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吧 关注:599,407贴子:24,781,006

〖分享〗古代汉语那些事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复习枯燥,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无私奉献精神,发个贴跟吧友们分享一下,进一步促进知识的掌握。
本贴可能包含以下内容:
一、古代汉语词汇部分
二、古代汉字渊源
三、古代汉语语法
四、音韵学基础
五、诗词对联格律
六、古汉语常见修辞
七、古代文体简介
参考教材:《古代汉语》胡安顺 郭芹纳 版
高亮!挖坑,但不一定坚持得下去,不定时更新,一切随缘。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0-07-06 12:18回复
    想要学好文言文,大体上需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词汇,二是语法。掌握好这两个要点,多少都会使你的文言戏有点儿内味,不至于一码一堆生僻字,意思不通不说,语言习惯竟还是白话文的习惯。当然,若能再加上大量的古文阅读,相信高考文言文于你而言,也不过小菜一碟。
    好了,话不多说,接下来我会按照书上的顺序,简单讲讲词汇这一块。
    当然要提前说好的是,我并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这一方面,相当于一个半吊子。如果有哪里讲的不对,大家随时可以指出来批评我。
    好了!正式开始!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7-06 12:22
    回复
      (二)合成词
      什么叫合成词呢?由两个及以上的语素合成的词叫合成词,可分为以下两类:复合式、附加式。
      1.复合式:复合的方式有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三种。
      a.首先谈谈并列式复合。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的词放到一起使用,就是并列式复合。
      意思相近——近义并列:如宾客、琴瑟、言语、年岁。
      意思相对——对义并列:如春秋、干戈、阴阳、乾坤。
      还有一种特殊的,叫做“偏义并列”。就是原本俩词是因为近义或者对义才放在一起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两个词只偏重于其中一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如妻子——偏妻、动静——偏动、安危——偏危、国家——偏国。
      b.其次要说的就是偏正式复合,这个要和偏义并列区分开来,偏义并列中的两个词意思上原本相同或相近,而偏正式复合中的两个词却是有主次之分的,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如:天下、兵法、百姓、布衣。
      很容易记混,但打个比方就好理解了。偏义并列相当于你父亲生的两个孩子,一个嫡子一个庶子,同样都是孩子,但家里都比较偏心嫡子。而偏正复合则是你父亲给你买了一件纯金的首饰,你戴在头上就闪闪发光,别人见到你都说:“看呐!金灿灿的小姐又出门了!”金灿灿是用来修饰你的。
      c.最后说动宾式复合,两个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打个比方就是你父亲给你买了个丫鬟,你可以支使她。
      如:将军、司仪、启明、牵牛。
      2.附加式:就是某些带前缀或后缀的词。这类词是我见过用文言文写戏时,大家最会用的词了。
      最常见的带后缀的词是~然。
      比如:悄然、赧然、欣然、油然等。(但不代表有些人可以乱用,什么字后面都加一个然,拜托,这个翻译成……的样子。)
      不常见的是加前缀的,除了诗经,我几乎没见谁在戏里用过。比如有~、薄~、言~、于~。
      举几个例子:有周、有狄、薄言、言归、于飞、于归等。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0-07-06 12:24
      回复
        详细分析过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之后,接下来我们讲讲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源远流长,经过数年的发展继承,很多词的内涵与外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果大家不清楚这点就去写文言戏,很容易今义古用,写出来的文言文也不够地道。
        无论是出于写戏的要求,还是出于阅读古文的需求,我们都要了解一些实词的变化历程。接下来我会从六个方面具体论述。
        (一)旧词的继承
        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词通过代代相传被继承下来,这部分词就是汉语的基本词汇。
        这类旧词的继承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既继承了词形,又继承了词义——形义相同。
        如:日、月、星、天、地、人、春、夏、秋、冬、风、雷、雨、电等等。
        二是只继承了词形,却没有继承词义——形同义别。
        如:红。
        红的古义是指浅红,红的今义却泛指为一切红。
        再如:坐。
        坐的古义是指跪坐,今义是指坐在凳子上。这是因为以前没有发明出凳子,凳子是后来从外族传进来的。(有一说一,某新版电视剧封神榜大家商朝时就都坐上了胡凳,真是令人迷惑。)
        再比如:谢。
        谢的古义是指谢罪,道歉,今义指感谢。
        (二)旧词旧义的消亡
        1.旧词:
        在语言的发展中,也有一部分词已经消亡了。并不是说这个词无法考证了,这里的消亡是指除了某些特定情况,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我们不再用到。
