节也可捣成末和酒服。但不宜生吃或多食,否则生寸白虫。倘若与各各鱼同食,会使人呕吐。[4]








            85楼2013-04-05 17:51
            回复
              ③ 治腰肌劳损、关节酸痛:阴石蕨根茎三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 治扭伤:阴石蕨鲜根茎去毛,捣烂,敷伤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 治肺痈:鲜阴石蕨根茎一至二两。水煎,调冰糖服。(《福建中草药》)
              ⑥ 治乳痈:鲜阴石蕨根茎适量,捣烂外敷。(《福建中草药》)
              ⑦ 治带状疱疹:鲜阴石蕨根茎,捣烂绞汁,调雄黄末少许,搽抹患处。(《福建中草药》)
              ⑧ 治风火牙痛,扁桃体炎:阴石蕨根三至五钱。水煎服。(《实用中草药》)
              ⑨ 治牙龈肿痛:阴石蕨根茎三至五钱(鲜者倍用)。煎汤去渣,同鸡蛋煮服。(《闽东本草》)
              ⑩ 治咯血、荨麻疹:阴石蕨根茎三两。水煎,加白糖适量,早晚空腹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文献论述
              ①《本草拾遗》:“根:浸酒除风破血;主溪毒,煮食之。”
              ②《本草图经》:“根: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堪单用,捣筛取末,酒温服之。”
              ③《生草药性备要》:“根茎:祛风除湿。浸酒捽筋骨。”
              ④《岭南采药录》:“根:煅灰,沸水冲服。治哮喘,气痛,肚痛;为末治蛇疮。”
              ⑤《江西民间草药》:“根茎:治妇人黄白带,湿热黄疸,手脚拘挛骨节痛。”
              ⑥《浙江民间草药》:“根茎:善治风痹,止吐血。”
              ⑦《泉州本草》:“全草:驱风镇痉,退风湿热,止痛解毒。治中风口眼斜,瘫痪,风湿性疼痛。”
              ⑧《闽东本草》:“根茎:治喉蛾,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淋病;外敷手足脱臼。”
              ⑨《广西药植名录》:“根茎:治跌打,咳嗽,黄病,小儿疳积。”
              ⑩ 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祛风散湿,凉血利尿。治破伤风,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腰肌劳损,血尿。”
              ⑾《福建中草药》:“根茎:清热凉血,除湿通淋。治肺痈,乳痈,淋浊,便血,带状疱疹。”








              87楼2013-04-05 18:04
              回复
                【附方】
                1,石耳止血丸:石耳150g,枯矾30g,密陀僧30g。共研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于食前,以米饮送服20丸。源于《圣惠方》。本方主要取石耳的止血作用,枯矾、密陀僧能收涩肠道、制止出血,共奏涩肠止血之效。用于便血水止或脱肛。
                2,石耳蒸猪肉:石耳15g,温水浸软,猪瘦肉90g,切片,加水适量和盐少许,蒸熟。上午蒸一次,喝汤,下午蒸一次,全部服食。本方取石耳化痰止咳,猪瘦肉能补虚。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少数病人服用后有轻度头昏、胃肠不适、乏力等副作用,可在2~3天内自行消失。 编辑本段做法 1. 石耳干制品,用时需先用沸水,加少许盐泡发,泡软后轻轻揉搓,将细沙除净。然后磨去背面毛刺,以免口感糙涩。因其自身无显味,制作菜肴须与鲜味原料相配,或用上汤赋味; 2. 为名贵佳肴,石耳食用方法大致可分为甜咸两种。甜食是用冰糖或白糖清蒸,亦可加入红枣、莲子、桂圆肉之类;咸食是用母鸡或瘦肉(猪肉)炖、蒸或烧,每只鸡或每500克瘦肉可放石耳约15克左右;
                3. 需要注意的是,石耳入馔,一定要与生姜同烹,否则有异味。
                植物形态
                石耳地衣体单片型,幼小时正圆形,长大后为椭圆形或稍不规则,直径12cm上下,大者可达18cm,革质。裂片边缘浅撕裂状;上表面褐色,近光滑,局部粗糙无光泽,或局部斑点脱落而露白色髓层;下表面棕黑色至黑色,具细颗粒状突起,密生黑色粗短而具分叉的假根,中央脐部青灰色至黑色,直径5-12mm,有时自脐部向四周放射的脉络明显而突出。子囊盘少见。
                中药化学成分 石耳
