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仁杰(630年-700年8月15日),字怀英,号德英。为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高祖狄湛,随宇文泰西走咸阳;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时期的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仪凤年间(676年至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寺丞,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当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与外族的关系,深得人心,人吏为立生祠。垂拱四年(688年),张光辅奏狄仁杰出言不逊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开始了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来俊臣等酷吏诬陷狄仁杰等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武则天弄清是非,释放此案七人,但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今江西省彭泽)。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一带)刺史。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女皇治理国家大政的左右手。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有意立侄梁王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勿让权予侄。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意见,为表示心意,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赐武姓,使李唐得以维系。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入侵河北。女皇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迅速恢复了河北的安定。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女皇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之为梁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