        同样分两种情况,一是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消亡了,二是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我们今天已经不这么称呼。
        第一种情况我举两个例子:
        比如,笏。
        这个东西一开始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提词器,后来转变为一种礼仪的象征。而今天我们已经没人会上朝,全国人大也不需要拿着小条。
        再比如,媵。
        春秋战国的时候比较流行的一种陪嫁方式,通俗讲,就是买一送一。嫁个女儿的同时,再从宗族里选个女儿的姐妹一起嫁过去。今天我们婚姻法规定一夫一妻制,你想搞这个,那是犯法。
        所以除了古装剧台词需要,或者古风演绎对戏的需要之外,这类词已经消亡了。
        第二种情况我举两个例子:
        比如,汤。
        记得我小学时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管澡堂子叫汤池,当时我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着,边洗边喝的意思吗?呕~
        后来才知道,古代的汤指的是热水,而今天我们已经不在管热水叫汤了。
        再比如:汲。
        这个字在古代是打水的意思,而今天城里都用上了自来水,平时我们都说接水、打水,除了特定场合,我们不会再这么用了。
        2.旧义
        旧义的消亡是从义项的角度来解释的,学过中学文言文的大概都有过语文老师拼命让你背实词解释的经历。我们都知道,古代一个实词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具体什么意思要对语境进行分析。每一种解释在古代汉语中都有个专业名词——义项。
        在词语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词的义项悄咪咪的就丢掉了。假说一个词原本就二十几个义项,人们用着用着,就用丢了十七八个,就剩那么几个意思,我们今天还在使用。
        比如,数。
        数的义项有十个:①数目②几个③算术④技术⑤道理⑥命运⑦计算⑧责备⑨多次⑩细密。
        在使用的过程中,④⑤⑩的用法已经消亡了,⑥的用法也不常见,仅有命数一词还在使用这个义项。
        (三)新词新义的产生
        新词的产生很容易理解,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为满足日常交流需要,就必须要发明一些新的词来使用。比如:互联网、手机、移动数据等等。
        新义的产生亦是如此,比如吃鸡,以前可能就只是单纯的指吃一只鸡,然而现在一说吃鸡都知道,说的是游戏。再比如菊花,以前它真的只是一朵黄颜色好看的花,现在可以代指某种不可描述的器官。这里就不多说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07-06 12:27
        回复
          (四)词内涵和外延的变化
          内涵:
          1.词的缩小:即词由上位概念转变成下位概念,内涵缩小。通俗讲,就是这个词被贬官了,原本手下十来个小弟,现在自己混成小弟了。
          比如:金。
          先秦时期只要是金属,都可以称之为金,什么铁啊、铜啊、银啊、铅啊、金子啊,都叫金。后来专指金子,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总不至于拿个铁的糊弄我,告诉我古代就这么叫……
          再比如:子。
          最开始的时候,凡是孩子都叫子,没有女这个概念。就像凡是他皆用他,没有她这个字。这大概就是男女不平等的体现之一吧。后来才有儿子、女儿的说法,这个时候的“子”,就专指男性孩子了。
          2.词的扩大:即由下位概念转变成了上位概念。很好理解,就是升官了,以前给人当小弟,现在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如此:河。
          汉代以前,专指黄河。汉代之后,泛指一切河流。
          再比如:皮。
          以前专指兽皮,后来什么皮都可以叫作皮,人皮、树皮、铁皮、书皮……
          3.词的转移:即词所代表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原来指这个,后来指那个了。理解起来就是,当官被调任了,原来管两浙,后来给调到大东北去了。
          比如:汤。
          古代的意思是热水,现代的意思是菜汤,所以我看电视剧里管洗澡的地方叫汤池的时候,才会产生她们要边洗边喝的错觉。
          再比如:青楼。
          青楼原本的意思可不是妓院,它原本的意思是华美的楼阁。这里提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汉字的构字——偏旁部首。
          青部首的字:精、清、晴、婧、靓等等,这些字或多或少都蕴含了一丝“美好”的意思。米之美好则为精,水之美好则为清,日之美好则为晴,女之美好则为婧,东西美好则为靓。
          忘了从哪里听来的,今天也分享给贴吧里的你们,如果觉得这个说法不对,也可以一起交流探讨,我们共同查查论文。
          (五)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有些词的感情色彩随着时间的增长产生了变化,原本是褒义词的词,如今可能是贬义,原本是贬义的词,如今又可能是褒义的。这也很好理解,举个通俗的例子吧:睿智原本是夸一个人聪明机智的,然而在网络的使用中,逐渐变成了它的相反意思。现在谁要是在网上说你是个睿智,你就要反应反应了。再比如**,原本是**又*丝的意思,骂人用的,现在却变成了沙雕,颇具有喜剧色彩。
          反映在古代汉语上,有六点:
          1.由褒变贬:
          如:爪牙。原本的用法是夸赞自己的得力帮手用的,后来却成了某人走狗的意思。
          2.由贬变褒:
          如:锻炼。原本是给人捏造罪名,构陷他人的意思,后来却成了锻炼身体的意思。
          3.由中变褒:
