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缘分还是到了,这个号准备注销,抖音、快手也注销了,以后就安心在微博上记录
-
0近行定引发的思考 近行定,是行禅的一种,它有深浅,进入近行定是基于注意力专注于一处而来,如果有过这种体验,应该会有这些体悟,心体犹如有铜墙铁壁,隔绝外缘,身体有静感,因为有隔绝外缘的体会,心性无有起伏,也可以说无心,正心不起,邪心不生,能摄欲根,看外物较远,能感觉到意识的作用区别于,入近行定前,是前识在作用,也会有较靠后的意识作用体悟 所以入了近行定,会有看外物不真实,也有朦胧的定境体会,这样行定,
-
0烦恼千千种,心时时都在感知,在外缘有缘起的生灭因缘,在独处安静的环境中,就算蒙着双眼、闭着嘴巴、捂住嘴巴,也逃不过起伏的缘起 有的烦恼来自一种习惯,习惯的认识、思考、念想产生烦恼的方式,当它成为惯性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就成为妄心缘起的种子,在触外缘时,这些念想就会不假思索的在脑海里冒出来,因为我们已经把它视为真理了,不会去怀疑它,即使已经让我们的内心不平静 而这些我们看做的真理,并不一定就是我们自己所
-
0反闻闻自性,换成反问闻自性,更容易让人理解点,也不知道是不是翻译时有误差,这样的修心法门勿用质疑 禅门贯以识心作为真正入修心大门的门槛,五祖就曾说过,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六祖也说过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识心和明心实为一法 反闻,问的是自己的内心,闻自性,听的也是内心的声音,这颗心就是藏在妄心后面的真心,常人以心的感受生灭来认识自己,静心者以反闻闻自性来识本心,在入空性前,很多人都是自我的,就要以旁观者
-
0静心,为什么很重要,它是心的真实反应,安静的环境会有一些助缘,让它真正静下来的是它本身…,入禅后,无论身处动或静得环境中,它依然寂静不动,这才是真正的静心 意识、心的关系,在禅修里就会体现的很明显,如果在独处的环境里,脑海里闪过的念想和画面,是不好的,如果引起心里的一系列反应,就难以让内心平静,这是大多人都会碰见的情形 有另一种情形,随着观察世间的因缘,去深思,这种专注,会让人心变得平静,能感觉到内
-
0听闻“观空”是上座部的禅修法脉,因为是从爱好者那里了解,只能以知道的,来写写观空和禅悟的修行,上座部的禅修,是从“观”开始,这个观察的对象,是打坐入定时,盯着的一个位置,可以是呼吸,也可以是所看见的景象,如白云、星星、漩涡等,让生灭起伏的内心变得平静甚至清净 如此看来,似乎和佛陀留下的观察十二因缘以及四圣谛并无关联,会有一些研习禅修和佛文的爱好者、修行者质疑,观空是专注于一处,让内心回到平静,这是
-
0起疑,是一个基础修心的方法,我们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总是容易被表相所迷惑,看不见真相,也难以看清自己的内心 禅门有句话叫“觉悟不离世间觉”,世间法是觉悟的基础,心随念想而动,在混浊世界,每个人有着自己的世界,和固执的认识,当它形成一种执念,就难以摆脱了,而妄念会给人带来烦恼,如果成为一种坚定的三观,会伴随一个人很久 起疑,顾命思议,就是对这些固有的执念进行怀疑,有句话说的好,真理就是拿来质疑的,“无
-
0“它就像天上的太阳,被乌云遮盖住…”佛陀用这样的例子,来解释心真实的样子,世上也没比这个更好的比喻,这不是哲学上的概念,而是真实的体悟,修行里会如此贴切的体会到… 有幸看到道家结丹修行体系,也有“金丹”一说,不曾了解过这样的法门,如果是需要闭关禅修,也需要打坐,那就可以确定,两者同为一法 心,是有温度的,过于寒冷,就会冷漠蒙心,这种冷是五盖厚实覆盖,正心是清净凉意,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根本障碍的业力流
-