                石耳石耳含石耳多糖。从子实体分离的一个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55000,由L-岩藻糖(fucose),L-阿拉伯糖(L-arabinose),D-木糖(D-xylose),D-甘露糖(D-mannose),D-葡萄糖(D-glucose),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acid)等组成。菌丝体含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还含麦角甾醇(ergosterol),原维生素D2(provitaminD2),黑刺菌素(ustilaginoidin)。生长在棉子壳上的石耳含总氨基酸11.50%,蛋白质(protein)13.85%,脂质(lipid)0.60%,糖66.22%,纤维素1.68%,胡萝卜素(carotene)0.22mg/kg,维生素(vitamin)A1.76u/g,维生素B10.88mg/kg,维生素B211.4mg/kg及各种无机元素:钾1.98%,钠0.055%,钙0.28%,镁0.23%,铁0.0017%,铜6.3×10\-6,锌12×10\-6,锰26×10\-6,磷392mg%等
                考证 出自
                1.《日用本草》。
                2.《粤志》:韶阳诸洞多石耳,其生必于青石。当大雪后,石滋润,微见日色,则生石耳,大者成片,如苔藓,碧色,望之如烟,亦微有蒂,大小朵朵如花。烹之面青紫,如芙蓉,底黑而皱。每当昧爽撷取则肥厚,见日渐薄亦微化为水。凡香蕈感阴湿之气而成,善发冷气,多和生姜食乃良,惟石耳味甘腴,性平无毒,多食饫人,能润肌童颜,在木耳、地耳之上。
                药理作用
                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抗凝血作用300%石耳煎剂1ml/100g灌胃,连续20d,实验结果表明,石耳能延长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2.06s,提高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具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石耳多糖50mg/kg给小鼠静注、腹腔注射、灌胃,均有明显的抗凝血作用;在体外实验中,石耳多糖亦有很强的抗凝血活性。 (2)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石耳的磷酸缓冲盐水提取物在试管内明显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并阻断低于16μmol/L的ADP激活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石耳抗血小板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水溶性的。人口服70g石耳后3h内即开始出现血小板功能降低,并持续24h。石耳菌丝体酸提取物体内(大鼠静注10g/kg或灌胃10g/kg连续15d),体外(25mg/ml,50mg/ml及100mg(菌丝体)/ml)能明显抑制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醇提取物5g/kg,7g/kg灌胃,共15d,能明显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石耳酸性杂多糖小鼠腹腔注射试验结果表明,该多糖具有促进白细胞增加,抗凝血和降低血小板的作用,其活性随着多糖分子量和糖醛酸含量降低而增大,即生物活性依赖于多糖在水中的溶解度。 (3)抗血栓形成兔口服石耳多糖18.5mg/kg,可明显延长特异性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的形成时间,缩短血栓长度,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减少血小板数,降低血小板粘附率和血液粘度,并可明显缩短豚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纤溶酶活性,结果表明,石耳多糖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 (4)升白细胞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石耳多糖2mg/只,连续7d,有较好地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下降的作用。
                I


                90楼2013-04-05 19:05
                回复
                  2.对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石耳多糖能增加小鼠脾指数、半数溶血值(HC50)和玫瑰花结形成率,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转化等。石耳菌丝体250mg/kg,连续7d小鼠腹腔注射能明显提高外周血T淋巴细胞百分率;400mg/kg、800mg/kg皮下注射,共7d,使环磷酰胺引起的半数溶血值HC50减少恢复正常。
