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吧 关注:204,840贴子:1,431,857

回复:征集唐朝爱好者,共建QQ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后以《易经》占卜,来为自己取姓名。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烹茶。尽管如此,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十二岁时,他走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唐天宝五年(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聚饮中,看到陆羽的表演,欣赏其才能,当即赠与诗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学习。后与一好友(崔国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唐上元初(公元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在湖州的顾渚山,陆羽与皎然、朱放等人论茶。顾诸山在浙江湖州,是个著名的产茶区。据《郡斋读书志·杂家类》载,陆羽还著有《顾渚山记》二卷,当年陆氏与皎然、朱放等论茶,以顾渚为第一。陆羽和皎然都是当时的茶叶名家,分别著有《茶经》和《茶诀》。赵璘《因话录》中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后来陆龟蒙 在此开设茶园,深受前辈的影响,他写过《茶书》一篇,是继《茶经》、《茶诀》之后又一本茶叶专著。可惜《茶诀》和《茶书》均已失传。唯有陆羽的《茶经》3卷传世。陆羽一生工于诗文,惟传世不多。而陆羽在生时所著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逝世后,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晚唐。


IP属地:安徽160楼2013-09-11 19:38
回复

    秦国夫人(?—754年)杨氏,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唐玄宗杨贵妃的八姐。其妹杨玉环得到唐玄宗的专宠,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倨官鸿胪卿,杨铸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秦国夫人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于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病逝。


    IP属地:安徽163楼2013-10-04 19:12
    收起回复

      颜杲卿(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长安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和颜真卿同为颜师古五代孙。父亲颜元孙,任濠州刺史。安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曾是安禄山的部下,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时,杲卿和儿子季明守常山(河北正定县西南),任太守,颜真卿守平原(山东陵县),设计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响应。这迫使已经推进到陕虢之间(今三门峡和灵宝之间)的安禄山军队回撤,命令史思明率军渡河进攻。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军围攻常山,安禄山军队抓到颜季明,借此逼迫颜杲卿投降,但颜杲卿不肯屈服,还大骂安禄山,季明被杀。不久城为史思明所破,颜杲卿被押到洛阳,被处死。颜真卿后寻得季明的头颅,写下了《祭侄文稿》一文。


      IP属地:安徽166楼2013-11-17 15:52
      回复
        张兴(?-756)唐朝天宝年间饶阳郡副将军。河北束鹿县人。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平卢、 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史思明谋反。次年,(756年)二月,史思明率叛军围攻饶阳。张兴向军民陈述了守城与失城之利害,军民信心十足,勇气百倍,守住了饶阳。十月,沧州和赵州等地先后失陷。河北大部郡县为史思明攻占,饶阳城成了一座孤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史思明率数万兵马再犯饶阳。张兴固守,终因寡不敌众,饶阳失守。史思明缚张兴于马前,许以高官劝降。张兴大骂安、史叛逆。史思明说:"将军,识时务者为俊杰,你看我们大燕皇军出兵二十万直取洛阳,天下大定,派一小股部队向函谷进发,守将就自缚而降。唐朝气数已尽,必定要灭亡了。"张兴说:"你看历史上的夏桀帝、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穷奢极欲,荒淫无道,天怨人怨,所以被商周汉唐所灭。唐皇没有违德的地方,安禄山也不是什么贤明皇帝,只不过是苟延残喘,早晚只是瓮中之鳖罢了。"史思明大怒,命士兵将张兴锯解。张兴死后,遗体埋在他的家乡束鹿旧城南面。


        IP属地:安徽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68楼2013-12-17 19:09
        回复
          靖哥哥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青春福利版169楼2013-12-18 17:03
          收起回复

            许远(709年-757年)字令威,唐朝杭州盐官人。扬州大都督高阳恭公许敬宗的玄孙,父亲是右羽林将军许望,有子许岘。开元年间进士,曾入剑南节度使幕府为从事,因忤逆节度使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玄宗召许远为睢阳太守,后真源县县令张巡率兵三千人自宁陵入睢阳,与许远合兵共六千八百余人,许远认为张巡军事才能较高,主动将统帅权让贤。至德二年(757年)正月,遭安庆绪部尹子琦合兵十余万围攻,他与张巡固守睢阳。坚持至十月,粮尽,罗雀掘鼠充饥,草纸、树皮食尽,食人肉。终因外援不至,城破被执,送至洛阳,在安庆绪兵败,渡河北走时,惨遭杀害。后诏赠荆州大都督,奉其图像于凌烟阁。许远逝世后,与张巡并称“双忠”,在中国各地被广泛地奉祀为神,在闽南,泉州安溪人奉其为乡土保护神之一。