0智慧,在修心时非常重要,它会使原本起伏的内心变得平静,这是心和识的一种机制,心本身就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这是感受的出现,在感受到痛苦,难过等情绪时,就会生出相应的念想 这是作为常人心性时,情绪产生的根源,而依据这样的认识,又固化了一些理念,在记忆里,每一次缘起时,也更容易出现,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在觉悟时,所悟到的“真理”,会冲破最后的障碍,完全将内心打开 佛陀留下很多宝贵的法门,八正道也有相对应的,邪
-
0佛说三千世界,此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它是什么样子,就会有相应的内性、思想、认识,五盖的种子运作而动,真心未显,自然的也会把这个业力处的我当成是真实的自我 每一次感受的生灭,也都是真实的,就是因为它真实,才会如此认识自我,也会在认识的引导下去身行 贪真痴的运作和真性得运作,区别在于正心正见时,心是平静的,而这就是真心的显现,它能让内心平静,并逐渐清净
-
0禅悦作为修行的受益,它是会消失得,这种消失并不是它不见了,禅修里的修行,当看见一些事实得真相,这样的真相它是正面的,在这样的参悟里,心性开始入静,这是心境的变化,自然禅修里的喜悦就出现了,它是发自内心的 在证入心光空性时也会产生,也会有纯粹的喜悦,和禅悦又有不同,还有那份神圣感,最后也会消失,这也是因为习惯了这种心境以后,就会的,太阳有生起的时候,也会有落山时,只有在落山以后,才体会到它的重要和纯
-
0初禅,在当代有没有可能被误解了,能入四禅八定,并修行至解脱,就是大悟的成就者,网络上有初禅的释义,也许不一定全对,能自由出入,或者把入定后忘记时间,觉得很快,误认初禅,能到这一步,入定都已经是比较深的了 禅修是名静虑,禅就是静,观呼吸入初禅,确实能做到,小时候三年级的时候,夏天很炎热,家里都是闷热的让人受不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想到这样的炎热让人心烦,就越让人心烦,甚至有抓狂的感觉 或许是烦的
-
0当心里有一层保护罩时,似乎和外界暂时断绝了,它暂时停止了生起灭度,只有念想在动…,在注意力回到外部时,渐渐的它就会消失… 禅修体会到近行定时,就会有这样的体悟,近行定得出现不一定会有清净感,这是五盖遮心,贪真痴慢疑,这五盖得心业停止后,就会体会到清净地 断绝外缘的“触”,就会呈现心行当前的状态,近行定和念想、业力没有太多的关系,只要注意力专注于一处,就会获得,区别在心地是否清净,这也是常人心性和证果
-
0每一种内观法,都有对治的业力处,找到自己的修心法门就很重要,缘分点的不同,都是根据现行得心行来对治,淫欲心重,白骨观就能有一些对治效果,不过也不要落入法执里面 奢摩他内观法就适合比较自我的人去修行,心在不静时都是自我的,也看不见自己的心行和身行,就如有的人念经拜佛,还会和别人抢座位,在做这些事得时候,他们会反思自己吗,我想是不会得,自我的人在遇见烦恼时,都会在心外找答案,这时的旁观者身份审视自己,
-
0南传佛J和北传佛J,对于很多法义上的认识是有异的,究竟也都是说一物,南传的“无我、无常”、北传的“真我、常住”,落入文字相就会比较麻烦 “无我、真性”,说的都是究竟空,据爱好者说的,南传也有假我一说,这个假我,就是业力所生,有贪真痴的“我”,真性,在心行寂静处,未彻悟前,都是有分心,也有大悟后的真空一说 南传喜欢用生灭来描述心行,所以热衷南传的爱好者很难去理解这个“我”是何意,北传的这个真性,它是已经
-
0无念 每个人有各自的缘分点,心性不一,彼此的理解总会有差别,让一个恶念缠心的人,去理解无念,大概就会是觉得只要没有恶念就是无念,因为真性离的较远,也很少显现,显现是自然的否定它,自然就会如此认为 对自性者,无念就是正念,它是由真性所生,也能体会到正念,生起的每个念想都是正面的,何来妄念,正念有暖人心,清释己心的妙用,所以对这样的自性者来说,就不会否定它,在心不平静前,智慧未起时,意识不到,就会有很多
