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吧 关注:204,840贴子:1,431,857

回复:征集唐朝爱好者,共建QQ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让我看看我的经验到手了没?好像没。那就下面的小尾巴和图图帮我一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很简单,]
[其实很自然,]
[其实并不难,]
[是我们太悲观.]
[暖茶开至深岛处,]
[空楼人尽,若你依然.]



IP属地:浙江113楼2013-08-05 08:37
回复
    每天一水:快来个王氏给尚书令调戏!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4楼2013-08-05 09:18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115楼2013-08-06 09:12
      回复
        唉~加油,我们要突破100了!老道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6楼2013-08-06 12:08
        回复

          孙思邈(541年或581年-682年),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据新唐书载,他出生于西魏,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北周元老独孤信称他为圣童。他精通百家学说,善于谈老子、庄周之道,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兼好释典。 孙思邈从小多病,“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的百姓都很贫苦,很多人因为没钱治病而死去,因此他18岁时立志学医,终身勤奋不辍。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十八岁之后就“志于学医”,最后终有所成。 相传,周宣帝,周静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以高官厚爵与之,都被他婉拒,上元元年他称病退隐山中,唐高宗以良马赐之。卢照邻奉他为师。


          IP属地:安徽119楼2013-08-07 18:31
          回复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唐代史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朝永隆年间(680年)以弱冠举进士,官至左散骑常侍。他历任著作佐郎、中书舍人、著作郎,又撰起居注,兼修国史二十余年。期间深感宰相大臣监修,多所干预,不能秉笔直书其言。景龙二年(708年)辞去史职,从事私人修史工作。刘知几一生从事史书编辑工作,著有《刘氏家乘》十五卷、《刘氏谱考》三卷、《史通》二十卷、《睿宗实录》十卷、《刘子玄集》三十卷;合著有《三教珠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姓族系录》二百卷、《唐书》八十卷、《高宗实录》二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则天皇后实录》三十卷。仅有《史通》传世,对中国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评,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他在史通中提出史家须有三长:史才、史学、史识;对著史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属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的态度。开元九年(721年),六十岁的他时因营救长子犯罪流配一事而被唐玄宗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不久便去世,享年六十一岁。有五子:刘贶、刘뗧、刘汇、刘秩、刘迅、刘迥。


            IP属地:安徽120楼2013-08-09 12:21
            回复
              好几天没来顶贴我都有点不好意思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25楼2013-08-10 18:16
              收起回复
                老道,我来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6楼2013-08-11 23:58
                回复
                  老道,麻烦讲讲苏味道这个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7楼2013-08-11 23:59
                  收起回复

                    狄仁杰(630年-700年8月15日),字怀英,号德英。为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高祖狄湛,随宇文泰西走咸阳;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时期的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仪凤年间(676年至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外族的关系,深得人心,人吏为立生祠。垂拱四年(688年),张光辅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开始了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来俊臣等酷吏诬陷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武则天弄清是非,释放此案七人,但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今江西省彭泽)。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一带)刺史。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女皇治理国家大政的左右手。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有意立侄梁王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勿让权予侄。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为表示心意,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赐武姓,使李唐得以维系。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入侵河北。女皇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迅速恢复了河北的安定。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女皇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之为梁国公。


                    IP属地:安徽128楼2013-08-12 13:02
                    回复

                      陈子昂 (661年-702年),字伯玉,唐朝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人。唐代诗人,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父陈元敬早年以明经擢弟,后隐居射洪东山。陈子昂出生于富有的家庭,早年喜游猎,不好学,慷慨任侠,“年十八未知书”。后来在学校看到学子刻苦勤学,遂至金华山乡校,发愤读书。学业有成后前往长安,但得不到名家的赏识。一日遇到一个卖胡琴者,有胡琴索价百万,陈子昂买了这把胡琴,邀众人至家中赏玩,竟当众摔琴。陈对大家说他只是一介书生,不懂琴艺,但会写文章,请大家欣赏他的文章。于是名动京师。唐高宗开耀二年(682年),许旦榜进士及第。高宗驾崩于洛阳,他上书在洛阳建高宗陵墓。武则天很欣赏他,拜为麟台(秘书省)正字,历官至右拾遗。通天元年(696年),武攸宜北伐契丹,陈子昂为记室,主撰军中一切文件。后辞官回家。县令段简以其家富豪,诬陷入狱,忧愤而死。陈子昂批评六朝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其代表作为《感遇》诗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还有登幽州台歌等。他的诗歌创作在唐代颇有影响。他主张汉魏风骨,提倡风雅比兴,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其诗风高昂清峻,雄浑苍凉,语言深沉质朴。其友人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


                      IP属地:安徽129楼2013-08-13 19:19
                      回复

                        卢藏用(664年-713年),字子潜,中国唐朝时期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度支尚书卢承庆之侄孙,父卢璥,官至魏州司马。藏用少以辞学著称,进士出身,隐居于终南山,学辟谷、练气之术。召授左拾遗,神龙中,为礼部侍郎,兼昭文馆学士,人目为随驾隐士,称“终南捷径”。因附太平公主,流放新州。工书法,师王羲之,好琴棋,与陈子昂、赵贞固友善。有文集三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


                        IP属地:安徽130楼2013-08-13 19:26
                        回复
                          你从没有见过如此标准的十五字啊!


                          IP属地:广东131楼2013-08-14 17:05
                          收起回复
                            三更半夜来帮忙水一下十五字真累!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5楼2013-08-15 01:49
                            收起回复

                              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原名姚元崇,后名姚元之,但因要避唐玄宗的“开元”年号之讳,因此改名为姚崇。650年,生于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721年于长安去世,享寿71岁,谥号文贞。 姚崇以门荫入仕,被授与濮州司仓的职务。他于武后时期,升为兵部郎中。当时正值契丹侵扰河北,战事频仍,姚崇向武则天剖析形势,分辨利害,受到武则天赏识,擢升为侍郎。698年再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加衔)。 后来张柬之助中宗复位,这时姚崇外调为亳州及常州刺史。其后在睿宗时,再任宰相,但因为与太平公主发生冲突,结果被贬至申州任刺史,其后又不断调迁,但即使为地方官员,其为政仍甚得民心,可见他并没有因被外调而灰心。 唐玄宗即位之初,诏封姚崇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其后再加封为梁国公。姚崇在再度任相后即向玄宗提出十项建议,玄宗甚为赞赏这十项提议,予以接纳。姚崇亦取缔僧徒12000余人,逼其还俗,以防僧侣伪滥的情况加剧。开元三年(715年)六月,山东发生蝗祸,百官均以为蝗祸乃是天灾,不能捕杀那些蝗虫。而姚崇则坚持对其进行捕杀,并推行于晚夜起火、在火堆边掘坑、一边焚烧一边埋堆的方法,卓见成效,全国捕蝗900万担,成功杜绝蝗祸。716年,姚崇因为其幕僚收受贿赂的事而请求避位,并推荐宋璟接任。罢相后常居洛阳慈惠坊私邸。虽然如此,他仍然受到玄宗优礼相对,玄宗亦经常向他咨询国事。721年九月丁未(三日),姚崇去世,享寿71岁。其遗嘱吩咐要薄葬,并再次阐明信佛的害处,不让子孙为其抄经造像和办法事。今河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有姚崇陵墓。


                              IP属地:安徽139楼2013-08-17 22:1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