          如:祥。原本不论是凶兆还是吉兆,都叫作祥,后来专指吉。
          4.由中变贬:
          如:谤。说人坏话为诽,公开指责为谤,可见谤原本是中性词,后来变成了诽谤一个词,说坏话,无中生有,恶意攻击都叫诽谤。
          5.由褒变中:
          如:时髦。原本是指好看的才子,后指时尚。
          6.由贬变中:
          如:交通。原本指暗中勾结党同,后指道路阡陌交通。
          (六)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同表示一件事,以前这个词的意思可能比较重,后来没那么严重,也可能是以前表现的意思比较轻,后来严重了。
          由轻到重:
          如:诛。原本意思是责备,程度较轻,有诛心之论一词。后来有了诛杀的意思,程度就严重得多了。
          如:恨。原本意思不过是遗憾而已,“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说得是对江山易主好景不再的遗憾。后来恨这个词程度加重,表示怨恨、痛恨、仇恨,自不是一个遗憾可以解释的。
          由重到轻:
          如:怨。正好相反,怨这个词在古时候恰恰是恨的意思,不能解释成遗憾。后来才有了埋怨的用法。
          如:购。古代的时候花千金悬赏叫购,“秦王购之以千金”就是秦王拿千金悬赏人头的意思。如今我们不管买什么,都叫购物,一毛钱也叫购。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07-06 12:29
          回复
            是不是对古代实词的数十种解释一筹莫展,不知从何下手去背?别慌,几分钟种带您梳理古代实词的义项,看完这一节,想必对文言文的学习,更有帮助。
            【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文言文的实词通常会有很多个释义,那么,这些释义之间有什么规律与联系呢,今天我就来简单讲讲这个。
            (一)词的本义
            1.何为词的本义?就是这个字原本的意义,这个字在造字之初代表着什么,它的本义就是什么,一个词,仅有一个本义。
            说起本义,这就要追溯到人们造字之初,人们最开始造的一批字都是有具体的对象的。
            如:月。古人看到天上的月亮,就会比照着月亮的样子,画个月牙,再在里面画一竖,这就是最早的甲骨文。所以“月”字的本义,也就是月亮。
            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为了符合表达交流记录等需要,月这个字的义项逐渐出现了变化,变得更加丰富起来。比如用来计时的十二个月份、比如月亮发出的光——月光、比如像月亮一样的颜色——月白、比如妇女一月一来的姨妈——月事等等,这些意思就不是月的本义,而是月的引申义。
            再如:解。
            解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画法,是一个人在分解一头牛。所以造字之初,解所表达的本来意思就是肢解牛。但随着语言的发展,为适应实际需要,解这个字的义项也逐渐丰富起来。比如把系着的东西解开、把完整的东西分开——瓦解、把吵架的人分开——调解、把难题分开——解决,理解、把误会解开——解释等等,这些意思并非解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2.如何探求本义与引申义?一是分析汉字的字形,主要指甲骨文、金文、小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根据字形分析本义的书。不过缺点是,许慎生活的年代他没见过甲骨文,甲骨文是1899年从药材里发现的。所以许慎的书里有些错误,但仍然价值很大!二是要结合古代的文字资料,在文献中找依据。
            说几个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字吧。
            “生”和“年”。
            我们现今一提起“生”最先想到的大概是出生、生命,一提起“年”最先想到的就是过年。但研究过这两个字的本义后,才发现并非如此,这两个字十分有意思。
            “生”的甲骨文写法,像是一棵土地里茁壮成长的禾苗。可以想象当时人们造这个字时,首先想起的并非呱呱坠地的婴儿,而是土地上生长的禾苗。禾苗带来了生机,禾苗养育了生命。
            而年一开始也并非是计时用的,年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像是一个人背着禾苗,禾苗还长了沉甸甸的穗,象征着谷物成熟,人民收获。谷梁传中也有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可见作物成熟,收成好,就是年的本义。而在后来的使用中,才有一年一度的说法。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7-06 12:33
            回复
              (二)词的引申义
              说完了本义,终于能讲讲引申义了。什么是引申义呢?由本义直接或者间接发展演化出的意思,就是这个字的引申义。引申义有远近之分,凡是直接引申出来的,就叫近引申义,凡是由本义的近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就叫远引申义。举个形象的例子,父亲生的孩子叫儿子,相当于近引申义。儿子再生孩子叫孙子,相当于父亲的远引申义。
              当然文言文实词义项们的引申关系并不全部都是父子孙一脉单传的。仔细分可以分成三种:
              1.递进式引申:
              是指从本义出发,沿着一个方向相递引申。说白了就是父传子子传孙孙再传曾孙,代代单传,死一个就绝后了的那种。比如:“责”。
              责的本义是债务,那别人欠你钱不还,你跟不跟他要?得要吧,要就是引申义“索取”。然后你跟他要的时候他说再宽限宽限,你就得跟他提要求吧,一年还还是两年还,利息是多少都定好,这就是引申义“要求”。再然后过了几年他不仅本金不还,利息也不还!这时候你生气不生气?生气!你就站大街上骂他,就是引申义“指责”啦!