-
0智慧的资粮,和善根的资粮一样,也是需要成长的,智慧的积累来自用心感悟我们观察、由“真性”所触而感悟、内心的疑惑被破除,这些都是智慧成长的因缘 戒生定,定生慧,无不说的就是心静,心真正的平静以后,以前未被察觉的真性,在禅修时的能被感知到,通过这样的正思维,因此就会质疑曾经的固执认识是否真的正确,本人也不会怀疑这样的正思维,因为有了它,逐渐让内心清净,心性变得明了,这就是明心 如果用非正见去思维,得到的
-
0禅修里的四禅八定,也可通过禅思来达到,只有寻至无明处,需要入三摩地,并且入到后面的后四定 也许很多修行者都会有这样的经历,通过观呼吸、专注于一处,确实能进入近行定,当然近行定有深浅之分,入到深处看不见身边的事物,就像王阳明说的心无一物,如果很专注的觉察自己内心,是容易忽略掉身边事物,甚至看不见,这是因为过度专注而忘我 深度的近行定有止心效果,在这基础上,如果盘腿或站立,开始打坐,算是入三摩地的接引,
-
0善恶分别,是最后的良知,也是真心泯灭前的底线,如果还有它,就还有善根在作用,时常在思考,有了善心会让人烦恼,但是真的入了魔根,烦恼就会少吗? 如果烦恼少了,为何还会被恶念扰,这是善根的种子在心里影响,即使它在土里深埋,只是不被发觉,善良也会让人烦恼,是因为那样的善良还有私欲的成分在里面 而修心就是为了剥除心上的表层,让它回归原来的样子,也许现在世上的法师都在说,无分别心,真正的空性是无善无恶的,这么
-
0“那里就像夜晚,没有太阳,也没有一丝光,这片大地上,人很多,当看清后,被称为人的只有廖廖数人,其余全是骷髅,这些骷髅穿着人的衣服,表情却十分痛苦,那些稀有的人,脸上也十分挣扎,发出痛苦的声音,就像屠宰场的猪上刑场时,那样的凄厉,如排山倒海袭来,处处哀嚎遍野,想远离这样的痛苦…” 这是21年前,在闭关静心后决意回尘希望回到这之前心境时,浮现的幻相,这时正好有一种预感,我能感觉的到,在未来,不知什么时候,
-
0恶念扰心,具有这境界的人,内心已经难以清净,也是非善心在运行到一定程度,种子成熟,这种滋味并不好受,念佛专注一处,可以止念而获得片刻的平静,如口渴饮水,只能暂时缓解 此心境之人心性症状,是过往执恶念重,善心心门紧闭缘故,内心没有正心调和,所以每一次缘起都会万般难受,半只脚已经踏入恶趣道,没有警醒内性同魔无异 如果持禅修,可能很难有效果,所受心业之苦…,唯有身行八正道,塑造正信仰正信念,每天不断回忆,
-
0“空性”不要消极的去认识它,修心是为了远离烦恼,更自由自在的活着,当破除无明后,常光现前,无有尘埃,心地里的妄根已经消失了,才会有空的体悟 自然也就无法再缘起,以前的记录有描述过,“以善心转妄心”,大智度论也有差不多的记录,所以在三摩地里,看到最后障碍时,只有去悟,悟到的东西,也是正面的,这也是正自觉的由来 觉悟,空掉的是贪真痴根源,就像树子,连根拔起,就无法再生长,业力已转,也不会再有妄心妄想的轮
-
0禅思息心 修行想要进入觉性的大海,通向解脱的彼岸,禅修无疑是很好的船,这脉的修行法门很讲究“根器” 禅修也是容易修偏的法门,因此要求极高,在心境的正心和妄心没有达到完全的平衡,这样的平衡也就是“静”时,通过修行的法门,在静中更容易被感知到的是妄心 观心是不二的法门,但如果没有正心的显现,注意力向内时刻观照,就极容易造成妄心扰动,魔根放大,在出现这样的情景,修行者就想要灭掉它,但它是灭不掉的,越想灭,就
-
0每个人修心的缘分都不相同,有人经历和烦恼太多,内心疲惫万分,有人有着精神上的追求,渴望心性的成长,培养出正面品格… 修心的受益范围很广,在一切关系里都能受益,对于常人来说,难以理解嗤之以鼻的善根,为何会让人远离烦恼,按照逻辑应该善良的人烦恼很多才对 在体验到证果后的心境,就会颠覆这种想法,现在好像蛮多的人都喜欢一个人安静,宅在家里玩游戏、睡懒觉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这样的感觉会不会很舒服,当然会,这种心
-