                  3.对核酸和蛋白生物合成的影响石耳多糖100μg对人淋巴细胞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合成有显著促进作用。石耳多糖给小鼠腹腔注射100mg/kg连续4d,对3H亮氨酸掺入小鼠血清蛋白有较弱的促进作用。
                  4.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石耳煎剂30g/kg,连续灌服20d,石耳多糖28mg/kg,连服8d,均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和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总胆固醇比值,且有降胆固醇作用。石耳多糖180mg/kg灌服可防止高胆固醇引起的小鼠高胆固醇血症的形成。每日在喂胆固醇同时,加喂石耳2.5g/只,共90d,有降低兔血浆胆固醇、过氧化脂质(LPO)、血栓素A2(TXA2)的含量,提高前列环素/血栓素A2(PGI2/TXA2)比值,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5.延缓衰老作用每日给家兔石耳2.5g/只,共90d,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氧自由基,肝、心、脑组织脂褐质,血浆过氧化脂质,血浆胆固醇含量及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提示石耳可能通过降血浆胆固醇,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脂褐质的形成,以维护细胞的正常代谢,显示有延缓衰老作用。运用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了2.5%石耳水提取物50μl,800μl,1000μl对H2O2或由酶体系及非酶体系产生的超氧化物自由基(O-2)有清除作用,清除能力与用量之间呈量效关系,提示石耳水提取物中含有抗氧化作用的成分。石耳多糖100mg/kg,腹腔注射,连续7d,可使小鼠在水中平均游泳时间延长50.40%,有增强小鼠抗疲劳的能力;还能明显降低小鼠心肌组织脂褐质含量;能明显增加小鼠脑和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比活力;对小鼠离体脑中单胺氧化酶B(MAO-B)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强度随浓度增加而加强,并能增加果蝇飞翔能力。石耳多糖能明显延长果蝇平均寿命,为对照组的1.26倍,口服石耳多糖40d后,果蝇脂褐质含量有所降低。  6.抗辐射及抗炎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石耳多糖100mg/kg,连续7d对60Coγ射线照射有拮抗作用,使小鼠存活率提高1.56倍,腹腔注射60mg/只,对大鼠由鸡蛋清引起的足跖肿胀有一定的抗炎症作用。  7.抗溃疡作用石耳多糖以每日70mg/kg灌胃,连续2d,能明显抑制大鼠应激型溃疡的形成;以每日165mg/kg灌胃,连续12d,能促进醋酸型胃溃疡的愈合,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8.降血糖作用石耳多糖33mg/kg或100mg/kg灌胃,能明显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口服多糖后4~7h降血糖作用最显著;还能减少糖尿病小鼠饮水量。  9.抗生育作用石耳多糖8.25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抗着床和抗早孕效果最明显,终止中期妊娠作用略差些,但对孕卵运输则无效。  10.抗癌、抗突变作用石耳热水提取物对瑞士小鼠肉瘤S180抑制率为42.5%~70%,对艾氏腹水癌抑制率为80%。石耳多糖200mg/(kg·d),连续10d有对抗环磷酰胺所致小鼠骨髓微核率增加的作用。  11.抗菌作用石耳中分离的黑刺菌素有抗真菌作用。  12.毒性石耳多糖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789.60±92.19mg/kg。 编辑本段各家论述 1.《日用本草》:清心,养胃,止血。2.《纲目》:明目,益精。  3.《医林纂要》:补心,清胃,治肠风痔瘘,行水,解热毒。  4.《岭南采药录》:泻火,止泄。  5.《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劳咳吐血。 编辑本段栽培
                  【生物学特性】石耳属于腐生性中温型真菌。菌丝在6~36℃之间均可生长,但以22~32℃最适宜;15~ 27℃都可分化出于实体,但以20~24℃最适宜。菌丝在含水量60%~70%的栽培料及段木中均可生长,子实体形成时要求耳木含水量达7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90%~95%。菌丝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长,子实体生长期需250~1000lx的光照强度。为好气性真菌,pH5~5.6最适宜。


                  91楼2013-04-05 19:05
                  回复