              再比如:“防”。
              本义是堤坝的意思,在河里建一座堤坝,河水里面的泥就容易把堤坝堵上,所以就有了“堵塞”的引申义。那如果这种堵塞不是发生在河里,而是发生在陆地上,路被堵了,那就是引申义关防要塞。那么关塞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是用来抵御外敌入侵的,那就是引申义防止。那么为了防止百姓做出不好的事情该怎么办呢?出禁令啊!
              2.并列式引申:
              是指从本义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引申。说白了就是父亲拒绝代代单传,自己一个人生了很多个儿子,儿子们之间的地位是并列的。
              比如际,本义两墙相接的那条缝。
              如果是两个国家相接的那条缝的话,那就是两国交界;如果是天与地相接的边缘的话,那就是天际;如果是人和人接触的话,那就是人际、交际;物和物接触的话,那叫会合;如果是形容两个东西正在产生接触的话,那就是接近。
              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是并列的,它们都由两墙夹角的那条缝引申而出。
              3.综合式引申:
              是指从本义出发,有些递进引申了,有些并列引申了。这种我一般称其为家谱式的复杂。父亲生了好几个儿子——并列引申,儿子又各自生了孙子——递进引申,每个儿子生的孙子有三四个——并列引申,有的孙子只生一个曾孙子——递进引申,有的孙子觉得单传绝后的概率太大,生了好多个曾孙子——并列引申,有的曾孙子……
              比如“:出”。
              出的本义是出门,作为父亲辈的他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出发、出现、逐出、拿出。其中儿子辈逐出拿出年纪尚幼,就没成家生子,而儿子辈出发生了两个孩子孙子辈超出、出仕,出现则生了三个孩子孙子辈分别是出产、发出、戏曲的一段落(一出好戏的出),孙子辈出产呢又生了一个儿子曾孙子辈叫出生。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个词从本义出发,可以产生很多引申义,那么这些引申义是随意联想出来的吗?真是想象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吗?
              不是。
              引申义的产生是有规律可偱的。
              1.相似引申: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在形状、作用、特点等方面相似的另一事物。
              如:颠。
              本义头顶,并非人有顶,动物也有顶,高山也有顶,故相似引申出“泛指事物顶部”这一义项。
              2.关联引申: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与之在动作、处所、时间、工具、结果等方面相关的另一事物。
              如:皮。
              本义是兽皮,剥皮在动作上与之相关,所以名词的皮也因此便可以有动词的用法——剥皮。
              3.比喻引申:指用这一事物的词引申来表示另一被该词所比喻的事物。
              如:心腹。
              本义是心脏和肚皮,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心脏坏了就死了,所有重要的器官都在肚皮里!所以特别重要的手下,就叫心腹。
              了解这些知识之后,古代汉语才算是真正的入了门。我们在理解一个实词的时候可以采用多角度,比如这个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它的词义古今有没有什么变化?它的众多义项之间是什么关系,又是怎样引申的。当这些东西我们都理解了之后,才能更娴熟的运用于文言戏的写作当中,也能更好的理解古人写的古文,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7-06 12:36
              回复
                好帖收藏了!


                IP属地:菲律宾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07-09 09:37
                回复
                  顶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07-09 09:56
                  回复
                    马克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7-09 10:08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7-09 11:17
                      回复
                        dd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0-07-09 12:41
                        回复
                          dd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0-07-09 16:18
                          回复
                            dd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0-07-10 12:29
                            回复
                              早看到这帖我古代汉语可能就能考的高点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0-07-10 17: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