0无修无证,本就是一种修行,确切的说,每个人无时不在修行,本自性具足,又何需在修,对大根器利者的确如此,无修无证,重在“觉” 这样的“觉”并非觉悟的觉,是“觉知”的觉,人随时都在观察思考所看见的事物,心也时时在觉知,正如愤怒、贪婪、憎恨、嫉妒等非善心,由“触”缘起,与之对应的理解、感恩、恭敬、奉献等善心,也是由“触”缘起 如果当正心的“触”越多,善心生起越多,心就会开始变得柔软平静,在习惯一种正思维的
-
0如果想看到心光,它的出现是伴随着无际广阔的心,不会先看见心光,再体悟到无量心,它们本是一体,这才是真正的心解脱,涅槃 在这样的境界里,心体已经空了,也无可净之物,在这之前的境界,能净心能调心,皆因心体未空,继续禅定修行,还想心性有任何成长,就失去了意义,因为不能再前进一分 能走到这一步,和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袔萨、佛已经无异,在内性上,觉者并没分别,只是修行方法有异,智慧和渡人上有别 体悟是最好的指
-
0心地里有很多种子,每一份心行认知的缘起,离不开它们的作用,善心、非善心心行所现被感知到,才会以此认识自己,没被感知到就会认为没有,但它依然在心内,缺少的是显现的因缘,如果没有相应的种子,就不会有缘起 每颗心也都会有一个独属的世界,因为在最初以来,无明的缘故,妄心总是容易被感知到,这个小世界就会有贪真痴,如果对自己的认识有怀疑,在看见世俗里绝大多数人,都有如此的共性,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世界如此,从此
-
2修心的因缘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凡所有相,皆是虚幻 如果在没有修心的因缘,进入修心的大门,有人给我说所有得烦恼都是虚幻,我想我会云里雾里,不知所然,然而事实就是这样的 江湖的岁月让人身心疲惫,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走在街上都没安全感,心每天都没休息过,总是觉得很心累,起初没地方去,只能每天去桃花山上吹冷风,那时桃园寺还在桃花湖旁没在山上,受不了冷风,就只能在家里呆着 最开始每天只能在家里,这种感觉很难受
-
0灵魂,它应该就是佛文记录的法身或者化应身,这里说的灵魂之意,不是生死轮回,肉体毁坏,依然存在… 心后有一物,这个东西就是它了,人的灵魂本纯净,当心真的定住以后,有觉知能真正观己心的就是它 如果要说以前感觉到的,它和真如不是一样东西,当然都是把它划为幻象一类,真如是它的心 如果要说这样的体悟,会很玄妙,准确的来说,当心定住以后,在作用的就是它,这是在三摩地里感觉到的,二十年前 ,那一晚正好入定,神识还不
-
0“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自然” 行禅或者坐禅,如果在静心处,它们无二分别,行禅于行定中,心是静如止水,一观念想,二观世间缘起,有观有思惟修,就会有参悟,这才是真正的行禅 行禅是以不入定而以“静、观、思”时刻对观察到的起缘而有的思惟修,待心地真性有被觉察觉知时,参破过去固执的认识,有调心转识妙用 行禅坐禅唯一的不同就是入定处,要想识心中深处,离不开入定的修心,在修行方法上,两者也没什么不同,由于心如
-
0凡论静心不重要的,心行都没静止过,轻视三摩地的,不知入定是一切诸佛的修行道场,禅修是重在禅,最后的觉悟,也是要透过三摩地来认识最后的无明处 内心的平静和清净,就隔着一层纱,没体悟过那样的清净凉意,心就没真正静下来过 平静时的内心,并没入心地,所以当思绪里出现正见时,也是意识层面的正面思考,在感受生灭时,依然会透过无明随着业力流转 对于怎么入心地,可以说是因缘的关系,对于深刻的佛理来说,此处算是语焉不详
-
0退转,一件很难发生的事,我想只有一系列的因缘巧合下才会发生,过去这么多年,依然清晰的记得,去做和真心违背的事,有如金刚坚固,这份体会会变得更强烈 能深刻的感觉到,心性已经独立于身行,不论做什么,它始终是那个样子,这么久了,一直想找出真正的原因,还是比较难得,事实上,在刚察觉到不对劲的时候,都难以相信,它真的会发生,过去花了多少力气,都无法撼动,最后在不注意时发生了 最初,觉察到不对时,只是一闪而过,