                    地衣(lichen)是真菌和光合生物之间稳定而又互利的联合体,真菌是主要成员。另一种定义把地衣看作是一类专化性的特殊真菌,在菌丝的包围下,与以水为还原剂的低等光合生物共生,并不同程度地形成多种特殊的原始生物体。传统定义把地衣看作是真菌与藻类共生的特殊低等植物。1867年,德国植物学家施文德纳作出了地衣是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共生的结论。在这以前,地衣一直被误认为是一类特殊而单一的绿色植物。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500多属,26000多种。从两极至赤道,由高山到平原,从森林到荒漠,到处都有地衣生长。
                    特有附属物 1、粉芽:粉芽是从地衣上皮层破裂处分裂出来的、被菌丝缠绕着的少数光合生物细胞群。聚集成界限分明的近球形或线形的粉芽群叫粉芽堆。 2、裂芽:裂芽是因地衣体表面局部升起而形成的球形、卵形、棒状或具有分枝的珊瑚状小突起,有时与小裂片、小鳞芽或衣瘿近似,它们与小裂片或小鳞芽不同处,在于外形没有背腹之分,与衣瘿的不同处在于其内部所含的光合生物与地衣体内所含者一致。 3、衣瘿:衣瘿虽然也是地衣体表面的小瘤,但并不是由地衣体表面的局部升起形成的,它具有自己的皮层和光合生物,通常见蓝细菌。 4、杯点:杯点是一些界限分明的碗状小凹穴,类似微形小杯,杯腔由排列比较整齐的多层球形细胞构成。它们只分布于牛皮叶属地衣的下表面。 5、假杯点:假杯点的杯腔缺乏比较整齐的球形细胞结构,只是疏松杂乱的菌丝从髓部露出。
                    应用价值 食用 中国地衣资源相当丰富,人们食用和药用地衣的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可供食用的地衣有15种,如皮果衣、老龙皮、网肺衣、松石蕊、雀石蕊、石耳、树花、绿树发、长松萝、风滚地衣、风滚平茶渍等。其中,石耳是中国特产和日本的著名食用地衣,可炖、炒、烧汤、凉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地衣营养价值较高,内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且钙含量之高是蔬菜中少见的。下面以地衣中的东方肺衣、裂髓树花为代表与其他食品进行比较来分析食用地衣的营养成分。 样品 水分 粗蛋白 粗脂肪 灰分 总糖 可溶性糖
                    东方肺衣 12.52 11.02 5.56 2.64 0.62 0.37
                    裂髓树花 14.96 3.43 3.12 2.99 0.79 0.35
                    白菜 10.0 6.2 0.8 10.1 — —
                    菠菜 9.2 6.4 0.6 8.1 — —
                    大米 16.2 7.3 0.4 0.4 — —
                    小麦粉 12.7 11.2 1.5 1.0 — —
                    蘑菇 13.7 21.0 4.6 8.0 — —
                    香菇 12.3 20.0 1.2 4.8 — —
                    黑牛肝菌 — 34.5 — — — —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方肺衣粗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常见的蔬菜,与粮食类接近,粗脂肪含量两种地衣均高于大部分蔬菜、粮食及食用菌。
                    药用 中国自古就有用地衣中的松萝治疗肺病,用石耳来止血或消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石蕊的药用价值,说它有和津润喉、解热化痰的功效。石耳不仅是山珍之一,而且具有抗癌作用。地茶和雪茶是中国陕西民间喜用的降压饮料。甘露衣是治疗肾炎的有效药物。人们研究发现松萝酸、地衣硬酸以及地衣二酚的多种缩合物,在抗革兰氏阳性细菌、尤其是在抗结核杆菌方面具有极高的活性。欧洲许多国家普遍使用地衣抗生素治疗新鲜的创伤和表面化脓性伤口。地衣抗生素对于结核性淋巴腺炎、静脉曲张性和营养性溃疡、外伤性骨髓炎、烧伤、子宫颈糜烂和**滴虫症均有良好的疗效。同时发现大多数地衣多糖具有高度的抗癌活性,能通过增强健康细胞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并且还具有降血压、消炎、清热解毒等功能。从地衣中制备的石蕊是细菌鉴定和检疫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生物化学试剂。栎扁地衣的乙醇提取物——橡苔浸膏既是定香剂,又能提高香精的质量,因而成为日用化妆品中不可缺少的添加剂,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实际上,扁枝衣属的其他一些种类如扁枝衣和柔扁枝衣以及某些树花衣均可作为浸膏的原料











                    92楼2013-04-05 19:11
                    回复
