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封王有几个特点,
1、从李渊受禅的一次大封王行动,可以分析出当时的封王制度特点,一是李姓亲族必须封王,非李姓亲族一定不能封王,这是南北朝、隋朝传下来的制度,李渊遵守了这一制度。二是你说的对,根据亲疏关系王爵等级不一样,李元吉李世民都被封一字王(因为一个字的都是“州”,州是当时最大的地区级行政单位,因此,一字王的爵位也最隆重),秦王齐王,都是一个字的王。西方网要比东方王隆重一点(秦在西方、齐在东方,因为唐朝发迹于西方。)这一不成文的制度,也应该是从李渊开始的。其次是兄弟,也是一字王(州王),李渊的亲兄弟都追封为一字王,比如蜀王、梁王等,但这明显是边远地区,所以比秦齐又差一级。在接下来就是叔父、侄子、从兄弟等等,依次封为郡王、县王乃至公侯等五等爵位。
2、没有真实的食邑了。隋朝以前,南北朝的王,都是有食邑的。当时是郡县制和封建诸侯制度并存,到了唐代,就没有封建诸侯了。刺史的权力很大。因此玄武门之后,李世民想过把功臣都封为终身刺史。但是,王的前面依然是地名。就是楼主问的,X王和XX王中XX的含义,XX都是地名。保留了古代封王的含义。
3、也有异姓王,如罗艺封为燕郡王,注意不是燕王,而是燕郡王,差别很大。不是燕国的王,而是燕郡的王。相对而言,李世民的秦王,是秦国的王,而不是秦郡的王。初唐,异姓最高封郡王,没有州王。
4、楼主特别有一提到一个相王,很有意思。相王在唐代有两种,一种是皇帝实际封的,表示“相州”的王,比如唐睿宗李丹早年被封相王,因为他是皇帝的儿子,根据(1),封为一字王。相王另一个含义,是一种尊称,一个人,在古代如果同时身兼丞相,又被封王,那么就会被成为“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