-
0“自性光明”、“无量心心光” 很多时候这两者被认为是同一种境界,发现在不同经文里出现时,所指的不是同一种境,在南传的记载里,正定的定支,其中有一支叫做“光明遍满” 一切诸佛随时都在定中,行、卧、坐,无不不在定,此定不是入定,而是一种定力,从入初禅开始,一直到解脱,都处于这样的定中 “自性光明”,从净心开始,一直引领修行者继续参悟修行,此时心是定住的,这时的心是“正心”,能深刻的感觉的到参悟里以善心调转
-
0觉悟和神通 据说现在有法师将神通和觉悟联系起来,用神通来开悟,这样一听是不是感觉很离谱?,并对这样的法师冠以邪师的称号 神通本自具有,只是在内观时,发觉体悟到它,它并不稀奇,人人都有,不过是洞察力和预感能力相关的,是在参禅和观察起缘时,看到背后的真相,或者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一面,而这种参悟时洞悉世间规律和事实真相的能力,就是洞察力,这是神通的一部分,在佛文上这样的神通叫什么呢,慧眼还是天眼… 预感能力
-
4心魔或妄心,它并不高级,由无明所生,在意识诞生之际就开始作用了,当心性平静时,它就像睡着一般在内心里沉眠,心行是在动的,动就会有缘起,因此在有负面的感受时,它就出现了 它总是以感受起时心境转动,负念而生干扰心性和意识,每个人对这样的心性起伏感知是单一的,心所在运转时,也是由缘起到感受这一条心里的根运行,也容易把这些负面的念想和感受认为是真的 在把这些念想当做真实的,全盘接受,于是意识里就有了这些执念
-
0不要迷恋“四禅八定”,行禅和坐禅在禅修的阶段并没什么不同,禅定更像是内观法带来的,更需要注重内观和参悟,参禅是诸佛菩萨首推的无上妙门 参禅和奢摩他毗婆舍那内观法,更像是一对兄弟,引起心行的变化,渐渐的就能入禅了,当然三摩地也很重要 定有很多种,在没闭眼行禅时,也有一种行定,这是定也是禅,一刻都不会少的就是内观,这也应当是在团上打坐下座后,都应该要进入保持的基本定 在这样的定里,再打坐入定时,相对来说就
-
0想真正体验涅槃,也只能从禅修开始,最简单的就是寻一寂静处…,闭关修行,也不是这么容易,找个同行一起闭关,然后…感觉无聊了,就开始谈话,这还怎么谈闭关呢 真正的闭关要像达摩,在少林寺独自一人面壁九年,电视、手机没有…,就一个独立的空间和一张床…,听说现在的禅七,都是半天抄经,半天打坐,应该感受下达摩这种“地狱模式” 在寂静出闭关静心,这个过程就像一面镜子,刚远离红尘时,欲魔就来扰了,它就是妄念,这也是
-
0心流相续随业力运转,心流运转的“动”,在静心以前体悟不到的,清净感,本是心体清凉凉意的体感,在体验到了它,方知此前的心性如在炭火上烤,没有这样的体验,自然是感觉不到的,因为每个人对心体的体悟,自成长感知以来未曾变过 在静心前,也感觉不到“心”的存在,我们的喜怒哀乐,是无明和感受业力的轮转,在清净感也体悟不到它,只有在心如止水,不起波澜绝静中,才能觉到埋藏已久的“真心”,此时它并不是发光的,有东西遮
-
0菩萨道和禅修 如今的部派之争,最主要的来于此,它们本质上并无分别,都说觉悟不离智慧和善根,这也直接说明了意识和心体的关系,而这两者就体现了觉悟的这两要素,菩萨道是智慧不够时,以身行去体悟,让内心得到调心和智慧上的领悟 禅修,虽然体现在智慧上,也有智慧调心,这里就要说下禅修的不同理解,关于三摩地画面的问题,对很多人的认识,认为三摩地的画面不应该去看,害怕会被带偏,如果心性未静,正心不生,直接打坐时看见
-
0
-
0觉悟的瞬间,脑海里确实会有无边无际的体悟,也就是“空”如果按照佛家所说,这是末那识,还是阿赖耶识,对于意识部分,看别人研究的好专业,因为不懂相关词汇解析,而且觉得这部分,也是难以说的准确的 开悟以后,会睡眠无梦,也会无念无想,这和金刚不动心性、清净感心性不同,这两者他们是心的起伏确实停止了,但是念想还在,由于都已经时时在定中,所以修行还会继续 觉悟后的无念,是意识已经无边际了,这一点和无想定不同,无