                      Psychotria rubra 茜草科(Rubiaceae) 别名:九节(植物学名词审查本)山打大刀、大丹叶、暗山公(生草药性备要),暗山香、山大颜、吹筒管(岭南采药录),刀伤木(常用中草药手册),牛屎乌、青龙吐雾(台湾植物志),九节木(广东)图版14:1-4[1]
                      形态特征 灌木,高1-2米,有时小乔木状;枝圆柱状。 叶对生,纸质,矩圆形、椭圆状或 倒披针形矩圆形,长8-20厘米,顶端短渐尖或急尖,有时钝头,仅下面脉腋内簇 生短毛,侧脉7-11对,网脉不明显;托叶短,顶端圆或稍急尖,不裂,膜质,很 快脱落。 聚伞花序通常顶生,多花,总花梗常极短,近基部三分歧;花小,白色 ,有短梗,萼檐杯状,近截平或有5个不明显的宽齿状裂片,喉部密生白毛,裂片 稍短于花冠筒,花药露出。 核果近球状至椭圆状,红色,干时现直棱。 灌木或小乔木,高0.5-5米。叶对生,纸质或革质,长圆形、椭圆状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稀长圆状倒卵形,有时稍歪斜,长5-23.5厘米,宽2-9厘米,顶端渐尖、急渐尖或短尖而尖头常钝,基部楔形,全缘,鲜时稍光亮,干时常暗红色或在下面褐红色而上面淡绿色,中脉和侧脉在上面凹下,在下面凸起,脉腋内常有束毛,侧脉5-15对,弯拱向上,近叶缘处不明显联结;叶柄长0.7-5厘米,无毛或极稀有极短的柔毛;托叶膜质,短鞘状,顶部不裂,长6-8毫米,宽6-9毫米,脱落。聚伞花序通常顶生,无毛或极稀有极短的柔毛,多花,总花梗常极短,近基部三分歧,常成伞房状或圆锥状,长2-10厘米,宽3-15厘米;花梗长1-2.5毫米;萼管杯状,长约2毫米,宽约2.5毫米,檐部扩大,近截平或不明显地5齿裂;花冠白色,冠管长2-3毫米,宽约2.5毫米,喉部被白色长柔毛,花冠裂片近三角形,长2-2.5毫米,宽约1.5毫米,开放时反折;雄蕊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长圆形,伸出,花丝长1-2毫米;柱头2裂,伸出或内藏。核果球形或宽椭圆形,长5-8毫米,直径4-7毫米,有纵棱,红色;果柄长1.5-10毫米;小核背面凸起,具纵棱,腹面平而光滑。花果期全年。[1] 编辑本段产地及分布 广布西南、华南、东至台湾。产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生于平地、丘陵、山坡、山谷溪边的灌丛或林中,海拔20-1500米。分布于日本、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等地。[1] 编辑本段医药价值 根叶药用,清热解毒。嫩枝、叶、根可作药用,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拔毒、祛风除湿;治扁挑体炎、白喉、疮疡肿毒、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胃痛、痢疾、痔疮等。[1] 【京药】给梅的:根治风湿;叶治木薯中毒,跌打肿痛《桂药编》。【壮药】大罗伴,棵台柑:全株治鼻衄,牙龈脓肿《桂药编》。[1]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5楼2013-04-17 22:02
                      回复
                        中文学名: 短穗铁苋菜
                        拉丁学名: Kummerowia striata
                        别称: 掐不齐、人字草、斑珠科、公母草、牛黄黄、炸古基、鸡眼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蔷薇亚纲
                        目: 豆目
                        科: 豆科
                        亚科: 蝶形花亚科
                        属: 鸡眼草属
                        种: 短穗铁苋菜
                        分布区域: 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短穗铁苋菜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多分枝。小枝上有向下倒挂的白色细毛。生长于向阳山坡的路旁、田中、林中及水边。分布东北以及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功效: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主治:感冒发热,暑湿吐泻,疟疾,痢疾,传染性肝炎,热淋,白浊。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96楼2013-04-22 20:32
                        回复