            IP属地:安徽171楼2013-12-18 19:43
            回复
              我加一个!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4楼2014-01-22 15:18
              收起回复


                175楼2014-01-23 09:31
                收起回复
                  我有一个特异功能( ・ิω・ิ),我可以把我的眉毛摘下来,( ・ิω・)ノ ิ摘下,( ・ิω・ิ)安上,( ・ิω・)ノิิ摘下,( ・ิω・ิ)安上,╰ิิ( ・ω・)ノิิ两边都摘下,( ・ิω・ิ)安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8楼2014-01-28 01:23
                  收起回复

                    张志和(730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中国唐朝婺州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著有《玄真子》集。


                    IP属地:安徽179楼2014-02-01 21:21
                    回复

                      顾况(约725年—约814年),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恒山人,唐代诗人。唐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任校书郎、著作郎等职,但在仕途上并无大的建树。因诗嘲讽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炼金拜斗,身轻如羽”。著有诗集20卷,善画山水,《全唐诗》录有其诗239首,并著有《画评》、《文论》等著作,可惜均已失传。


                      IP属地:安徽182楼2014-02-03 13:37
                      回复
                        说实话,我发现光靠签到升级太慢了,所以我看帖就回,一回就至少十五个字。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3楼2014-02-03 14:51
                        收起回复

                          阳城(736年-805年),字亢宗,唐代政治人物,陕州夏县人,祖籍定州北平。曾任谏议大夫、道州刺史。代为宦族。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乃无所不通。既而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多从之学。闾里相讼者,不诣官府,诣城请决。陕虢观察使李泌闻其名,亲诣其里访之,与语甚悦。泌为宰相,荐为著作郎。德宗令长安县尉杨宁赍束帛诣夏县所居而召之,城乃衣褐赴京,上章辞让。德宗遣中官持章服衣之而后诏,赐帛五十匹。寻迁谏议大夫。遇事不肯多言。但后来他谏阻裴延龄为相,因裴延龄曾诬陷陆贽,张滂、李充等人。在河南道州刺史任上,“治民如治家,税赋不能如额”。州上长官打考绩时,阳城自署“抚字心劳,追科政拙,考下下”。阳城曾,冒死上书,请求免道州侏儒,入宫为奴的苛政,后白居易亦将此事写进诗中。顺宗即位,诏征之,而城已卒,赐其家钱二百贯文,仍令所在州县给递,以丧归葬焉。


                          IP属地:安徽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84楼2014-02-05 11:36
                          回复
                            还收人么!!我只想做个小透明!瞻仰一下大神的风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5楼2014-03-04 13:21
                            收起回复

                              初唐时期,寒食节就已经风靡全国,不仅“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上墓也已经蔚然成风,斗鸡等活动更在初唐时期成为民间流行。寒食节的盛行对于清明节兴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突出了清明节气日的重要性,并使其成为寒食节的组成部分。
                                “改火”曾经是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的一项非常古老的习俗,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到了唐朝,改火之制复兴。时人普遍的做法是,寒食节来临时将正用的火熄灭,到清明日再取得新火。在改火活动中,清明日由于是取得新火的时间而越发从常日里突显出来,这自然有助于清明日的独立成节。
                                寒食节的墓祭习俗在初唐时期已在民间盛行,并在唐玄宗时被编入《大唐开元礼》,成为国家礼制的一部分。而至少在中唐时期,墓祭时给死者送纸钱就已蔚然成风,所以著名诗人张籍才有“寒食家家送纸钱”的诗句。不过,由于寒食节期间禁火的要求,纸钱不能烧而只能抛撒或压于坟顶或挂于某处。这种对纸钱的处理方式有一定的缺陷。正如王建在他的《寒食行》里所说:“三日无火烧纸钱, 纸钱那得到黄泉?”唐人大概更乐意选择在能够用火的清明日上坟祭扫,这使得清明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唐朝以前的所有朝代,还没有哪一个能够像它那样安排人们在繁多的节日里休闲放假,更没有一个朝代会在寒食清明节放假,且假期的长度甚至与最为重要的节日——元正一样。
                                在唐朝,上坟扫墓、改火、治蚕室、斗鸡、蹴鞠、拔河、秋千、宴饮、踏青、插柳等,都已成了清明日的习俗活动。


                              IP属地:安徽186楼2014-04-04 12:27
                              回复