-
0有人喜欢玩游戏,喜欢看书,能通宵彻夜未眠,乐此不疲,修心也是会让人自主的精进,以游戏来比喻修心,稍有不当,事实也是如此的 体会到通过观心,能修正心行带来的喜乐,就会停不下来,这是在入了修心大门,都会有类似经历的共鸣,经文上也有如实的记录,修行本是观察自己心行和世间万物规律的探索 一个开悟的人,他是觉者,是智者,也会是行者,现在的修行都依赖老师的教导,老师的教导有正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自己智慧和心性的
-
0现代人的根器不如古代人的根器吗,心地里的贪嗔痴,从古至今未曾变过,只是在不同年代背景和所受到的约束有别,呈现出来的不一样,古代遗留下的圣贤典籍和他们的思想,这样的人在当时的年代毕竟是少数 看看持戒的内容,大概就能看出,古时的身行魔作,只会比现代更无束缚,在有神论时代,无法放下过往经历和自身欲望带来烦恼的痛苦,让人们信仰神的方式去行善,以此来调心破除固执的认识,让身心回到宁静,重点是后部分,只是人们
-
0以前记录过,从修心开始不同层体悟到的心境:清净感空性、如如不动空性、光明之心无边无际空性 退转后的不同层心境:光明之心无边无际空性、心火燃烧空性、清净感空性、心魔对抗心性 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想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遗憾的是用文字真的难以区分,若以心的起伏来说,都是无生灭的,所以也都是无住相,都是圣者心境,只有在走过这一层到下一层,才会发现究竟之分 以现在受限的智慧,我也无法说出,为什么从修心开始到上,
-
0开悟,并不是就没有弱点了,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人会显得比别人“懒”,经常总是在“发呆”,“懒”和“发呆”是一天所有时间都在修行,悟后也不是就什么不想,也不观察了,所以为什么佛陀和他的弟子,需要供养来维持生活 如果要入世,工作挣钱是无可避免的,但依然可以做一个别人看起来努力有理想的年轻人,心无旁路,别人因为心性种种原因,容易放弃的事,反而能继续保持去做,这给别人也会带来执着的感觉,但真的执着
-
0心,在大多时候都是被说成不好的,当能感到它的存在,就是在心里成相,感受生起时,才感觉的到它,这是自出生以来,由无明作用而塑造的我们 修心,远没有这么复杂,只要心向正就对了,难得是真正能入门槛,进去了后面的路就不会出错,也会有收获的,而且也会比较快,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在善心和非善心达到平衡处,就能感知到内心有着完全正面的另一面,这就是内性,也能真正的观心,是入心地心行八正道的开始,没有觉察到
-
0“空性”是修行的成果,不能再入禅定时,一有平静的感觉,就认为已进入空性,这样是会耽误修行的 特别是在入初禅时,心本散乱,很多人就进不去,问题不是这些修行者不精进,可能原因在于注意力向内,也就是观心,观心不只是单纯的观,也还有认识它,能真正知晓自己的内心,就会明白世间很多烦恼都来自妄念,就会渐入寂静,直到心地一沉,如水波澜不惊,不生涟漪,心才算是真正的静下来了,对于明心见性,很多人有不同理解,就来于
-
0禅宗,终有一天还会兴盛的,直指人心就是治愈心病的良药,现在的没落,也是众人的选择,北渐南顿,是根器有别,这就像一个班级里,大家都很努力,第一名理解不了最后一名为什么成绩就是不好,而心的状态本就是变化的 所以当六祖之后,渐渐的没落也是因缘所致,顿悟没有相应的法门,除了参话头,讲究的是觉悟刹那亲证究竟,这更像部觉独觉的修法,北渐重在修,直到彼岸 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要去迷恋所谓的上乘和最上乘,认为要学最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