                          ① 治突然吐泻腹痛:土文花嫩尖叶,口中嚼之,其汁咽下。(《贵州民间药物》) ② 治中暑发痧:鲜鸡眼草150~200克。捣烂冲开水服。(《福建中草药》) ③ 治湿热黄疸,暑泻,肠风便血:公母草35~50克。水煎服。年久肠风,须久服有效。(《中医药实验研究》) ④ 治赤白久痢:鲜鸡眼草100克,凤尾蕨25克。水煎,饭前服。(《浙扛民间常用草药》) ⑤ 治红白痢疾:公母草25克,六月霜10克。水煎,去渣,红痢加红糖,白痢加白糖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⑥ 治疟疾:鸡眼草50~150克。水煎,分二、三次服。一日一剂,连服三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⑦ 治小儿疳积:鸡眼草25克。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 治胃痛:鸡眼草50克。水煎温服。(《福建中草药》) ⑨ 治小便不利:鲜鸡眼草50~10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⑩ 治热淋:公母草35~50克。米酒水煎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⑾ 治妇人白带:公母草35~50克,用精猪肉100~150克炖汤,以汤煎药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⑿ 治跌打损伤:鸡眼草捣烂外敷。(《湖南药物志》)


                          98楼2013-04-22 20:35
                          回复
                            性味:苦微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微甘微酸。" ②《分类草药性》:"微苦,平,无毒。" ③江西《草药手册》:"甘,平,无毒。" 归经:《滇南本草》:"入肝。" 功能主治:祛风,活络,解热,止血,生肌。治风湿瘙痹拘挛,半身不遂,劳伤吐血,跌打,刀伤,臁疮。清热利尿,散瘀止血,舒筋活络。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痢疾,泌尿道感染,鼻衄,咯血,呕血,便血,脚气水肿,风湿骨痛,荨麻疹,半身不遂,手脚麻木,跌打损伤;外用治外伤出血,骨折,疮痈,小腿溃疡。 流行性感受冒、感冒、咳嗽、肝炎、痢疾、腰痛、尿道结石、乳痛、痨伤、跌打损伤、烧烫伤、蛇咬伤、疔毒。
                            ①《滇南本草》:"走经络,强筋骨,舒筋活络。半身不遂,手足筋挛,痰火痿软,筋骨酸痛,泡酒用之良效。""捣敷久远臁疮,生肌;敷刀伤、跌打损伤,止血收口,能接筋骨。" ②《分类草药性》:"治产后中风,疗风疾,消肿毒气。" ③《重庆草药》:"退火解热,生肌止血。治风湿,劳伤吐血,狗咬伤。" 用法用量: 1.内服:煎汤,25~50克。外用:捣敷。 2.内服:煎汤,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
                            ① 治糖尿病:铁线草50克。冰糖为引,水煎取。 ② 治吐泻:铁线草30克。水煎服。 ③ 治水肿:狗牙根、桐树白皮各20克。水煎服。 ④ 治蛔虫:鲜铁线草50~100克。水煎服。 ⑤ 治牙痛:狗牙根、南竹根,沙参各150克。煮猪精肉吃。 ⑥ 治臁疮长期不愈:狗牙根、茅草嫩尖各25克。捣绒敷。(选方出江西《草药手册》)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99楼2013-04-23 22:56
                            回复
                              药理作用 药铜钱草用部分:全草。
                              铜钱草采集时间:夏、秋季采集。性能:性微寒,味苦辛;清热除湿,解毒利尿。 别名:崩大碗、马蹄草、雷公根、蚶壳草、铜钱草、落得打。制法: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性状:本品常卷缩成团状。根圆柱形,长2~4cm,直径1~1.5mm,表面浅黄色或灰黄色。茎细长弯曲,黄棕色,有细纵皱纹,节上常着生须状根。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近圆形或肾形,直径1~4cm,灰绿色,边缘有粗钝齿;叶柄长3~6cm,扭曲。伞形花序腋生,短小。双悬果扁圆形,有明显隆起的纵棱及细网纹,果梗甚短。气微,味淡。
                              铜钱草验方: 1.外感暑热、鼻咽:积雪草、旱莲草、青蒿(均鲜)各适量,共捣烂取什,用冷开水冲服。 2.外感风热:鲜积雪草60克,白颈蚯蚓4条,共捣烂,水煎后取汁,一日分3次服。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脾、肾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湿热黄疸,中暑腹泻,砂淋血淋,痈肿疮毒,跌扑损伤。用法用量:15~30g;鲜品加倍。贮藏:置干燥处。摘录:《中国药典》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00楼2013-04-23 23: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